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章
摘要:東北秧歌是一種主要發(fā)源于東北三省的民間舞蹈形式,其表演形式幽默詼諧,大膽奔放,反映出東北人民熱情灑脫、豪爽潑辣的鮮明個性和廣大群眾的生活狀態(tài)。東北秧歌風格特點獨特,作為一個比較典型的民間舞蹈類型的代表,在教學中的審美和表現(xiàn)值得我們?nèi)シ治龊吞接?,本文將以東北秧歌為主要研究對象,分析東北秧歌在教學中的審美與表現(xiàn)。希望通過本文的分析,提升東北秧歌在教學中的審美水平和舞蹈表現(xiàn)力,為提升東北秧歌的藝術水平、傳承東北秧歌這一傳統(tǒng)文化貢獻力量。
關鍵詞:東北秧歌;審美;表現(xiàn)
一、東北秧歌在教學中的舞蹈風格特點
(一)東北秧歌的表情特點
1.嬌羞。
在東北秧歌表情中的表現(xiàn)就像一對熱戀的戀人在打情罵俏,女生不好意思的含情脈脈的看著男生,女生內(nèi)心和臉上呈現(xiàn)出的害羞和靦腆充分展現(xiàn)了女性的嬌羞,男生則不停的與女生嬉戲,呈現(xiàn)給人一種十分恩愛的感覺。
2.熱情歡快。
熱情歡快在東北秧歌表情中的表現(xiàn)在雙人舞和走場舞兩個組合中,熱情、歡快的表情,大大咧咧的女性,陽剛帥氣的男性,激情洋溢的音樂,熱情的舞蹈,使整個氛圍活潑、熱情,感覺滿場都是歡樂,給觀眾呈現(xiàn)出東北秧歌的熱情的濃烈情感。
(二)東北秧歌的動作特點
1.雙顫步。
它的重點在于一個“顫”字?!邦潯钡膭幼魇俏璧秆輪T運用膝蓋的韌性,在一個比較松弛的狀態(tài)下完成的動作,這個“顫”不僅要表現(xiàn)的流暢悠長,又要有一定的力量感。在雙顫步的兩個顫步中,“顫”的重點在于第二次“顫”的延伸,需要突出第二次顫步帶來的動律加強。這兩次顫步的動作幅度不同,表現(xiàn)為一大一小。
2.頓步。
頓步,作為我們東北秧歌中有著明顯“艮”勁的典型動作,其動作規(guī)律為:弱拍時,膝蓋屈伸來帶動短促時間動作;強拍時,動力腿全腳瞬間落地,同時雙腿完全雙腿完全站直,形成完整動作。頓步的整體動作要在快速并充滿力量的狀態(tài)下完成,沒有后續(xù)的延伸,在短時間內(nèi)完成落地、屈伸和動律等幾個肢體要素。
3.踢步。
踢步動作分為前踢步和后踢步。前踢步做動作時雙膝屈伸,預備拍雙膝慢慢彎曲,重心在動力腿上,‘嗒拍時動力腿用腳趾間帶動,全腳掌帶動小腿快速的擦出離開地面,重拍快速的收回,快出、快收、慢放,收回同時雙膝做屈伸,另一面同樣。后踢步動作是用腳后跟帶動整條腿運動,后踢步在開始學習的時候是在全腳上做到了后面在組合中多數(shù)呈現(xiàn)出來的是在半腳尖上做,后踢時一定要找到用腳后跟快速的踢屁股的感覺,是膝蓋的屈和伸短促而有力量形成,后踢的力度小而有力。
二、東北秧歌特點在教學中的具體表現(xiàn)
(一)東北秧歌“艮”的表現(xiàn)
東北秧歌中的“艮”在腿上,東北秧歌舞蹈動作的基本步法有前踢步、后踢步、頓步、側踢步、顫步、跳踢步等,東北秧歌舞蹈演員在做踢步動作的時候,舞蹈演員膝蓋部位的動作要有一定的彈性。動作過程的時間非常短促,所以,要求踢腿動作小、速度快,兩腿的交換力度集中、身體穩(wěn)健,在踢步過程中體態(tài)不變。這種落腳穩(wěn)、出腳力度大腳速度快的巨大反差才能體現(xiàn)出東北秧歌的“艮”。通過舞蹈動作強烈的收放、動靜和強弱的對比展現(xiàn)東北秧歌風格中“艮”的特點。
(二)東北秧歌“浪”的表現(xiàn)
東北秧歌中的“浪”在腰上,東北秧歌舞蹈演員要通過腰部扭動展現(xiàn)舞蹈風格,俗稱“扭秧歌”,就是說秧歌舞蹈中重點在于扭動身體。女性表演者通過身體大幅度的擺動和手中道具的配合來體現(xiàn)。舞蹈動作幅度大而夸張主要是表現(xiàn)在腰部要扭得妖嬈而投入,才能更好地表現(xiàn)出臉上各種情緒的變化,使每一個動作都蘊含充沛的情感。男性東北秧歌舞蹈演員則重點在于通過腰間動作釋放男性的陽剛之氣,表現(xiàn)出東北男人的灑脫和情趣性。通過將東北秧歌與其他民間舞蹈進行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在東北秧歌舞蹈表演中最為重要的就是腰部的扭動,通過 “扭”這一動作可以充分體現(xiàn)東北秧歌“浪”的特點,同時,也展現(xiàn)出東北人民奔放、熱情的性格特征。
(三)東北秧歌“俏”的表現(xiàn)
東北秧歌中的“俏”在臉上,一方面,“俏”是東北秧歌舞蹈演員的表情“俏”;另一方面,“俏”是東北秧歌舞蹈演員的造型、妝容“俏”。東北秧歌中的“俏”指的是東北秧歌舞蹈演員在腳下動作和腰部動作進行的同時配合展現(xiàn)的豐富、熱情、喜悅的面部表情,“俏”在臉上,除了踩高蹺、扭腰之外,東北秧歌還有個顯著特點是面部表情非常豐富。同時,東北秧歌還通過夸張的服裝造型、化妝、服飾顏色對比等方式襯托面部表情,達到“俏”的效果。根據(jù)舞蹈動作編排、故事情節(jié)設計和音樂節(jié)奏要求,東北秧歌舞蹈演員通過夸張的表情表達內(nèi)心的喜悅、熱情、灑脫的風格特點。
四、東北秧歌在教學中的重要性
(一)提高學生的身體協(xié)調(diào)性
多鼓勵學生,要讓學生們多關摩一些大的東北秧歌舞蹈比賽和視頻。多聽不同節(jié)奏的音樂,比如:歡快的快節(jié)奏(走場)與舒緩的慢節(jié)奏(動律),不同的音樂節(jié)奏體現(xiàn)出不同的風格。還有動作幅度的大小來提高。最簡單的就是手腳配合,做同面動作和反面動作;手配合胯同樣的做同面與反面的動作,然后就是每天不僅要重復多練老師教給的動作,自己更多的也可以從課外的舞蹈視頻和不同的舞蹈作品當中多去感受和學習不同的東北秧歌,自己要更高更嚴格的要求自己。
(二)豐富學生面部表情與內(nèi)心情感
東北秧歌舞蹈對于面部表情要求很高,體現(xiàn)“浪”和“俏”的特點,女性展現(xiàn)的嫵媚、靦腆、嬌羞、熱情、潑辣、幽默、俏皮、文靜、穩(wěn)重、歡快,男性展現(xiàn)的逗趣、豪放、熱情、灑脫、樂觀、直爽,東北秧歌的詼諧幽默展現(xiàn)在臉上豐富的面部表情和內(nèi)心豐富的情感。通過東北秧歌舞蹈的教學可以增加學生面部歡快、開心、愉快表情,體現(xiàn)靦腆、羞怯、熱情、奔放等情感波動,豐富內(nèi)心情感。
(三)訓練學生對道具的掌握能力
東北秧歌舞蹈中使用的道具較多,而且掌握難度大。主要以手絹為代表,轉(zhuǎn)動手絹也是一項技術活,需要將兩手的臂力均勻使用,保證雙手手絹轉(zhuǎn)速一致,這需要注意力十分集中和科學使用臂力。比如:在做繞花的時候,一定記住是手腕和手指間發(fā)力,完成挑、繞、壓這三個動作。東北秧歌的教學能很好的幫助學生增強對舞蹈道具的掌握能力。
參考文獻:
[1]潘志濤.中國民間舞教材與教法[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05).
[2]王桂霞,何國忠,高原英.中國民族民間舞教材[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
[3]王海燕.淺談民間舞中的呼吸[J] .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