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娜 何善亮
[摘 要] 小學語文古詩詞體現(xiàn)著漢語言文化獨有的精煉之美,同時也蘊含著形式美、意境美、思想美等豐富的美學要素。受應試教育影響,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缺乏審美教育意識、審美教育能力和審美教育氛圍,致使審美育人付諸闕如。加強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審美教育,不僅需要激發(fā)學生的審美動機,讓學生深刻理解古詩詞的美,更需要幫助學生成為美的創(chuàng)造者,養(yǎng)成良好的審美習慣,進而促成學生的“美德雙馨”。
[關鍵詞] 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審美教育;美學要素;美育缺失;美育策略
[課題基金] 2018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教育學)“中小學STEM教育基本理論與本土實踐問題研究”(BHA180126)
[作者簡介] 褚 娜(1995—),甘肅金昌人,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何善亮(通信作者)(1963—),安徽明光人,碩士生導師,南京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授,教育學博士,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論、課程與教學論、科學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2?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0)25-0133-03? ? [收稿日期] 2020-02-27
審美教育又稱美育或美感教育,是指培養(yǎng)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全面發(fā)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吨袊逃母锖桶l(fā)展綱要》中提出:“美育對于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1]古詩詞體現(xiàn)著漢語言文化獨有的精煉之美,更是啟迪青少年審美意識、欣賞中華國學經(jīng)典的重要橋梁。而現(xiàn)實的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在審美教育上仍有缺失,因此,如何加強古詩詞審美教育,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審美習慣是需要研究的問題。
一、小學語文古詩詞蘊含的美學要素
在小學教育階段注重語文教學中的美感啟迪與創(chuàng)造,利用好古詩詞這一重要審美工具,不僅有利于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對國學經(jīng)典的繼承與發(fā)展也具有重要意義。
(一)小學語文古詩詞的形式美
小學語文古詩詞的形式美指其“外在美”?!短圃娙偈住钒言姺譃楣旁姟⒙稍姾徒^句,其中除了詞和曲以外,大多數(shù)句子的長短是整齊的,吟誦時會表現(xiàn)出朗朗上口、抑揚頓挫的音律美感。根據(jù)漢語聲調(diào)特點,古詩詞講究平仄和對仗的巧妙,平聲字和仄聲字在一些位置上也有嚴格的規(guī)定?!耙蛔忠灰粢徽{(diào)的漢字,為我國詩詞提供了極佳的音樂外殼,賦予它以一種頓挫的美感。平,指平聲(含陰平、陽平)。仄,指上聲、去聲與入聲。上古無上去?!盵2]
以《登鸛雀樓》①為例,“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整首詩采用首句不入韻仄起式的格律,其中“白日”與“黃河”、“山”與“?!钡惹昂髮φ?,“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骨高故也”,朗朗上口之余使得整首詩歌更富有生機。
(二)小學語文古詩詞的意境美
古詩詞的意境因作者情感不同,表現(xiàn)的內(nèi)容也有異。唐宋時期,皎然首次論述了詩“境”這一中國古典美學的核心問題[3],皎然的詩“境”說更是將小學語文古詩詞所要表現(xiàn)的“言有盡而意無窮”進行了理論概括,使得意境美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意境美由“畫面感”來體現(xiàn),通過有感情的吟誦,使古詩詞的畫面動靜結合,更顯韻味。
以《敕勒歌》②為例?!半防沾?,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整首詩詞在宏偉遼闊、心曠神怡的大背景下又不失百姓安居樂業(yè)、怡然生活的小幸福。簡練的語言描繪出一副意境悠遠的畫面,讀者通過想象在腦海中留有回味久遠的印象,這也是古詩詞意境之美的吸引所在。
(三)小學語文古詩詞的思想美
古詩詞大都取景于生活,透過意境或是傳遞情感,或是托物言志。古詩詞的思想美相較于形式美則是一種“內(nèi)在美”。作為歷經(jīng)時間考驗的文化珍寶,古詩詞還是一種人文精神和民族情懷的延續(xù),其思想美離不開詩詞所處時代主流思想的影響。如宋朝理學中的美育思想強調(diào)心性人格的自我修養(yǎng),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中的“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將漫漫人生中的坎坷困苦比作“飛鴻踏雪泥”轉(zhuǎn)瞬即逝,樂觀豁達之情無不盡致。
古詩詞的形式美因其獨特的文字表達方式和音律美感給人以直觀的審美感知,意境美憑借作者和讀者的個人想象豐富了個性化的審美趣味,思想美因其濃厚的文化底蘊拓展了讀者的審美視野,三者之間由外及內(nèi)、層層滲透,各個審美要素共同支撐著同一作品,也慢慢推動讀者走向“物我統(tǒng)一”的境界。
二、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美育缺失
受應試教育影響,古詩詞教學側重于加強學生對古詩詞的記憶或是強化題型方法的練習,而古詩詞本身美在何處、如何讓學生深切的感受古詩詞之美等問題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
(一)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缺乏審美教育意識
由于教師對古詩詞的美學要素關注較少,單調(diào)乏味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望而卻步。學生未真正感受到古詩詞當中蘊藏的美感,其學習動機在于考試分數(shù)的提高,而非用心體驗和感悟其中的景美、人美、情美。教師缺乏美育意識往往會導致其在古詩詞教學中缺乏情感烘托。在教學中多數(shù)教師以“解釋生字—注重背誦—講解大意—講授思想感情”的固定模式為主,教學方法上少有創(chuàng)新,也很少引導學生進行豐富的想象和細細的品味,學生難以深刻領悟詩歌中的思想情感,更難體驗古詩詞的美感所在。教師美育意識的缺失不僅阻礙了學生對古詩詞情感的體悟,也忽略了對學生審美動機的激發(fā)。
(二)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缺乏審美教育能力
要培育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離不開教師自身的學習與提高。教師欠缺賞析古詩詞的悟性,缺乏相應的古詩詞審美教育的教學條件,進而會出現(xiàn)語文教師“有心無力”的現(xiàn)象,師生雙方難以真正步入古詩詞的意境去感受更深層次的思想哲理。在現(xiàn)實的小學語文古詩詞課堂中,普通話不標準、機械背誦默寫等問題依舊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過于重視古詩詞的工具性特征,卻忽視了古詩詞中的美感。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教師對自身的美育滲透不到位,對美育知識的學習和審美要素的挖掘不夠深入。
(三)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缺乏審美教育氛圍
教學條件的限制不僅會制約語文教師審美教學的實施,也會影響學生的審美熏陶與體驗,如師生關系趨于淡漠化。受傳統(tǒng)師生觀以及當前“分數(shù)為尊”和網(wǎng)絡環(huán)境的影響,教師自身負擔過重,師生間缺少相互交往的動機,這對在小學語文古詩詞課堂中營造和諧的美育氛圍難免有所影響。又如在日常班級文化中,美育關照有所欠缺。班級文化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陶冶作用,但美育方面仍有空白。
審美教育與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錯位歸于多方面的原因,還存在語文古詩詞課程的審美教育與其他學科之間缺少遷移、傳統(tǒng)觀念下審美教育本身的學科固化、審美教育自身不易評價等問題。而針對小學語文古詩詞的審美教育,我們更應堅持古詩詞本身特有的美學要素,做到真正意義上的“以美育美,以美育人”。
三、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美育策略
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審美教育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它側重于在教學過程和學生日常生活中的滲透。這就要求教師不僅需要激發(fā)學生的審美動機,使學生產(chǎn)生理解美的心向,更需要幫助學生成為創(chuàng)造美的主體。
(一)審美心向:源于學生的審美興趣
通過感官刺激和感官體驗引導學生感受古詩詞之美,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切入:第一,由肢體活動激發(fā)學生好奇心。“在最早的美的創(chuàng)作和審美創(chuàng)造與欣賞中,亦即在原始的生產(chǎn)勞動和原始的歌舞禮儀中,本是以肢體活動為主的形式創(chuàng)造?!盵4]肢體活動的參與(如歌舞等形式)更能以一種新穎的方式激發(fā)學生對于古詩詞美的探索。第二,以視覺信息刺激學生的視覺想象。古詩詞的視覺想象指將文字轉(zhuǎn)化為畫面,如學生創(chuàng)作的簡筆畫、教師提供古詩詞相關的視頻或動畫等。第三,通過音效渲染刺激學生聽覺想象。古詩詞課堂應重視由朗讀向吟誦方式的轉(zhuǎn)變,配合音樂幫助學生達到“情通古人”的境界。最后,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也影響著學生學習古詩詞的吸引力和持久力,學生可以通過水彩畫、短篇散文等形式加深對古詩詞的美感體驗。
(二)尊重差異:鼓勵學生的審美創(chuàng)造
審美教育的過程需要引導,但其本質(zhì)更趨向于主動探索;審美教育的結果當為怡情養(yǎng)性,而非“拔苗助長”;教學方式應當由“講授”轉(zhuǎn)換為“喚醒”,教學內(nèi)容應當由“詩詞內(nèi)”轉(zhuǎn)向“詩詞外”。古詩詞作為一種時代的象征更多地展現(xiàn)了當時的文化特征,如何與當代文化或文體串聯(lián),不失為對古詩詞的另一種解讀。如古詩詞和寫作課程的有效整合,前者以詩詞形式美、意境美、思想美為主,教師發(fā)揮主導作用,充分利用多媒體等方式豐富課堂,展現(xiàn)詩詞的整體美;后者可從詩詞意象、文體入手,教師以喚醒、鼓勵的方式讓學生創(chuàng)新詩歌形式,或為散文小說,或為劇本新編,學生可突破時代局限表達中國傳統(tǒng)古詩詞在心中不同棱角的美感,真正意義上延續(xù)詩詞歌賦的生命。
(三) 漸進遷移:培育學生的審美習慣
小學階段的學生具有較強的可塑性,是培育其審美習慣的黃金時期。首先,培育學生欣賞美的習慣。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既要引導學生領悟其中之美,也應將這種審美習慣遷移到其他學科中,如欣賞數(shù)學中的幾何美等等。教師更應鼓勵學生感受大自然之美,使每一個學生都有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其次,培育學生理解美的習慣。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沉靜思考的良好習慣,而非將古詩詞中的思想情感、賞析技巧一以貫之。在古詩詞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古詩詞美在何處,進一步做到理解生活之美。最后,培育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習慣。利用小學語文古詩詞的意境美和思想美,以多樣化教學方式,如詩歌的吟誦舞樂、美觀的板書繪畫等,鼓勵學生頭腦風暴對古詩詞的美學要素進行想象創(chuàng)造。
(四)由美進德:促進學生美德雙馨
道德教育具有約束性,學校通常以案例分析或說教形式進行德育,灌輸式的教學手段略顯生硬,也使德育成效不盡如人意。審美教育偏向自由性和藝術性,通過藝術的表達來促進情感態(tài)度的升華,偏隱性的陶冶式的教學方式使美育常被忽略或“難以下手”?!皞€人的道德修養(yǎng)只有建立在良好道德情感基礎上才是比較內(nèi)在和穩(wěn)固的?!盵5]當下德育的教學方式單一乏味,我們不妨以美育為突破口去探索德育的創(chuàng)新所在,變被動接受為自覺主動。德育和美育需要并駕齊驅(qū),教學手段也要“剛柔并濟”。二者都應滲透在教學和生活中,利用道德和審美的共通之處從學生的生活習慣和思想情感切入,在培育學生審美意識的同時傳遞道德觀念;在講述道德案例的同時,從行為舉止的注意邁向?qū)W生的審美素養(yǎng)的進步。
注釋
①部編版.二年級上冊語文課文3第8課,第45頁。
②人教版.二年級上冊語文2017年新版課文6《古詩二首》,第86頁。
參考文獻
[1]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Z].
[2]周篤文.平仄,詩詞形式美之奇妙魔方(上)[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1,09-13(007).
[3]鐘世倫,李天道.中國美育思想簡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261.
[4]李澤厚.美學四講[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5:353.
[5]杜衛(wèi).美育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135.
Abstract:The ancient Chinese poetry in primary school embodies the unique refined beauty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and also contains abundant aesthetic elements,such as form beauty,poetic imagery beauty and ideological beauty.Affected by the exam-oriented education,the teaching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in primary school lacks the consciousness,ability and atmosphere of aesthetic education,resulting in the lack of aesthetic education.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it is important to stimulate students' aesthetic motives which mak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beauty of ancient poetry profoundly.It is also necessary to help students become the creators of beauty and develop good aesthetic habits,so as to turn them into persons with both virtues and aesthetic abilities.
Key words:ancient Chinese poetry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aesthetic education;aesthetic elements;lack of aesthetic education;strategies of aesthetic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