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育的最終教學目標是給學生傳遞生命的氣息,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古今中外的文章感悟語言的文字美,達到體會到文章蘊含的精神之美,最后達到對學生價值觀的正確引領。根據這樣的教學目標定位,初中語文教學應該怎樣深入挖掘內在的育人價值就是重要的研究課題。北京大學教授錢理群一直認為初中語文的教學任務是通過“立言”達到“立人”的教學目的。語言不僅僅要承擔著人們交流的任務,還承擔著人們生存方式的變化。語文閱讀就是展現人們生命運動軌跡的過程。但是在網絡不斷發(fā)展的今天,初中生的課外閱讀發(fā)生了比較大的變化,學生的閱讀面加寬了,豐富的閱讀資源充斥在學生面前。通過我的問卷調查發(fā)現,當今初中學生的課外閱讀呈現出重視現代暢銷作品輕視古代經典作品、重視敘事小說輕視詩歌散文、重視個人自讀輕視合作共讀、重視影像視聽輕視紙質閱讀。正是因為對學生閱讀實際的思考,我在教學中把“仁愛、明慧”作為初中生課外閱讀需要培養(yǎng)的品質,并且搭建起家校閱讀生命共同體,不斷內化學生的心靈,培養(yǎng)學生熱愛思考、熱愛生活的優(yōu)秀品質,提升學生敬畏生命的閱讀能力。
一、制定閱讀計劃,倡導應需閱讀
每一篇文章都是一個富有生命力的個體,都具有自身的性格、氣質。魏智淵老師說過:“一個人在自己的一生中要找到影響自己一生的根本書籍,要在閱讀的初期找到生命的原型?!被谖褐菧Y老師的認識,我認為初中學生的課外閱讀進行了獨立的思考,既然“書籍是人類的養(yǎng)料”這個觀點是正確的,我們就要承認每個生命個體閱讀的書籍是不同的,因為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完全相同的人。
葉圣陶先生在談到寫作的時候說,寫作教學不能以應試教育為目的,應該以人們的需要為目的。初中生的課外閱讀也要分為“應試閱讀”和“應需閱讀”兩種類型。我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生長規(guī)律制定了三年讀書計劃,初中一年級主要以“成長”為主題;初中二年級學生以“思考辯證”為閱讀主題;初中三年級學生要以“人文素養(yǎng)”為閱讀主題。依據這三個不同階段的三級閱讀主題,再結合課程標準制定班級孩子的閱讀計劃,保證學生每個月都有自己明確的閱讀方向。同時,我還從個人、社會、自然三個角度出發(fā),把教師推薦書目和學生自主選擇書目相結合,從世界上眾多的經典名著中選擇并繪制出動態(tài)的不斷發(fā)展的適合初中學生閱讀的曲線圖。在這些閱讀曲線圖中,我給學生們設計了“根本書籍”和“氣質書籍”,那些“根本書籍”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仁愛精神,那些“氣質書籍”是為了滿足不同家庭背景孩子的需求,滿足孩子們自身的愛好興趣需求,這些書籍也是由任課教師把關,學生自主選擇相結合而選出的,學生氣質的形成是學生大量閱讀的產物。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初中生的閱讀書目存在這很大的性別差別,在內容上女生大多喜歡一些溫馨的散文和詩詞歌賦等,男生大多喜歡閱讀歷史故事和英雄們的先進事跡等題材?;诖宋以诮o學生定制“氣質書籍”的時候要有意識地考慮學生的性別特點,還要照顧到學生的興趣愛好、價值取向,要科學、合理地為學生定制一套套不同的富有時代氣息的閱讀書目,不僅要符合學生的內心需求,還要符合家長對孩子未來發(fā)展的期待和向往。這樣,我以初期的“根本書籍”始點,以學生的閱讀興趣為引線,從學生的感性認識到理性思考,立足學生自身的知識架構和興趣愛好的內在需求,以經過歷史和時間檢驗的經典名著為核心,以志趣相投的閱讀共同體為坐標,不斷地向外延伸和拓展,力爭讓每一位學生都擁有一份屬于自己的動態(tài)生成的閱讀曲線和閱讀計劃。
二、借助視頻音像,助讀經典名著
當自媒體快速發(fā)展的今天,“快餐文化”和“淺閱讀”沖擊了學生的閱讀取向,為了有效減少這些變化對學生課外閱讀的負面影響,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我們有責任在引導學生接受這些“大眾文化”的同時,繼續(xù)傳承“經典文化”,加大學生對經典書目閱讀的指導和引領。朱自清先生認為“經典閱讀不在于實用,而在于文化”,在初中階段大力倡導經典書目的閱讀是弘揚人類傳統(tǒng)文化的需要,更是傳承民族情感的需要。我們的初中學生在這一時期大量的閱讀經典名著,能夠為學生的一生打下人格精神的底子。在初中學生的閱讀計劃定制中,我就把《〈論語〉選注》《唐宋詩選注》《老人與海》等古今中外名著列入學生的推薦閱讀書目。
語文教育要完成“立德樹人”的教學目的,就必須重視經典名著的閱讀引導。但是,在有些時候,我們的學生因為自己的知識結構等因素,對經典名著的閱讀存在畏懼心理。為了盡可能消除學生的這種心理,我在日常的閱讀教學中嘗試運用微視頻或者影視音像資料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1.為了減少學生和名家之間的隔閡,制作微視頻。例如為了向同學們推薦《朝花夕拾》這篇書目,我特意制作了微視頻《〈朝花夕拾〉里的“童心”世界》,讓我的學生在體會到魯迅那冷峻堅硬的外表下,蘊含著的那顆柔軟的赤子之心。
2.在語文教學中充分利用微視頻拉近了經典書目和學生之間的距離。例如我們在學習《綠》這篇文本之后,制作了關于介紹朱自清散文的微視頻,主要是對朱自清散文進行了全面客觀的介紹,有意識的凸顯了朱自清的樸實的寫作風格。
3.利用微視頻搭建起了寫作和學生之間的橋梁。例如學習完成吳工正的散文之后,我也是只做了一個微視頻,從文章的比喻修辭一直到疊詞的朗朗上口,從多個角度引導學生品味散文的語言技巧,做到對癥下藥地引導學生閱讀經典的散文。
4.利用微視頻為學生提供和作品相關的背景。在一次市級公開課上,我為了引導學生閱讀美國經典名著《布魯克林有棵樹》,制作了《訪問文學景地——布魯克林》影像作品,在課上放映之后,對于學生了解美國的風土人情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學習這篇美國經典名著的文化背景。
王榮生先生曾經說過:語文教師似乎應該站在作品的后面,他的任務是“引起”,要用各種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自覺地走進文本、走進經典。在語文教學中,課外閱讀的教學領域是大有可為的,作為教師,我們不能把自己的閱讀體驗強加給學生,代替學生去閱讀、去思考、去品味;但也不能完全采用“放羊式”方式,引導學生自由地閱讀,所以在這里教師采取什么樣的方式去“引導”經典名著的閱讀就顯得十分重要了。從這個意義上說,形式新穎、色調多彩、內容豐富的微視頻顯然就成為了架起溝通學生和經典名著之間的不可或缺的橋梁。
三、實施讀寫共生,推進深度閱讀
讀寫共生就是通過閱讀和寫作的不斷重復,在信息的輸入、輸出過程中實現言意共生,最終促進言語生命成長與豐盈的過程,它強調以讀導寫,以寫促讀,讀寫交互共生,在循環(huán)中實現再度寫作。在日常的課外閱讀實踐中我是運用以下方式開展讀寫共生訓練的。
1.利用書簽小語推進學生閱讀的深度。我在給初一新生講解《布魯克林有棵樹》這課的時候,及時給學生贈送書簽,指導學生在書簽上寫上自己對這篇文章的感悟,然后贈送給自己的同學,以此達到好書大家共同欣賞的目的。有的學生是這樣寫自己的讀書感悟的:貧苦生活是為了更好地為人類積蓄力量。在任何時候都不要丟棄生活的向往。這些書簽是學生對書目的內心感悟,是學生和作者產生的心靈上的共振。
2.利用玫瑰心語挖掘學生的閱讀深度。利用微信平臺建立親子閱讀活動、并伴互動活動和師生共讀活動,鼓勵學生向微信平臺上投稿,并積極點評,寫出自己的閱讀心得,引導學生由“淺閱讀”向“深閱讀”邁進。例如有的學生閱讀《活著》這篇文章之后,寫出了自己的心得,我給與這位學生這樣的點評:“人生的價值何在?我們清楚嗎?作為你的老師,我更希望那言簡意豐歸于平淡的文字,我希望看到的是獨立的思想,而不是一縷蒼白的絲絮?!蓖ㄟ^和學生這種親切自然的對話,既表達了對學生閱讀的贊美和期待,還引領學生在閱讀的時候打破自身閱讀的束縛,去深度理解作品的意蘊和思想。
3.師生共寫。閱讀是一種心靈的感悟,這種感悟在不同的個體生命之間不斷的碰撞,在日常的閱讀過程中,只有老師和學生一起閱讀、一起寫作,才能獲得情感的共鳴,也能促進學生更加持久的閱讀助推力。
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說:“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向人類傳送生命的氣息?!闭Z文學科教育的目標就是向學生傳遞生命的氣息,就是通過閱讀讓學生感悟文字之美,體驗人的精神之美,進而達到對學生價值引領的目的。
劉春雷,江蘇省響水縣老舍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