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感是人們對語言文字或語文現(xiàn)象的敏銳感和迅速領悟的能力。培養(yǎng)語感在語文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語文教師作為新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fā)者,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應該將新課標中關于“培養(yǎng)語感”的新理念落實、滲透到語文教學中,把語感訓練作為“切入點”,吸收當前小學語感教學和英語語感教學的一些優(yōu)點,注重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語感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語感的培養(yǎng)和訓練應從以下五方面著手:一、樹立大語文觀,向生活學語文;二、加強朗讀與誦讀的指導;三、揣摩文章重點字、詞、句;四、加強口語訓練;五、動手練筆促語感。
關鍵詞:語感;培養(yǎng);訓練;語文教學;朗誦;口語;練筆
《語文課程標準》開宗明義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激發(fā)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適應實際生活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庇纱丝梢姡囵B(yǎng)語感在語文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葉圣陶指出:語言文字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呂叔湘強調: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yǎng)語感,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毫不夸張地說,培養(yǎng)語感,加強語感教學,是彰顯語文教學的魅力所在。
那么,什么是語感呢?語感是人們對語言文字或語文現(xiàn)象的敏銳感和迅速領悟的能力。它不僅包括語言文字表面意義的了解,深層意義的領會,更重要的是能從這些意義中,品味出其中的情趣,體會其中的感受。從現(xiàn)象看,語感是對語言的感覺,實質上它是心靈的感悟。把語文和其他人文學科區(qū)分開來的是語感。語感專家王尚文認為,語感教學是整個語文教學的“牛鼻子”,如果不重視語感教學,就會使我們的語文教學陷入誤區(qū),效率不高。
這絕不是危言聳聽!語文教師作為新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fā)者,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應該將新課標中關于“培養(yǎng)語感”的新理念落實、滲透到語文教學中,把語感訓練作為“切入點”,吸收當前小學語感教學和英語語感教學的一些優(yōu)點,注重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語感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具體從何著手培養(yǎng)和訓練呢?以下是本人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 樹立大語文觀,向生活學語文
葉圣陶說過:“單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語感,唯有從生活方面去體驗,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滴積聚起來,積聚得越多,了解得越見真切。”語感的培養(yǎng),離不開生活與實踐,生活處處有語文,生活是個語文大課堂。所以語文教師要樹立“大語文觀”,構建起“大語文”結構,從課內向課外延伸,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接觸社會和自然的機會,豐富他們的生活體驗和生活閱歷,讓學生取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只有通過學生主體的閱讀與實踐,通過自身的感知、消化、體會、體驗,才能不斷地形成語感,發(fā)展語感。
二、 加強朗讀與誦讀的指導
朗讀和誦讀是培養(yǎng)語感的主要途徑,對一些典范的文章進行反復朗誦,有助于整體感悟文章的內容,對培養(yǎng)語感也有促進作用。葉圣陶認為,“讀文言文時聲調鏗鏘,足以傳出原文的情趣;讀語體文時就如同話劇的演員在舞臺上念誦劇詞一般,貼合于語言的自然,表情說理,使聽者不但了解而且深深地印在心坎里”。所以,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早晚讀時間,可以讓學生搖頭晃腦地讀文言文,如《〈論語〉十二章》《醉翁亭記》等;也應該鼓勵他們抑揚頓挫,聲情并茂地朗讀現(xiàn)代美文,如《春》《背景》等。此外,還應力求學生在語文課堂上讓學生書聲瑯瑯,并適時點撥指導。多讀多背多訓練,長此以往,在潛移默化中,學生的語感便增強了。因而在各類考試中,諸如修改病句、仿寫題、默寫名句等,學生往往都能脫口而出,效果的確不錯。
三、 揣摩文章重點字、詞、句
文字是語言的藝術。劉勰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闭Z言是作品思想內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載體,也是讀者領悟作品思想內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橋梁,所以品味語言是語文學習的一項重要內容。初中語文課本膾炙人口的傳統(tǒng)篇目《春》中,寫春草有這么一句話,“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句中“偷偷地”和“鉆”寫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擠勁,寫出了不經(jīng)意之間,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驚喜的感覺。同時,這樣寫使無意識、無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識,有了情感?!澳勰鄣模G綠的”本該用在“小草”前面,卻放在句末,單獨從句子中拿出來,主要是為了強調,突出小草嫩綠的特點;同時,這樣寫也使句子變得生動活潑,富有生氣。篇章由字、詞、句組成,優(yōu)秀文章也不例外,或許是其文字表達更精要、貼切、形象,所以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揣摩文章的重點文字、詞語、句子。語言的運用不是孤立的,詞語用得是否恰當,是否富有表現(xiàn)力,要看詞語所在的語言環(huán)境。因為,詞不離句,句不離篇。如《藤野先生》開篇一句寫道:“東京也無非是這樣?!边@是一句較抽象的話,教師應引導學生分析:作者在此是以極其厭惡的情緒和辛辣諷刺的筆觸,描寫了東京清國留學生惡濁庸俗的生活?!拔乙晕已]軒轅”的遠大抱負與灰色的環(huán)境形成了尖銳的矛盾、失望、痛苦、厭惡的復雜心緒包容在這感慨良多的一句話里面,反襯出一個愛國志士憂國憂民的悲憤。諸如此類,語文教師如能在日常教學中加以引導、訓練,長此以往,何愁學生沒有語感呢?
四、 加強口語訓練
學生語感的形成,是在語言運用的實踐中逐步建立起來的。本班學生多為農(nóng)民子弟,又地處方言區(qū),許多學生在七年級時連普通話也說不完全。我在七年級伊始就有意識、有重點地培養(yǎng)他們的語感。首先,充分利用課前兩分鐘的說話時間,讓學生暢所欲言,說夠兩分鐘為止,訓練他們說話的流暢程度;其次,在課堂上多讓學生個別回答問題,訓練他們組織語言及精確表達的能力;然后,引導學生學會“吟誦”古詩文,正如葉老所說:“吟詠的時候,對研討所得,不僅理智地了解,而且深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性成為讀者的東西,這是一種可貴的境界?!币源诉_到積累語感的目的;最后,重視每一單元的“口語交際”課。我尊重學生的人格,發(fā)揚教學民主,充分信任學生,給他們提供發(fā)表不同見解的機會,對表達有困難的學生及時予以鼓勵,幫助他們樹立流暢表達意愿的信心。經(jīng)過三年的訓練,學生們已從這四條途徑中獲得了許多語感,說普通話不再有障礙,表達能力明顯提高,考試題目也迎刃而解。
五、 動手練筆促語感
動手練筆也是培養(yǎng)語感的一條好途徑。在指導學生寫作前,有計劃有目的地提供一些文章讓學生閱讀、揣摩,讓他們從中得到啟發(fā):或是內容上的,或是形式上的,或是語言表達上的等等。本人要求七年級的學生堅持天天寫觀察日記。起初,有的學生無從下筆,許多學生記流水賬。我讓學生每天給自己定一個不同的目標,如把字寫好,減少錯別字或病句,寫好開頭,或寫好結尾等,并逐一在日記中實現(xiàn)目標。到了八年級,我只要求學生寫周記,一些學生還希望能寫日記,因為“習慣了,已經(jīng)有話可說了”。升入九年級,同樣是寫周記,很多學生已經(jīng)寫成一篇篇思想剖析文章或其他文辭兼美的作文了。加上兩周一練的作文,學生的寫作能力日漸提高。讀是寫的基礎,寫是讀的提高,讀寫能較好地結合,學生的語感便水到渠成了。班上有一位學生,七年級時寫作文前言不搭后語,怎么也擠不夠字數(shù),經(jīng)過這樣的訓練以后,現(xiàn)在已經(jīng)能在規(guī)定時間里寫出表達流暢的滿足字數(shù)要求的優(yōu)秀作文了。這對一個基礎薄弱學校的學生來說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啊,我也感到由衷的高興。
培養(yǎng)語感的途徑很多,各種方法又相輔相成,互相促進,而行之有效的就是最好的方法。在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教學,應由注重語文知識的傳授向注重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轉變;由注重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向對語言材料的感受領悟轉變;由注重篇章結構的詳細剖析,向對語言的推敲、品味轉變;由注重靜態(tài)的語言分析,向注重學生動態(tài)語言的學習轉變;由單純重視語言表達,向同時注重學生對生活的體驗轉變。這些轉變都可以通過語感教學來完成。強調語感作用,絕不意味著排斥或輕視語文知識的教學,因為語感雖然以直覺的語言經(jīng)驗為前提,但語文知識可以提高語感的質量,正如毛澤東所說:“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比绻Z文教師能長期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加強語感的教學,那么,語文教學的魅力就會日益彰顯出來,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就會指日可待了,《語文課程標準》“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打下基礎?!钡臉嬒刖鸵欢軌驅崿F(xiàn)。
參考文獻:
[1]詹軼凡.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策略[J].智庫時代,2019(17):288-289.
[2]錢維.初中學生語感培養(yǎng)方法的探索[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
作者簡介:
農(nóng)曉嵐,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寧市,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寧市秀靈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