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江山市石門小學 譚園園
在教學中長期觀察,我們不難發(fā)現學生在數學課后作業(yè)中打草稿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學業(yè)成績有重要的關系。一般來說,在草稿上書寫較亂的學生,思維也缺乏邏輯性。喜歡在草稿上亂寫亂畫的學生,往往專注力不夠集中,不停更換草稿紙的學生思維則比較分散,作業(yè)敷衍了事……學生草稿的使用現狀真是令人擔憂,基本上可以概括為以下幾種。
草稿適當“潦草”些也無妨,但有些學生沒有準備專門的草稿本,有的隨便找張廢紙打草稿;有的在作業(yè)本、課本的空白處或封面亂打草稿;還有臨時向別人乞討幾張紙,甚至沒寫幾個字那紙又“飛“了;更有的在桌面上或自己手上甚至手紙上打草稿等等。
學生在完成一份作業(yè)或一場考試時,可以發(fā)現草稿紙上各種計算草稿很多,尤其是多位數的豎式計算。大多數學生還停留在草稿本只是用來計算這個狹隘的觀念上,因此很少有枚舉找規(guī)律、假設后探究、分析數量關系式、展示思維的線段圖等分析思考的草稿。
低年級由于知識難度不大,學生依據“心算“就能解答好數學題。但隨著年級升高,知識難度增加,思維過程的層次變多,有很多題光靠“心算”打腹稿不能正確解答??墒?,部分學生卻仍然懶得列豎式,懶得聯系生活多思考,懶得用條件和問題調換去驗算,還試圖一下子就能把題解出來,以致出現了大量錯誤。因此,也常常發(fā)現一些學習成績不穩(wěn)定學生,做完試題時自己很滿意,而實際成績出來卻讓人大跌眼鏡的情況。
俗話說:“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道出了習慣培養(yǎng)的重要性。因此養(yǎng)成小學生打數學草稿的良好習慣是其學好數學的保證之一。那么應該怎樣使用草稿紙?怎樣培養(yǎng)學生“打草稿”的習慣呢?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當學生想做這件事了,教師就要抓住學生的狀態(tài)作出正確的指導,引領學生往成功的方向邁進,使學生體會到:我也喜歡這么做!
如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經常會請學生到前面來示范板演,把黑板當作一本大草稿本,把解題思路清楚、規(guī)范地呈現在黑板上,學生打草稿的興趣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了。我也會在黑板的一側留出一塊,上面寫上“草稿本”三個字,當平時學生做題要用到草稿時,我就把草稿的內容也示范性地寫在這本特殊的“草稿本”上面。
一般情況下,學生認為只有在遇到復雜題目計算時要“打草稿”。其實從低年級數學教學開始,“打草稿”就有很多不同的方法。
例如有這樣一道題:把一根長12 米的木頭,用鋸子鋸3 次,分成同樣長的幾段,每段長幾米?學生讀題后,都說“太簡單了”,列式為12÷3=4(米)。我問學生算式中的3 表示什么?學生不假思索地說是“3 段”,后又有學生改口說“3 次”。于是我開始引導:“鋸3 次,就是3 段嗎?我們請草稿本來幫幫忙吧?!庇谑?,我讓學生按照題目要求動一動手,在草稿本上畫圖或撕下一張紙條,動手“鋸一鋸”,問題就迎刃而解,學生也從中嘗到了用草稿本的樂趣。
優(yōu)秀的草稿本好比是一筆豐富的財產,因為字字頁頁都滿載著學生的思維痕跡,它是學生用來學習研究的起點,是思考探索的重要武器。因此要經常讓學生將用過的草稿本拿出來翻一翻,分析當時思考此題的思維過程,發(fā)現自己的學習上哪塊不足。同時教師要善于發(fā)現,充分利用,指導正確思維。
學生作業(yè)中出現的某些錯誤,常常使教師感到莫名其妙。如果看一看他的草稿,了解他的思考過程,便能較快地找到產生錯誤的原因,并有的放矢地糾正錯誤。比如計算509×26 和524-273,有一名學生的計算結果是這樣的:509×26=1534,524-237=351。拿出他的草稿本,草稿本上有這樣兩個豎式:
于是,錯誤產生的原因便一目了然。從豎式①可以看出該生對“乘數中間有0 的多位數乘法”的計算法則掌握不好,應該對他有針對性地進行復習。豎式②顯示該生在計算退位減法時,用不退位減法代替了退位減法。
兒童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教師要糾正學生已形成的錯誤思維,僅憑抽象的分析或將自己的思路強行灌輸給學生,學生是無法接受的。如果攤開學生自己的草稿本,指出他的錯誤所在,便能充分激活思維,使之能較順利地糾正錯誤思維。另外,草稿中還存在大量求異思維、發(fā)展思維等學生思維中的可貴之處。教師要善于發(fā)現,悉心指導,及時鼓勵,這樣可有效地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實踐證明,正確使用草稿本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有助于數學成績的提高。因此,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更不能再“草待”草稿本,應端正學生“打草稿”的態(tài)度,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打草稿”的習慣,要運用科學的方法去“打草稿”。這樣,學生能找到數學的樂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