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恭桂
摘要:語文是一門基礎性的學科,但不是說語文是一門很簡單的學科,因為它同時是聽、說、讀、寫、譯的語言文字的能力和語言知識及文化知識的統(tǒng)稱。而小學低年級的學生由于大腦沒有發(fā)育完善,對于語文這門學科的接受能力是沒有那么好的,所以就導致了他們學習上回遇到各種各樣的障礙。因此,本文就如何提高低年級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做出闡述。
關鍵詞:語文學科;低年級學生;學習興趣;教學設計;教學策略;教學反思
正文
無論是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或者是學習成績一般的學生,我們都會發(fā)現(xiàn)他們在語文這一學科的學習狀況是會隨著年齡的變化而有所改變的。在小學六年的學習當中,他們的學習狀況、學習接受的程度在每一個階段都是很不一樣的。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階段理論我們可以知道,0-2歲的孩子處于感知運動階段,2-7歲的孩子處于前運算階段,而7-11歲則是具體運算階段。一年級的孩子處于前運算和具體運算的中間,處于前運算階段的孩子一切以自我為中心,而處于后運算階段的孩子在這一階段里會慢慢去自我中心主義,逐漸從他人角度看問題。正是因為這樣,一個正確的引導,能夠提高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
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其次是發(fā)展學生智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實踐能力,再者就是發(fā)展學生體力,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最后是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養(yǎng)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那么在我們的語文學科,我們應該怎么做才能提高我們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本文將從教學設計,教學策略,教學反思來闡述。
一、教學設計
語文課程的總目標和內容是讓學生初步建立一個正確的三觀,有愛國主義精神以及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此外還需要掌握日常口語交際,學會漢語拼音,獨立閱讀等等....而處于低年級階段的學生對于認字識字,閱讀,寫話還有口語交際方面都是非常感興趣的,但是這種感興趣是建立在他們掌握了的事物的基礎上,如果他們面對一篇全篇都是他們看不懂的文字的話,他們一定會感到厭倦的,所以這就需要我們去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
(1)備課環(huán)節(jié)
備課是上課前的準備工作,是教好課的前提。備課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我們的上課氛圍,所以我們一定要重視我們的備課。
1.鉆研教材,理論聯(lián)系實際教學。
在設計教案的時候我們首先要把自己要上的教材要理清順序,理清各單元之間的關系,廣泛地閱讀教學參考資料,這樣才有利于我們更好地選取合適的材料充實我們的課堂;其次我們可以多聯(lián)系實際,例如我們在教授拼音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引用一些比較生動的例子,比如“a”發(fā)“啊”的音,我們可以張大我們的嘴巴,發(fā)出“啊”的聲音,直觀地讓學生明白這個音的發(fā)音方法;“o”可以把嘴巴張成圓形,因為我們的“o”長得很圓,所以發(fā)音時嘴巴也是圓的;
2.了解學生,啟發(fā)性教學。
我們的教學對象是學生,我們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學會我們所傳授的知識,所以我們考慮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捉住學生這個主體,多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考慮我們的教學設計。而如果要教授比較理論的寓意時,我們可以用啟發(fā)性教學的方式,例如可以用視頻導入。比如在學習《游子吟》這首古詩時我們的教學目標是要讓學生學會感恩,從而理解這首古詩的大意并能背誦掌握。那么這時我們在課堂導入時就可以引用《游子吟》的視頻,讓學生先直觀地看到這首詩所表達的意思,然后我們在觀看完古詩視頻后再問學生得到了什么感悟。如果視頻導入不佳我們就可以引導性地問學生:“你覺得你的媽媽平時對你怎么樣?”從問問題中讓學生產生思考,引起他們對于感恩這個層面上的進一步思考。
二、觀察課堂,交替使用教學策略
1.直接教學策略,指導型教學。
這是我們平時最常用的教學方法,在教授一些事實、規(guī)則時我們更偏向用這種方法。使用這種教學策略前我們要對學生進行日常的復習與檢查,溫故而知新,從而檢測學生對所傳授知識的掌握程度;其次是呈現(xiàn)與組織新內容,我們要把教學材料集中在某一知識點上,讓學生更好地去理解要學習的新內容;再者就是指導學生練習,在呈現(xiàn)了新內容或者刺激材料之后,我們就要通過練習引發(fā)學生的期待行為;最后我們需要反饋與糾正,學生學習了新內容,但是并不代表他們就全部掌握了,所以我們要根據學生學習的情況對她們來一個反饋與糾正。
2.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自主型學習策略
這個教學方法要求我們教師讓學生熟悉整個教學過程并且能學生掌握一個系統(tǒng)的學習方式。首先,要讓學生認識學習的課題,抓住課題學習的主要目標;其次,要讓學生有探求解決問題,實現(xiàn)目標的策略與方法,只有學生自己擁有這種意識,我們的這種自主型課堂才能更好地開展下去;最后,我們要根據學生探討后的結果總結我們的學習成果,并開展實際應用的練習,通過練習來檢測學生學習的真實狀態(tài)。
三、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為思考對象,對自己所做出的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是一種通過提高參與者的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能力發(fā)展的途徑。
教學反思分為教學前反思、教學中反思還有教學后反思,這些反思都是為了能給學生提供一個更好的教學氛圍。而教學前反思值得是我們教師要在課前思考如何組織教材以呈現(xiàn)給學生,考慮到教學難點,教學重點,考慮到學生的需要以及如何滿足這些需要的具體目標。教學中反思就是我們的課堂反思,也叫調控性反思,我們的課堂教學是一個復雜,動態(tài)的過程,我們總會在教學中遇到各種意想不到的突發(fā)情況,所以我們要有一定的應變能力,及時反思,調整我們在課堂上的教學策略。教學后反思是目前應該最廣泛的反思形式,這個反思是綜合性的,教師通過整節(jié)課的表現(xiàn)來反思自己的教學有利于培養(yǎng)提高我們日后對課堂的組織安排。
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是基礎性的,內容雖說簡單,但是要讓學生打好基礎,真正掌握好學習的內容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我們作為教師,一定要在課堂上多花功夫,課堂前課堂后多反思,這樣才有利于提高我們個人的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發(fā)展心理學家讓·皮亞杰《認知發(fā)展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