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前小學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注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從而保證英語課堂教學效果,提高學生英語綜合素養(yǎng),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本文主要立足于目前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興趣,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相關(guān)建議,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借鑒。
【關(guān)鍵詞】新課改;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
【作者簡介】鄭麗,江蘇徐州市銅山區(qū)柳新鎮(zhèn)馮樓小學。
由于小學英語在教學過程中受到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影響,大部分的英語教師一味地看重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并不能夠真正注重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導致大部分的學生分數(shù)相對較高但是能力卻較低。因此,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小學英語教學必須要革新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從而根據(jù)新課改的要求努力尋找新的教學方向,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現(xiàn)階段小學生英語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易產(chǎn)生抵觸情緒。在小學英語教學的過程中,由于小學生年齡尚小且活潑好動,對于新鮮事物好奇心較強,在剛剛接觸英語這門課程的時候,學生的學習興趣相對較高,但是長時間的英語學習后,學生會感覺到英語課程難度相對較大,因此甚至會產(chǎn)生一定的抵觸情緒。除此之外,教師不能夠較快地尋找到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興趣的方式,導致課堂秩序出現(xiàn)混亂,使得學習效果不佳。
2.缺乏有效的學習策略。目前,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由于每個學生自身的基礎存在一定的差異且受到英語教師教學方式和環(huán)境等各方面的影響,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缺乏有效的學習策略。大部分的學生并不能夠真正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而是一味地模仿教師。學習詞匯時只是機械地進行背誦,學習方式相對落后,導致學習效果達不到預期。
3.自我表達能力受限。目前,大部分的學生常常受到家長的溺愛,因此會阻礙學生與他人進行交往。在小學英語過程中交流與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一項任務,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然而,由于學生缺乏寫作能力且意志力較為薄弱,導致在英語教學中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時受到了一定的阻礙,學生之間并不能夠很好地進行溝通和交流,英語游戲和活動也不能夠正常進行,嚴重影響了英語教學的效果。
二、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在小學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意識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是保證英語教學效果的關(guān)鍵所在。這有利于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1.建立和諧的師生關(guān)系。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意識到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有利于學生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而教師也能夠進一步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言行舉止進行指導,加強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認知,尊重學生的思想,為學生提供開口說英語的機會,從而讓學生體驗到學習英語的快樂,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至關(guān)重要。
2.創(chuàng)設英語教學情境。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更應該意識到只有學生將學習的英語應用到生活中去,才能夠避免學生機械地進行記憶,從而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所以,在課堂中英語教師可以通過相關(guān)的情境創(chuàng)設,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動力,讓學生感受到英語在生活中應用的真實性。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用簡單的詞匯與他人進行交流,感受到英語在生活中無處不在。
3.豐富英語課堂活動。由于小學生天性愛玩兒,因此通過開展豐富的英語課堂教學活動,可以使學生感受到學習英語的樂趣,例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演唱英語歌曲,或者是表演英語小短劇等活動,從而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強化個人英語技能,增強其學習英語的信心,感受到學習英語帶來的成就感,滿足學生自身的心理需求,從而在活動過程中學會與他人合作,共同進步,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
三、結(jié)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意識到教學質(zhì)量的高低與教學有效性緊密相連,而作為英語教師必須要關(guān)注當前小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從而通過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為學生學好英語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孫莉.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探究[J].英語教師,2018,18(22):71-73+77.
[2]楊秀云,楊廷華.新課改背景下提高小學英語教學有效性策略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9(31):84+107.
[3]朱泓.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提升對策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8(35):114.
[4]鄭野.新課標背景下關(guān)于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6(03):239-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