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才
摘 要:探究是科學的靈魂,也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小學科學主題探究活動也是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一種重要方式。本文通過小學科學課后主題探究活動的實踐案例,闡述了怎樣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論述了課后主題探究活動也是科學實踐活動的重要場所,是探究方法習得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主題探究活動 延伸課外 探究能力
一、確定內容,激發(fā)學生興趣,樂于探究
根據(jù)每年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活動、科學小星星探究活動的主題,成立學生探究小組,結合實際確定每年的科學探究活動主題。水環(huán)境教育主題,確定了《小洲西江河水水質的調查研究》的探究內容;動物保護教育主題,確定了《美術顏料廢水對西江河水生動物影響的調查研究》的探究內容;空氣污染教育主題,確定了《酸雨對瀛洲生態(tài)公園果樹影響的調查研究》的探究內容,等等。這些探究活動內容,都是發(fā)生在學生身的邊事物,便于操作觀察,并能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從而促進學生科學探究技能的形成。如果學生對自己從事的探究活動具有強烈的好奇心,這種原動力就會把孩子的探究欲望充分調動起來,從而持久地投入到探究活動中。學生由好奇而產(chǎn)生的探究欲望,也會在教師的引導下由不自覺到自覺,由感性到理性,逐步變成學生自己的科學素養(yǎng)。有了更進一步去探究的設想,教師適時引導學生如何通過實驗和數(shù)據(jù)分析從而探究出結論。學生在整個操作過程中直觀地獲得了結論,印象深刻,興趣盎然[1]。
二、科學主題探究活動有效結合科學課程內容,結合課堂,學會探究
在學習六年級科學《調查家鄉(xiāng)的水環(huán)境》時,當時學校周圍的養(yǎng)殖業(yè)旺盛,污水直排西江,水質受污。師生合力確定本學年的探究主題《小洲西江河水水質的調查研究》;在《美術顏料廢水對西江河水生動物影響的調查研究》的探究活動中,美術培訓學校進駐小洲村,每天產(chǎn)生的顏料廢水排入西江河,河中可見的水生動物明顯減少。問題就發(fā)生在身邊,避免了選定主題探究活動的隨意性、盲目性。教師讓學生明白:科學就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誰都可以研究它,科學家的成就就是建立在對周圍事物和現(xiàn)象探究的基礎上的。探究的過程要進行適當?shù)牟孪耄岢隹茖W的問題:水質的變化引導學生猜想到可能是養(yǎng)殖業(yè)的興旺引起的?水生動物的減少與顏料廢水關系嗎?然后制定計劃、觀察、實驗、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和結論、表達與交流。明確探究的過程和方法,才能更有效地進行探究活動[2]。
猜想是科學探究活動中最常用的方法。在《酸雨對瀛洲生態(tài)公園果樹影響的調查研究》的探究活動中:水果產(chǎn)量減少、果樹葉變黃、樹枝枯萎,這是學生觀察到的現(xiàn)象,看到現(xiàn)象就要找原因,猜測原因,在探究活動中,我們應讓學生去動手實踐、操作,動腦思考:實地考察、收集酸雨、測定酸雨的PH值、用酸雨做對比實驗等,同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分工合作,真正培養(yǎng)起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在充分討論或論證的基礎上,選擇適合自己和目前情況的科學方法去進行?!睹佬g顏料廢水對西江河水生動物影響的調查研究》的探究活動中,水生動物的減少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是捕撈引起的?是生活污水引起的?美術顏料廢水引起的?怎樣收集顏料廢水?等一個個問題在學生的體驗中顯現(xiàn)出來。在統(tǒng)一了是顏料廢水引起的原因后,學生提出了收集顏料廢水做對比實驗的方法。在意見不統(tǒng)一的情況下教師引導全班同學進行討論,最后得出第三種方法最可行,這樣,教師不僅引導學生選擇了科學的探究方法,而且讓學生明白了量的標準要一致,同時也讓學生認識到科學探究的嚴謹性[3]。
實驗報告分析對學生來說比較難,但我們必須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能力,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精神的重要途徑。我們應引領學生學會辨別和選擇有用的數(shù)據(jù),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倡導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收集證據(jù),讓學生對收集的事實證據(jù)進行分析,作出合理的解釋,以利于學生最終獲得正確的科學認識。從而使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培養(yǎng)了自己的科學素養(yǎng)。
三、收獲成果,延伸專題比賽活動,放飛夢想
一個科學主題探究活動的結束,也是另一場活動的開始。學生們在每一場科學主題探究活動的結束后,把成果撰寫成論文,參加各級別的“科學小星星探究活動”“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小洲西江河水水質的調查研究》《美術顏料廢水對西江河水生動物影響的調查研究》《酸雨對瀛洲生態(tài)公園果樹影響的調查研究》等均獲區(qū)一等獎,其中《酸雨對瀛洲生態(tài)公園果樹影響的調查研究》獲省二等獎。學生們在各級參賽活動中經(jīng)過參展、解說、答辯等,享受勞動成果的喜悅,為下一場的科學探究活動注入了活力[4]。
小學科學很多的科學探究活動與生活密切相關,讓學生走出教室走進生活課堂。教育工作者既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主陣地,更要把科學探究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努力尋找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質的結合點和滲透點,引導學生學習、探究、實踐、創(chuàng)新,不斷地、潛移默化地在學生心靈上播撒科學和創(chuàng)新的種子。總之,在科學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使學生樂此不疲地去進行探究,形成良好的探究習慣,培養(yǎng)良好的科學素養(yǎng),是一個科學教師教學的出發(fā)點和目的所在。以上僅是筆者的淺顯看法。
參考文獻
[1]何紹鳳.試析如何開展小學科學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J].教育(文摘版),2018(01).
[2]孫夕勇,董沛美.如何組織小學科學探究活動[J].新校園:理論版,2011(09).
[3]武洋.小學科學教學中生活化課堂教學的實踐與研究[J].東西南北:教育,2019(19).
[4]梁廷惠.淺談如何在科學教學中促進自主探究活動的高效開展[J].教育(文摘版),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