張巧玲
摘 要:中學物理一輪復習中,教師可以嘗試在常規(guī)模塊復習中引導學生多維度地遷移,可以從一境多思、一具多用、一法多用、經(jīng)驗追尋本質(zhì)四個維度引導學生橫向拓寬知識框架,縱向鞏固知識框架,在學生腦海中建立枝繁葉茂的知識樹,使學生形成知識體系,提高知識遷移能力。
關鍵詞:一輪復習;遷移能力;中學物理;知識體系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20-0073-02
引 言
復習教學的目標定位是幫助學生鞏固基礎知識,在學生的腦海里建立起整個中學物理知識模塊框架。一輪復習難以達到預期的目的。隨著復習內(nèi)容的增多,學生越來越疲乏,教師也會感到疲倦,部分教師甚至認為復習課是枯燥無趣的?;趶土暚F(xiàn)狀,筆者首先思考了常規(guī)復習存在的弊端,并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復習課中應該留出一定的空間引導學生去聯(lián)想,這會使枯燥的復習課變得更具有自主性和生命力,更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常規(guī)一輪復習課模式的弊端
1.簡單的知識堆疊課
很多時候,教師會把一輪復習課上成簡單的知識章節(jié)累積課,在上課開始嘗試用思維導圖模式構建知識框架,但以簡單灌輸為主,假象性地系統(tǒng)全面建立章節(jié)知識框架,實際上并沒有真正進行思維提煉,更多的是灌輸,甚至只是記錄筆記,并沒有提煉成學生大腦中的知識框架。之后,教師會讓學生大量刷題,希望讓學生在刷題中鞏固基礎知識。在此過程中,學生缺乏對題目的深入思考,缺乏針對性、梯度性,更缺乏總結提煉與升華。整個過程并沒有真正讓學生在自己的認知中建立結構化的認知,只是讓學生陷于繁多的知識堆疊與題海戰(zhàn)術中,更難實現(xiàn)對學生由“知識中心”到“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2.不符合學生心理認知規(guī)律
一輪復習課中,由于教學的目標定位是幫助學生鞏固基礎知識,于是,很多教師非常注重基礎題練習,導致一輪復習過于簡單化,缺乏挑戰(zhàn)性。一輪復習是對整個中學階段物理知識的回顧與建構,一輪模塊式復習是一個很長的周期,在單一模式下會漸漸形成比較固定的環(huán)節(jié),容易造成學生短期隱藏性偷懶,不再自我突破,最終導致學生學習效果較差。因此,在復習課中,教師應該創(chuàng)造一些“良性干擾”,如每周微檢測、適當?shù)碾y度題等,或者不斷地調(diào)整復習模式,打破單一化教學模式,或者創(chuàng)造“合意難度”,這樣更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復習效果。
3.知識缺乏連貫性
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教師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建立模塊框架,利用思維導圖,但是筆者發(fā)現(xiàn),部分教師不太注重模塊與模塊之間的聯(lián)系,思維導圖中的每個分支都是獨立的,缺乏連貫性,更多的是縱向發(fā)展。教師復習課中不注重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去建立模塊間的紐帶,只注重思維的縱向生長,忽視了橫向交叉分享,使得整個知識框架過于單一,不夠豐富[1]。
針對以上問題,物理教師需要探索更有效的復習教學模式。筆者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在一輪復習課中,教會學生運用聯(lián)想的方法可以成功規(guī)避以上問題,同時可以促進學生已有知識的重新建構,促進學生認知的內(nèi)化與升華,進而使他們實現(xiàn)學習進階。
二、遷移統(tǒng)整知識內(nèi)容的策略
遷移是復雜的思維過程,是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從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從一現(xiàn)象想到另一現(xiàn)象、從一模型想到另一模型、從一規(guī)律想到另一規(guī)律的心理活動。復習課中,教師引導學生學習使用遷移方法,可以使學生建構新的知識框架,促使知識變成學生的心智模型,促使知識的深層進階。筆者將用以下幾個案例說明在教學中是如何引導學生使用遷移方法的。
案例1:同一情境多維思考
課本實驗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研究(見圖1)。筆者借助常規(guī)實驗,引導學生進行多維遷移,發(fā)散思維。
問題一:為什么小車能夠在水平方向繼續(xù)向前運動?(遷移到慣性)
問題二:在水平方向運動時,根據(jù)小車實際受力情況作出小車受到的力示意圖。(檢測學生的受力分析能力,遷移回顧學生學習過的力的相關內(nèi)容,并畫出力的示意圖)
問題三:在這個力的作用下小車將會做什么運動?(根據(jù)小車受力情況分析運動狀態(tài),感受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
問題四:從能量角度,三輛小車到達水平面都具有什么能?來源是什么?大小關系如何?(遷移到動能和動能的影響因素,讓學生理解動能與勢能是可以相互轉換的)
問題五:最后小車靜止,機械能哪去了?(遷移由于克服摩擦阻力做功,機械能轉換成了內(nèi)能)
問題六:三次實驗中,克服摩擦阻力做的功分別為W1、W2、W3,它們的大小關系是怎樣的?(引導學生從能量守恒的角度分析做功情況)
問題七:本實驗選擇小車而不選擇小木塊的好處是什么?(減小斜面上受到的摩擦阻力對實驗造成的影響)
案例2:同一工具多次使用
問題:這里有很多小木塊,其他實驗器材可無限補充,你可以設計出哪些實驗呢?其中包含哪些物理知識?
設計1:用刻度尺測量小木塊的長、寬、高。(刻度尺的使用)
設計2:測出小木塊的質(zhì)量。(托盤天平的使用)
設計3:添加細針,測量小木塊的體積。(量筒的使用,排水法測體積)
設計4:測量小木塊的密度。(方法一:補充托盤天平、量筒、細針。方法二:補充溢水杯、小桶、彈簧測力計)
設計5: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小木塊重力。(彈簧測力計的使用)
設計6:測量小木塊受到的浮力。(稱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