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課堂零碎隨意的追問和應答大幅減少,學習主體本身的讀、說、寫、思等行為律動課堂。只有敢于打破被動閱讀形成的思維束縛,才能學有所本,教有所依。本文以初中統(tǒng)編教材中《老山界》的教學為例,通過分析語文閱讀教學中“主問題”的導航設(shè)計,并結(jié)合隨文練筆的浸入式寫作訓練這一教學模式,探究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
關(guān)鍵詞:閱讀教學 主問題 隨文練筆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設(shè)疑”無疑是喚醒學生、激發(fā)興趣的有效方法,通過“解決問題”,實現(xiàn)學生的思維活動由“被動思維”向“主動思維”的飛躍。然而在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模式中,課堂的呈現(xiàn)大多是教師不斷提出“碎問”,學生被動地“碎答”。整堂課的話語權(quán)幾乎全在教師一人的嘴中,教師問到哪里,學生就答到哪里,課堂生硬呆板,學生被動茫然。如此簡單低效的“碎問題”模式教學,師生都難以尋找閱讀的樂趣,更談不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了。閱讀過肖培東《我就想淺淺地教語文》一書,經(jīng)過審慎反思,我終于明悟在閱讀教學中,只有秉承“教師簡簡單單教,學生輕輕松松學”的理念,以精當巧妙的主問題作為閱讀教學的支點,摒棄以往繁雜瑣碎的分析,向縱深鉆探,學生的思維角度才能被充分呈現(xiàn),課堂才能沿著主線前進,達到刪繁就簡的教學效果。
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打通“文脈”顯得尤為重要?!拔拿}”不僅是使文章骨肉相連的經(jīng)絡,亦是作者選材的準繩,并對所選材料進行描寫、記敘的脈絡。下面我就以自己在教授統(tǒng)編教材七年級下冊《老山界》一文為例,談談如何借助主問題的“導航”,通過隨文練筆的浸入式訓練,在“簡約”的課堂中實現(xiàn)“深度”的漫溯。
曾被劉白羽贊為“天籟之音”的《老山界》一文,由于作者創(chuàng)作年代的久遠,如今已經(jīng)很難輕易喚起當代初中生的閱讀興趣,想要觸發(fā)其情感共鳴更是難上加難。為了能讓學生沖破與文本的時代隔膜,感受作者陸定一在宏大敘事表象下紅軍戰(zhàn)士的內(nèi)心悸動,我決定先讓學生從找出文脈著手。在導入的情感渲染之后,我請學生在課文中找出最能概括文章內(nèi)容的一句話。學生按照用一句話概括一件事,即“人+事+結(jié)果”的格式,很快能找到在第30段的這句話:“難翻的老山界被我們這樣笨重的隊伍戰(zhàn)勝了?!苯又腋鶕?jù)主問題應具備探究性、整體性、梯度性、精煉性和生成性的特質(zhì),圍繞這句話設(shè)置了三個主問題,分別是“為什么說‘老山界難翻?”“哪些原因讓隊伍變得笨重?”“這支笨重的隊伍最終憑借什么翻越了老山界?”引導學生分別走進三個板塊的學習。
如此“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主問題設(shè)計,學生便能帶著濃厚的閱讀興趣在文中尋找體現(xiàn)老山界難以翻越的地方,第一個主問題不僅僅是考量學生提取文本信息的能力,因為有學生還當堂提出質(zhì)疑:“既然老山界難以翻越,紅軍為什么不選擇繞道而行呢?”于是我順水推舟地引出本文的創(chuàng)作背景,也就是長征的歷史背景,學生在恍然大悟間梳理出了紅軍當年翻越老山界的原因,其一因為它是紅軍去湘西的必經(jīng)之路;其二因為當時形勢緊急,沒有更多的時間繞行;其三因為國民黨萬萬沒料到紅軍會選擇翻越老山界的路線。這樣的課堂生成相比上課伊始,教師強行植入《老山界》的寫作背景,更能體現(xiàn)“讓學生在場”“讓思維在線”的主問題閱讀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在這樣的課堂實施過程中,課堂由“被動傳輸”變?yōu)椤皯脛?chuàng)造”,更重要的是,學生懂得主動進行探究后,會應用所學解決遇到的問題,在閱讀意識和語文學科能力上呈現(xiàn)出極大的轉(zhuǎn)折。
當學生順利完成文本認知構(gòu)建后,我更期待學生能在課堂上生成見解獨到的表達和寫作。于是我依托主問題,設(shè)計了四處隨文練筆,為學生提高寫作素養(yǎng)“搭橋”。
1.搭建框架練筆,在文本品味中寫作
在探究第二個主問題“哪些原因讓我們的隊伍變得笨重?”時,我讓學生按照以下句式,結(jié)合原文,發(fā)揮想象,即興說一段話?!白岅犖樽兊帽恐?,我從課文中看到隊伍的笨重,我仿佛看到?!?/p>
例:傷員眾多讓隊伍變得笨重,我從課文“因為山陡,傷員病員都下了擔架走,旁邊需要有人攙扶著”中看到隊伍的笨重,我仿佛看到殘弱的火光映照著傷員們咬緊的牙關(guān),緊繃的肌肉,后仰的身體,以及堅毅的面龐。狹窄的山路幾乎讓戰(zhàn)士們無處落腳,他們小心翼翼地踏上巖石,腳一步步往上挪。一名傷員踩在另一名戰(zhàn)友的肩膀上,用手緊緊地攥著巨石,用腳吃力地蹬了一下,翻上那塊巨石后,用手撐著地,反身幫助后面的戰(zhàn)友。長征路上的不離不棄,相互扶持,讓每一個紅軍戰(zhàn)士都自帶光芒。
學生在搭建的框架中想象寫話,不僅文思如泉涌,還在合作探究中用關(guān)鍵詞高效總結(jié)出紅軍隊伍變得笨重的原因:饑腸轆轆、疲憊不堪、寒氣逼人、傷員眾多、輜重過多、腹背受敵。
2.繪景仿寫練筆,在感同身受中寫作
要深入探究第三個主問題“這支笨重的隊伍最終憑借什么翻越了老山界?”絕非易事,需要由淺入深,不斷揣摩文本的詞句,如《老山界》的第22段,“除此以外,就是寂靜。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聲響,極遠的又是極近的,極洪大的又是極細切的,像春蠶在咀嚼桑葉,像野馬在平原上奔馳,像山泉在嗚咽,像波濤在澎湃?!边@段話運用了虛實結(jié)合和多種修辭手法描摹聲音,將人聲和大自然的聲響交織在一起,烘托了深沉的夜色,靜謐的夜景,這幅生機勃勃的畫面洋溢著革命樂觀主義的精神。
我希望學生通過生活中的觀察和文筆的模仿,也能用心去描摹另一種聲音。
例1:是夜,炸雷一聲如裂帛,玻璃窗也被嚇得打顫。暴雨滂沱,時而像千軍萬馬怒吼著奔赴戰(zhàn)場,時而如受傷的姑娘在嗚咽,時而似那人聲鼎沸的市場。最終,雨淅淅瀝瀝地,仿佛連帶時光一同靜默了……
例2:遠處,隱約傳來一陣悅耳的琴聲。像清脆的鳥鳴滑過林梢,像涓涓細流在青石上流淌,像深海藍鯨的低吟淺唱,像午后風鈴清亮地歡笑,像黃昏時分晚風輕拂灌木叢,像牛毛細雨搖曳著飄灑人間……時間,仿佛在這一剎靜止了。
這樣“一切景語皆情語”的隨文練筆,是學生感同身受的有感而發(fā),通過讀寫結(jié)合的訓練,也提高了他們駕馭語言文字的功力。
3.課本插圖練筆,在比較揣摩中寫作
紅軍在黑夜中點燃火把攀爬陡峭老山界的場景,驚心動魄,蔚為壯觀。課本中有一幅黑白插圖正是描摹夜里翻越老山界的一處細節(jié),在讓學生細致觀察、合理想象、生動寫作之前,我先讓學生將《老山界》的課本插圖與《木蘭詩》的課本插圖做細致對比,同樣是戰(zhàn)士,同樣是戰(zhàn)馬,然而因戰(zhàn)爭背景不同,畫面的渲染應該有不一樣的色調(diào)和氛圍。
例:焦墨色的夜空猶如一頭沉默的野獸,張著血盆大口,把天地間的一切都吞噬其中。那暗夜仿佛是無盡的深淵,只有幾顆寒星如風中殘燭一般,閃爍著微乎其微的光暈。戰(zhàn)士們盡管衣衫襤褸、疲憊不堪,臉上卻依然寫滿堅忍與倔強?!坝酢敝宦犚宦暿蓠R啼鳴,似悲號,似怒吼,又像是對這漫漫長夜的傾訴。一名年輕的小戰(zhàn)士一腳踏上巖石,一手扶住馬背上的行囊,使出渾身解數(shù),才使馬匹前進了一小步。他再次弓腿彎腰,竭盡全力傾斜著身子,一股洶涌澎湃的力量,在他英氣的眉宇間刻下一道深邃的
痕跡。
火把點起來了。仰頭看,那漫天星光璀璨是夜空中令人欣慰的留白。蜿蜒山路上,一簇簇跳躍著的,熾焰色的花朵絢爛綻放,那是紅軍戰(zhàn)士內(nèi)心點燃的生命之光!哪怕長夜漫漫,只要心中有光明,就一定會迎來黎明的曙光!
在對比讀圖的語境下進行隨文練筆,能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并且能在與課文的對話中提高寫作能力。
4.拓展練筆,在遷移共情中寫作
在課堂的最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出一致的結(jié)論:這樣一支擁有堅強的意志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充滿必勝信念和昂揚樂觀精神,具備高度紀律性和自覺性的紅軍隊伍,又怎么可能不能翻越老山界呢?
于是,我水到渠成地讓學生看著畫面中長眠于老山界的紅軍戰(zhàn)士的墓碑,為最后的抒情練筆蓄勢,“同學們,長征路上戰(zhàn)斗無數(shù),犧牲無數(shù)。在長征路上,每一場戰(zhàn)役中都有紅軍戰(zhàn)士獻出生命,平均每前進300米就有一名戰(zhàn)士犧牲。八十六年來,他們與老山界一起見證了風雨如磐的長征路,見證了自強不息的民族魂。今年的清明節(jié),由于受到疫情的影響,我們無法到老山界給先烈們親手敬獻花圈,請大家通過‘清明網(wǎng)上祭先烈,世代傳承民族魂的活動,以網(wǎng)上留言的方式表達對老山界紅軍戰(zhàn)士的緬懷
之情?!?/p>
至此,學生心底深沉的家國情懷被完全點燃,在筆尖下流淌出這樣的佳作:
例1:“這世間哪有什么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你們在負重前行?!?/p>
漫漫長征路,你們踏破一雙雙簡陋的草鞋,留下一串串堅毅的足跡。熊熊火把,照亮了險峻的山路,也照亮了你們的一顆顆紅心;點點繁星,見證了你們的忠誠與勇敢,也見證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萬丈深淵旁,在凜冽寒風中,疲倦不堪的你們酣然入睡,許是夢到赤旗插遍整個中華大地了吧。
又是清明時,憶往昔,凝思靜聽。越城嶺的山谷里依然回蕩著英雄們鏗鏘的誓言,雷公巖的峭壁依然鐫刻著那份樂觀與豪邁。英雄,不朽!
例2:八十六年前,血戰(zhàn)湘江的硝煙還未散去,你們就走進了老山界,陡峭的山崖、險峻的山路、環(huán)伺的強敵,都無法阻止你們前進的腳步。星星般的火把在黑夜的幕布中顯得格外閃亮,革命英雄主義的火種必將在整個大地上熊熊燃燒,代代傳承。
中華兒女打敗了國內(nèi)外強大的敵人,抵御了各種困難和風險,贏得了一個又一個偉大的勝利。中國站起來了,富起來了,強起來了。
今天,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中華大地,醫(yī)者無私,警者無畏,百姓齊心,我們高舉著你們革命英雄主義的旗幟,一定能早日迎來“抗疫”勝利的那一天,中國這個大家也一定能夠經(jīng)受住各種風雨考驗,大放
光芒。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葦以航。不知長眠于地下的你們是否聽見了呢?英雄們,請
安息!
語言文化的浸潤從來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能厚積薄發(fā)。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唯有投諸耐心與恒心,內(nèi)化“簡約”與“深度”,用心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與素養(yǎng),方能實現(xiàn)真正的“教學相長”。如果處于主導地位的教師創(chuàng)設(shè)了有助于學生建構(gòu)思維的課堂情境,如果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探索有意義的學習內(nèi)容,當師生相融,文本共生,何愁無高效課堂呢?
參考文獻:
[1] 陳潔《讓主問題成為撬動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杠桿》,《中小學教材教學》2019年第59期。
[2] 王志芬《語文閱讀教學“主問題”設(shè)計的四個基點》,《中華活頁文選》2019年第5期。
[3] 易徐炎《優(yōu)化教學設(shè)計,開展隨文練筆》,《山西教育》2019年第8期。
(申穎,1980年生,女,壯族,湖南人,研究生學歷,中學高級教師,2017年被評為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寧市學科帶頭人,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