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秦
摘 要: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獨特的“書院精神”漸漸孕育而成。雖然歷史上的書院時代已經消逝,“書院精神”的深刻影響依然存在。本文以書院精神為引領,對小學古詩教學展開探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 古詩教學 書院精神
在中國古代教育史中,獨樹一幟的千年書院教育是最具特色、最有成就的組成部分之一。古詩是幫助學生領悟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教學內容。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增加了古詩文的比重,那么,如何基于“書院精神”,從當前的教學環(huán)境出發(fā),以古詩為教學載體,開展古詩詞教學活動?
一、感悟古典之美,吟誦古詩韻律
良好的古詩教學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感知,在吟誦古詩的同時,引導其形成高雅的文學情操?;仡櫘斍暗男W教育,詩詞教學與實際授課之間存在著較為明顯的矛盾。受到教學觀念的限制,一些教師將古詩文教學視為“百無一用”,在開展教學工作時采取逃避、應付的態(tài)度,導致古詩教學無法有效展開。
要將古詩教學真正引入課堂,教師就要改進教學方法,以“書院精神”為指導方針,在滿足學生基本發(fā)展需求的同時選定教學手段。對小學階段的教學活動來說,學生自低年級開始接觸古詩,自高年級開始領悟古詩內涵,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的基本發(fā)展規(guī)律與認知特點開展古詩詞教學活動。
以低年級的古詩教學為例,教師鼓勵學生進行古詩吟誦。對于低年級小學生來說,其與古詩接觸的頻率較低,要實現(xiàn)“書院精神”的全面推廣,就要幫助學生領悟古典之美,自覺配合古詩教學活動。如學習《詠鵝》一詩,由于學生的理解能力較差,教師可改變以往的填鴨式教學,鼓勵學生反復吟誦,配合詩句想象畫面,幫助學生形成古詩感知:鵝的腳掌是什么顏色?紅色。鵝的羽毛是什么顏色?白色。在教師的循循善誘下,學生能夠輕松想象出“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的畫面,使其改變“古詩枯燥無味”的認知,主動參與到古詩學習環(huán)節(jié)。
二、豐富教學內容,展示古詩氣魄
古詩應用于教學工作的時間不短,但當前各小學的古詩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仍然較為單一,部分教師對古詩教學缺乏足夠的重視,認為一首古詩寥寥數(shù)字,包含的信息量屈指可數(shù),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教師更偏向于采取“了解詩人、背景—講解詩句意思—概括情感”的三步教學手段。單薄的教學手法限制了教學水平的進步,更抹殺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在“理解古詩,背誦古詩”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并不能對古詩教學做出良好的反饋。
古詩是活的,要將“書院精神”落實到古詩教學的各個細節(jié)。教師要關注古詩本身的特點,在幫助學生掌握文學美感的同時,豐富教學手段,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在以往的教學中,受到教育資源與教學觀念的限制,大部分教師的古詩教學是一帶而過。時代的發(fā)展為當下課堂提供了豐富的教學選擇,教師可從教材內容出發(fā),根據(jù)教學要求選定多樣化的教學
手段。
以蘇軾《題西林壁》為例,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強調學生通讀、背誦古詩,忽略了古詩對學生的啟發(fā)意義。如今,教師應利用多種手段開展教學活動,以多媒體播放山峰的俯視圖、側視圖,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其不同之處,并在黑板上寫下“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在獲得直觀的視覺體驗的情況下,學生能快速地領略到詩句中包含的哲理,在后續(xù)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可鼓勵學生交流盤山經驗,并提出探討問題“你在山下看見的山與你在山上看見的山一樣嗎?”借助學生的想象與實際經驗形成教學互動。相較于以往教師的枯燥敘述,學生能直觀地領悟古詩蘊含的
氣魄。
三、結合生活實際,拓展古詩內涵
古詩是先賢提取生活的文化結晶,要讓古詩為現(xiàn)代教學服務,在小學教學環(huán)節(jié)就要注重古詩的基本內涵:它是與生活密不可分的。但在教學活動的實際開展中,部分教師采取舍本逐末的錯誤教學方式,認為開展古詩教學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完成積累,這種想法忽略了“書院精神”的真正內涵:古詩教育不僅僅是對于學生水平的提升,更是要讓其從中有所得,是集教書與育人為一體的文化形式。
“書院精神”的內涵應包含實事求是的教育方式,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課堂表現(xiàn)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幫助其結合生活經驗感悟古詩內涵。以辛棄疾《清平樂·村居》為例,面對這類描寫田園生活的詩詞,教師應引導學生根據(jù)自身生活經驗進行推敲,以“溪頭臥剝蓮蓬”一句為例,教師可以將“臥”字取出,要求學生思考具體字眼的妙用。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探索古詩內涵,學生會利用其他的動詞“躺”“趴”等代替“臥”,但在重讀詩句的過程中,學生會發(fā)現(xiàn)詞句中的小童失去了原本的活潑意味。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學生能夠領悟到“臥”是一種較為懶散、閑適的休息狀態(tài),用“臥”字更能表現(xiàn)小童的天真爛漫。在獲得實際教學經驗的情況下,學生將生活與古詩聯(lián)系起來,在古詩中尋找生活經驗,在生活中尋覓古詩美感,兩相配合,拓展古詩內涵。
總之,所謂“具有書院精神的古詩教學”并不是指繁文縟節(jié)的教學方式,而是在模仿先賢古風的同時,采取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理解古詩美感。在開展對應的教學活動時,教師要及時甄別古詩內容,選定有文學素養(yǎng)、教育意義的詩詞開展教學活動,提升學生的文學水平,為語文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 趙懷壁《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的策略》,《西部素質教育》2019年第18期。
[2] 趙秀蘭《淺談小學古詩教學方法》,《甘肅教育》2019年第18期。
[3] 朱延巧《古詩教學新“四招”—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新方略》,《小學教學研究》2019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