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促進英語課堂教學獲得更多成果,效率更高,本文對主題型教學法在基礎英語課堂中的應用進行分析,首先對主題性教學法的概念進行解讀,分析其包含幾個特征。而后對初中基礎英語課堂傳統(tǒng)教學方法進行問題列舉,包括教師占據(jù)課堂主體地位、學生的主動性不足、教學方法單一、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不多而無法相互成就與促進等。最后,對這些問題提出解決對策,并對應了主題型教學方法的操作要點。
【關鍵詞】主題型教學法;基礎英語課堂;教學理念
【作者簡介】李嘉欣,首都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
傳統(tǒng)的中學基礎英語教學模式存在諸多問題,同時效果并不好,還可能讓學生逐漸喪失對英語科目的學習興趣。主題型教學模式不僅可以對學生的各種需求給予滿足,還能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彰顯,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與生動的課堂氛圍吸引學生參與。
一、主題型教學法的概念及特征
主題型教學法,總體來說,就是教師在教學上設計符合課程體系與學生基礎情況的學習情境與話題,同時以教材為基礎,圍繞教學目標,從而讓學生的能力得到鍛煉,在課堂上擁有更多主動思考與探究的意識,主動學習。這種教學方法的基本特點包括以下幾點:首先,教學的決策是建立在內(nèi)容基礎上的,同時以學科知識為核心,而非語言教學,這讓學生的英語知識學習更加實用、高效。其次,英語學科的學習資料應是專業(yè)人士出版,其中涵括了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能夠知曉學生在課堂學習上最需要鍛煉的能力是什么,同時在課堂體系中對應更為合適的教學輔助視頻或是學習資料,讓學生的英語知識學習更加系統(tǒng)。再次,學校更為全面地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其語言交際能力得到提升。同時,可讓學生以更為主動的姿態(tài)參與課堂,拉近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也加強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教師要與學生合作,讓英語知識的學習不再是一個需要執(zhí)行的過程,而是一個需要參與、解決、互動的活動。
二、基礎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應用現(xiàn)狀
1.教師占據(jù)課堂主體地位,學生的主動性不足。傳統(tǒng)的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是教師講解,學生聽講,這個模式雖可容納更多的教學內(nèi)容,但是往往收獲不到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學生可能會因為習慣于教師講解而出現(xiàn)明顯的依賴性,而不愿意主動思考。這種教學氛圍不僅死氣沉沉,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也很少,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喪失主動思考與探究的能力,即便基礎英語知識體系中的一些單詞與語法已經(jīng)被學生熟練地掌握,但是實際應用起來卻不夠靈活,容易被題目中的一些“圈套”困住。
2.教學方法單一,不夠豐富。作為一門語言學科,英語課堂上的知識講解本身就會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最為常用的一種教學方式就是“填鴨式”,這種教學方法不僅過于被動,也很無趣。無論是板書還是多媒體教學,都大同小異,模式是一樣的。尤其對于多媒體教學來說,不論是情境創(chuàng)設還是問題設置,僅在課堂知識講解的過程中配置一些圖片,或是動圖,依然無法激起學生的興趣,同時并未脫離傳統(tǒng)的被動輸入模式。
3.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不多,無法相互成就與促進。無論是教師教學,還是學生學習,都應該是一個交流互動的過程,不應是教師單向輸出與學生被動接受,這只會讓整個學習過程更加無趣,學生的主動探究欲望被逐漸消磨殆盡。一個有著良好氣氛且高效的課堂教學過程應是學生與教師本著平等的原則進行交流與互動。雖然在知識的積累性上,學生不如教師,但是教師可以起引導的作用,讓學生可以順著教師指引的方向進行思考,并找到某個切入點與教師一起探討問題。這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語言表達欲望,還能讓教師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在問題思考過程中可能存在的誤解與問題。
三、主題型教學法在基礎英語課堂中的應用
主題型教學是指在課堂教學內(nèi)容的基礎上落實語言學習過程,教師通過營造較為真實的語言學習與應用環(huán)境,讓學生獲得更多主動思考的機會,讓學生可以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tài)參與學習。這種教學方法不僅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也讓學生的學科知識運用能力更強。
1.轉變教學理念,增強主題教學意識。作為一種教學方法,基于某一主題的教學過程讓教育理論與實踐結合得更加緊密、流暢。首先,主題型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處于課堂主體地位,教師則退居其次,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同時運用更加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與高新技術設備,對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激發(fā),保障英語學習過程更加生動,學習效果更好。其次,使用主題教學模式開展教學工作,等于是對英語這門語言學科進行深入性教學改革,不僅可以讓學生的語言知識水平得到提升,還能給學生提供更多的綜合技能培訓機會。
2.對基礎英語教學的主題進行科學設計。影響主題型教學法效果發(fā)揮的關鍵性因素就是主題設計的科學性、適用性。好的教學主題設計能夠讓基礎英語課堂的教學方向與目標得到準確定位,教師根據(jù)教學程序一步一步落實教學工作即可。這不僅可以減輕教師承擔的課程任務,還能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加高效。在對基礎英語教學的主題進行設計時,教師要對以下幾個層面的工作加以重視。首先,根據(jù)教學要求結合基礎英語課程內(nèi)容確定合理的主題或中心,教學主題應該符合教學大綱的要求,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讀寫操控能力,讓學生的英語學科素養(yǎng)得到更全面的培養(yǎng)。同時,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對英語學習產(chǎn)生更強的興趣。其次,貼合實際且全面地對教學素材進行準備,圍繞教學主題與教學目標,保證教學素材的實用性。這些教學素材應該是真實的,例如英語報刊、短視頻圖片等,它們不僅可以讓學生在英語語言的學習過程中了解各個地區(qū)的文化,還能讓學生對英語語法進行更為全面的掌握。與此同時,多角度的學習素材提供也能夠讓班級中的每一個學生得到關注。因為學生的學習成績與基礎參差不齊,如果按照統(tǒng)一標準進行素材配置,有些學生可能會因為跟不上進度而產(chǎn)生放棄的念頭。最后,對應的材料應該豐富有趣,盡量降低理論性,保證實踐性與真實性,降低語言學科學習過程中的枯燥無味感,保證學習效果。
3.構建生動活潑的課堂學習氣氛。主題型教學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便是課堂互動環(huán)節(jié),因此基于主題型教學法的基礎法英語課堂必須要讓學生產(chǎn)生更多自主學習欲望,主動探究。首先,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圍繞課程的主題對本節(jié)課的知識進行預習與學習,盡量在課上就將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解決掉。其次,為了獲得更好的師生互動效果,教師要盡量對課堂研討話題進行科學設計,讓學生擁有更高的參與性。同時在與學生對話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想法,讓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表達欲望。最后,教師可以將課堂總結的任務交給學生,讓學生的語言表達以及概括能力有機會獲得提高。與此同時,這也是學生自主思考的一個過程,有百益而無一害。
四、結語
融合學科專業(yè)知識和英語基礎知識教學特點的主題型教學方法在實際中的應用,目的就是讓英語教學形式更加多樣,過程更加有趣。教師與學生以更加平等的方式參與教學過程,這不僅可以讓學生的專業(yè)需求得到滿足,也能夠讓教師的任務負擔得到減輕。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不再是被動的理論知識吸納,而是主動的語言與交際能力鍛煉與提升。
參考文獻:
[1]吳會芳,沈惠娟.主題式教學法在英語教學中的實踐與研究[J].景德鎮(zhèn)高專學報,2014,29(01):98-99+36.
[2]卓盛.“主題型教學法”與學生英語寫作技能培養(yǎng)[J].江蘇教育,2013(38):22-25.
[3]張譯丹.論“主題教學法”在英語專業(yè)閱讀教學中的實踐應用[J].科技信息,2011(35):521.
[4]李景月.以學生為本的主題型教學法[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5(05):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