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欣蔓
摘要:在教育改革的不斷發(fā)展下,小學教育開始重視對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培育。對美術教育越來越重視。小學生由于身心處于發(fā)展階段,對待事物處在懵懂時期,可塑造性比較強,是培育各方面能力的最佳時期。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能夠促進學生思維發(fā)散,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而美術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的最佳途徑。在現(xiàn)代教學中,美術教育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問題,本文主要對所存在問題進行分析與探討,并提出培育學生動手能力的主要途徑,為相關教育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美術;美術課堂;學生動手能力;培養(yǎng)
1、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動手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
原有的美術教學,只是在理論上的講解和藝術品的欣賞上,學生真正動手的機會很少,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力,不符合素質(zhì)教學對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培育。在實際的美術教學中,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是至關重要的,它符合學生的性格特征和需求,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1]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身感觸能夠更加對事物進行了解,充分發(fā)揮想象力,也是在潛移默化中提高美術素養(yǎng)。
2、小學美術教學現(xiàn)狀分析
2.1 教學思想和方法落后
在傳統(tǒng)的教育思想影響下,美術學科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加上教學資源上投入傾向于需要考試的學科,這樣不但使家長對美術的重視程度不夠,美術老師也意識不到自身的教育價值。在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上存在比較大的問題, 認為美術教學就是繪畫和一些簡單的手工。[2]在這種思想引導下,美術老師不及時創(chuàng)新和研究教學方法,只是講述一些美術課本上的事物,讓學生自主創(chuàng)作非常少,不能激發(fā)學生對美術的興趣。
2.2 對學生動手能力重視不足
在之前的小學美術教學中,基本上是對美術課本解讀和對藝術作品的欣賞,美術的實踐活動很少,學生能夠真正動手的機會很有限,而且過多理論知識不僅無法調(diào)動學生對美術的興趣,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學生的動手能力。動手能力能夠提升學生綜合素質(zhì),在實際教學中往往被忽略。據(jù)調(diào)查表明,大部分學生還是比較喜歡動手活動的,也希望老師能夠多開設一些手工制作課,能夠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進行動手實踐。在對學生參與動手的實踐情況中有一部分學生不愿意主動,這說明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過分講述理論知識,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上不夠重視。
3、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的途徑
3.1 以情景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意識
在小學階段,學生對美術的認知只是簡單了解,但在學習過程中很難將自身對美的認知體現(xiàn)在自己的美術作品中。所以,教師對學生的審美方式進行積極的引導,幫助學生培養(yǎng)感受美的能力,進而對教學內(nèi)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接受。教師根據(jù)當堂課程的需要,可以選擇性的在課堂上插入音樂播放,對背景進行描述等,讓學生在人為營造的氣氛中,接受難以理解的新知識。學生在教師創(chuàng)造的情境中,比較容易形成在情感方面的認同,學生對審美方面有所啟發(fā)。比如,在制作掛件的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拿一件自己特別喜歡的物件到課堂上,向老師以及學生講解為什么喜歡這個物品。等交流結束之后,教師可以讓每一位學生為自己心愛的物品做一件裝飾掛件,調(diào)動學生的動手能力。在制作中,由于小學學生年齡較小,教師要提醒學生在使用工具時應注意安全,在制作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進行技術上的指導,能夠使學生最大程度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同時也較好的發(fā)揮學生的動手能力。
3.2 以作品觀賞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
審美是在學生大腦中不斷感受而形成的,它與動手技巧不同,是在學生內(nèi)心意識中扎根,一旦形成學生就會牢記在心中,可以應用到各個方面。所以,教師對學生審美意識的培育是十分重要的,教師在引導學生對漢字進行欣賞時,由于學生的欣賞能力還未達到一定水平。教師為了能夠更好的讓學生從各方面進行文字欣賞,可以多搜集一些作品,讓學生從不同的字體中感受到漢字不同的形態(tài)。[3]學生通過觀察和欣賞漢字形態(tài),進而得到一些啟發(fā),在融入美術技巧中,會極大的提高對美術的鑒賞能力。
3.3 以實踐課程提升學生動手能力
學生自己參與實踐課程能夠提高其動手能力,在動手的過程中才會發(fā)現(xiàn)手工創(chuàng)作的樂趣。所以教師要多為學生的實踐創(chuàng)造機會,只有提高動手能力才能更好的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教師要根據(jù)具體學習內(nèi)容,給學生布置制作任務,學生制作好自己的作品之后,可以在課堂上展示給其他同學看,并評價那個同學制作的如何,好在哪里?哪里可以進行改進。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還在評價的過程中提高對事物的鑒賞能力。另外,教師不要局限于之后在課堂上進行教學,可以拓展到教室外,學生來到新的環(huán)境,對其充滿新鮮感,進而學生能夠提高積極性,并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進行適合的教學,比如年齡較小的學生以模仿為主,提高對事物的認知和體驗;對于年齡偏大和接受能力比較強的學生,教師應給學生留出更多的創(chuàng)造空間,使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和自主創(chuàng)作。
3.4 結合實際引導學生自主練習
由于每個學生意識不同,經(jīng)驗不同,所以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也不同,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科學引導,鼓勵學生運用自我意識進行學習。學生需要運用自己對美術的認知來進行研究,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思考能力和對事物的分析能力,將自己的認識和想法融入到美術學習中,為以后的美術課程學習奠定基礎。比如在用貼紙進行拼貼畫練習時,教師可以先講述貼畫的特點和制作技巧,讓學生對拼貼畫有初步的了解。然后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喜好以及自己的創(chuàng)作特點進行創(chuàng)作,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學生自主練習不僅能夠加強動手動腦能力,還能增強學生的參與度,把學生自主意識融于到自己的作品中,進而提高對美術的興趣,多元化看待美術,感受藝術之美,擺脫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帶來的負面影響。
4、結束語
在小學教育的諸多課程中,美術課程是提高動手能力的主要途徑,所以教師在美術課堂上要加強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認識到動手能力的重要性。同時,教師在教學方法上要積極創(chuàng)新,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才有進一步提高的可能。
參考文獻
[1]薛雯.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充分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的措施[J].戲劇之家,2020(07):162.
[2]程文俐.淺談小學美術課堂上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20,17(02):207.
[3]陳梅紐.試析小學美術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J].藝術評鑒,2019(19):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