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閱讀教學中,要遵循語文學科的規(guī)律,充分利用文本,通過指導預習積累、吃準學段目標、確定語言文字的訓練點,適時點撥,有效引導等手段,實現(xiàn)學生閱讀需求、閱讀方法、閱讀體驗的有機融合,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實踐能力,回歸語文學科的本質(zhì)屬性。
關鍵詞:學情分析;三環(huán)一式;課堂實施
“三環(huán)”即“自主先學”“展示后教”“檢測反饋”三個環(huán)節(jié),“一式”即小組合作。透過這幾個關鍵詞,不難發(fā)現(xiàn),這種教學模式首先指向的是學習方式,也就是“怎樣教,怎樣學”,它把學生這一學習主體擺在突出位置,強調(diào)通過自學、展示、交流,為學生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的平臺,并運用檢測、反饋來檢驗學習目標達成度,其次,“展示后教”中的“后教”指向教師的教學方式與“出手”的時機,“后”指的是教師發(fā)揮作用應在學生認真自學、充分展示交流之后,再根據(jù)學生反饋上來的信息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點撥、講授。教師需要厘清“教什么”,學生“學什么”,以優(yōu)化教學策略,打造高效課堂。本文以《自然之道》一課的設計和實施來詮釋“三環(huán)一式”教學改革的理念和操作方式。
一、 實施“三環(huán)一式”需要準確把握學科性質(zhì)、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和學情
學科性質(zhì) 語文課標指出:“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是語文課程的核心理念。這一理念給語文課程一個明確定位,培養(yǎng)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發(fā)展學生語文素養(yǎng),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這一定位也回答了語文“教什么”的問題。
學段目標 崔巒老師曾說閱讀課要吃準課標,要具有年段特色,做到年段目標準確、鮮明、不缺位、不越位。四年級下冊《自然之道》屬第二學段。對應學段要求,《自然之道》一課的教學設計與課堂實施應以“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為立足點,并讓學生在閱讀中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規(guī)律的”啟示。
教材解讀 《自然之道》是四年級下冊第三組文的第一課。本組教材以“大自然的啟示”為專題。作為本單元的第一篇精讀課文,它的作用是:發(fā)揮“例子”功能,讓學生在閱讀中習得閱讀方法,并把方法遷移到后續(xù)學習過程中;在理解課文、品悟語言中體會課文所蘊含的道理,明白萬事萬物都要遵循“自然之道”。
學情分析 四年級學生好奇心強烈,喜歡探究大自然的奧秘。他們所關注的可能僅僅停留在故事的表層,即文章“寫什么”,卻忽略了“怎樣寫”。因此,學習本課,引導學生熱愛大自然只是其中的一點,更重要的是應引導學生通過感悟語言文字,展示交流,分享學習收獲,讓語言文字具有“質(zhì)感和溫度”。要做到這些,需要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與同學互動,在讀中感悟,在進行語言訓練中培養(yǎng)語文能力,重視與科學學科整合,通過搜集相關資料進行交流,激發(fā)學生探究大自然的興趣。
目標的確定 《自然之道》所揭示的自然之道對孩子而言存在著困難。怎樣更好去使用文本、引導學生通過感性思維與語文的方式、運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呈現(xiàn)出來,是本課教學的難點。綜合語文課標、教材、學情的把握,本課的學習目標確定為:1. 預習課文,聯(lián)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書自學生字新詞,預習后與同學交流;2. 閱讀文本,提取整理相關信息,初步學會概括課文主要內(nèi)容的方法;3. 通過品讀揣摩,學會抓住關鍵詞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探究大自然規(guī)律的興趣。以上學習目標突顯出幾個特點:第一、“三環(huán)一式”教學改革的“先學”方式得以充分體現(xiàn);第二、方法與要求緊密結(jié)合,如“概括課文主要內(nèi)容”需要“閱讀”“提取”“整理”“運用方法”,理解課文內(nèi)容要“品讀”“抓住關鍵詞語”;第三、彰顯學科性質(zhì),關注語言文字的訓練;第四、體現(xiàn)出對學生個性的尊重,如:“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字形”;第五、達成度與可評性清晰,讀準、理解、概括既是達成要求,也具有可評性,為檢測提供依據(jù)。
二、 優(yōu)化操作流程是實現(xiàn)“三環(huán)一式”教學改革的重要手段
自主先學 作為“三環(huán)一式”的首要環(huán)節(jié),自主先學既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又能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四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語文學習能力,要從生字、詞語、題目理解、主要內(nèi)容概括、課文內(nèi)容等方面精心制作預習提綱,提出預習任務,為學生自主探究指引方向。
《自然之道》的預習提綱是這樣設計的:
1. 預習生字。小組長檢測、聽寫。糾正易錯生字。2. 找出下列詞語在文中所在的句子,聯(lián)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書理解詞語意思,并根據(jù)解釋選詞填空。氣喘吁吁 魚貫而出 愚不可及 爭先恐后 飽餐一頓 A. 像游魚那樣一個接一個地出去。( ) B. 形容愚蠢到了極點,沒有比他更愚蠢的人了。( ) C. 形容呼吸急促的樣子。( ) D. 吃得特別飽。( )3. 讀了課題,誰知道題目中“道”的意思嗎?在文中具體指出。4. 讀課文后,知道課文中的有哪些人物,哪些動物,文章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讀了這篇課文,還有疑惑嗎?5. 根據(jù)提示搜集相關資料。(提示:可搜集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島的地理特點,島上相關生物等)本課預習提綱在內(nèi)容設計上有字詞、課文主要內(nèi)容、預習中產(chǎn)生的問題和困惑,在方法上有聯(lián)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書理解詞語、讀文后概括主要內(nèi)容等,在要求方面有小組長檢測、根據(jù)解釋選詞填空、查找資料。同時,還培養(yǎng)了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查找資料的能力。該預習提綱體現(xiàn)出“要求明確”“方法引路”“具有可測性”等特點。
小組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給課堂教學增加了活力,培養(yǎng)了學生合作意識,促進生生之間相互學習相互提高,提高了課堂效率。本節(jié)課能夠抓住“我和向?qū)那榈淖兓睘橹骶€和主要內(nèi)容,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融入人物情感,體驗小幼龜?shù)牟恍以庥觥?/p>
小組合作內(nèi)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認真體會文中人物的感情變化。(劃出相關詞語,并在空白處做批注)1. 體現(xiàn)“我們”和“向?qū)А彼枷敫星樽兓脑~語:“我們”:( )——( )——( ) “向?qū)А保海?)——( )——( )2. “我們”和“向?qū)А睘槭裁磿羞@樣的情感變化呢?3. 讀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感受?(提示:先獨學,然后再進行組內(nèi)交流。)以上設計既從整體上規(guī)定了“小組合作內(nèi)容”,又把它細化為三個題目,其中第1小題學生可以從文中找到相關信息,而第2、3小題是相對開放的,學生需要在讀文的基礎上理解感悟,并形成自己的獨特感受。這樣的設計既“保底”(潛心讀文、提取信息)又不“封頂”(理解、感受可以是個性化),尤其是第2小題,因為是開放性的,且部分學生可能遇到困難,所以具有合作的價值。學生在合作中可以分享、碰撞,相互間取長補短。
展示后教 學生經(jīng)過自主先學、小組合作后,對課文內(nèi)容有了理解和感悟,但也存有些許困惑。這時,教師就要適時引導、點撥、評定、補充、更正,使其茅塞頓開、豁然開朗,達到知識的自我完善、自我建構(gòu)。在本課教學中,除了小組合作的問題,還預設了三個問題:1. 向?qū)槭裁凑f“叼就叼去吧,自然界之道,就是這樣的?!?. 第六自然段的環(huán)境描寫作用是什么?3. 為什么向?qū)O不情愿地捧起那只小龜,把它送往大海?在展示后教環(huán)節(jié)中,主要運用以下策略:1. 抓住關鍵詞,加強語言文字訓練。理解文本時,提出問題直接切入三、四自然段。抓住“探出”“焦急”“若無其事”等詞語,聯(lián)系上下文進行理解、品讀、感悟,并以批注的方式進行概括、理解、升華,體現(xiàn)了“以語言文字訓練為中心”的理念。在處理第五至第八自然段時,創(chuàng)設閱讀情境,引導學生入境動情、感悟幼龜慘遭被食的場面,加以想象,進行練筆訓練,在探究體驗中,給了學生學習方法的訓練。2. 加強朗讀訓練,動情悟理。要做好如下幾個朗讀訓練點:①抓住“焦急”和“若無其事”這兩個關鍵詞進行朗讀對比訓練,感受“我”和同伴們的緊張和向?qū)У娜魺o其事。②指導朗讀因我們無知而導致小幼龜喪生的相關語句,在朗讀中走進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從而引發(fā)孩子對自然規(guī)律的思索。
“后教”,關鍵是要研究“教什么”?本課所預設的“教”側(cè)重于:①學生的疑難點——當小海龜遇險時,為什么向?qū)У谋憩F(xiàn)是冷漠的;②環(huán)境描寫、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有什么效果;③向?qū)У谋憩F(xiàn)與“自然之道”有什么聯(lián)系。這些是學習的疑難處,也是教師設“教”的依據(jù)。以上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采用“導讀”的方式,讓學生帶著問題再讀課文,在讀中思考、尋找問題答案,在有感情朗讀中升華情感,引導、點撥的策略讓這一環(huán)節(jié)既發(fā)揮了教師的作用,又不以教師的理解感悟去替代學生,先進的教學理念落實到具體的教學策略上,效果不言而喻。
檢測反饋 檢測反饋有利于學生對整節(jié)課知識進行歸納整理,從而提高學習能力。原文中寫食肉鳥吃幼龜很簡單,只一兩句話略過,這樣不利于學生悟理動情。通過練筆引導學生想象補充幼龜被食肉鳥啄食的慘烈場面,從而引發(fā)心靈的震撼,真正走進了文本,與作者進行了“心靈的交談”。
本課的課堂檢測是這樣設計的:
閱讀句子,按要求做題:1. 看到小幼龜被啄食,向?qū)槭裁磿魺o其事?什么是自然之道?2. 寫話練習:幼龜義無反顧地奔向大海,在前面等待它們的便是食肉鳥。結(jié)果會是什么樣的場景呢?請將自己的想象記錄下來。學生做課堂檢測時,教師巡視指導,并選取有代表性的作業(yè)當場展示,評價。在“三環(huán)一式”課堂教學中,檢測反饋是為了檢測目標的達成情況。因此,設計檢測題需要注意:第一,緊密結(jié)合學習目標,只有如此,才能清楚“教”與“學”的效果,才有助于師生進行反思;第二,檢測題要有利于“學習語言文字運用”,彰顯學科特點,避免對文本內(nèi)容作重復性歸結(jié);第三,反饋既要展示結(jié)果,更要重視答題的過程,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第四,反饋和評價的主體依然是學生,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對比、思考找出正確與否的根據(jù),幫助學生在反思中形成正確的認識,自覺進行補缺補漏。
閱讀教學有自己的“自然之道”,創(chuàng)新語文教學,追求課堂教學的高效,必須正確掌握學科性質(zhì),明確學段目標,遵循語文學習的一般規(guī)律和學生的學習特點,改變煩瑣分析、過度挖掘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把先進教學理念落實到具體教學過程中和學習行為上,在學習和實踐運用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問道于自然,問道于語文。自然之道,順其自然;語文之道,回歸語文。道之何在?存乎一心!
作者簡介:
許雪芳,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銅陵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