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宏梅
摘?要:維護好師生之間的關系,必不可少的就是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幼兒園師生之間良好的溝通不僅能促進教師的成長,獲得工作中的樂趣,深入幼兒的內(nèi)心世界,更加有利于幼兒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幼兒園師生交流;溝通技巧;同伴交往
引言:每一位幼兒教師都應該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注意和幼兒的溝通與交流。在溝通時應講究技巧和策略,并堅持尊重、理解、公平、民主、寬容的原則。近年來,我們在積極探索與尋求促進幼兒與老師之間的溝通的方法與策略。經(jīng)過多次嘗試我們發(fā)現(xiàn),良好的師生關系能夠促進幼兒的心理健康。
一、老師與幼兒之間溝通的策略
(一)幼兒的相關情況一定要記住
希望大家記住自己,是人受尊重需求的重要表現(xiàn)。幼兒在與老師溝通時,或者在溝通之前,需要記住幼兒的相關信息,例如孩子的名字、年齡、父母的年齡和姓名、樣貌、性格、有什么愛好等,并且在與孩子的交流中讓孩子能夠準確表現(xiàn)出來。這樣的做法是能夠讓孩子感到自己得到了老師的尊重和重視,也容易對老師產(chǎn)生好感,并且愿意與老師進一步的溝通和交流。你可以想象一下,當你在叫著孩子的名字,或者和他們談論他們的喜好,孩子怎么可能會不愿意與您交流呢?
(二)改變老師在孩子們心中的形象
老師不僅可以在孩子面前充當“教師”這一角色,還可以充當“朋友”“家長”“領導”等多種角色。如果老師在孩子面前只表現(xiàn)出“老師”這一角色,或者表現(xiàn)為“家長”等角色,忽略了要以“伙伴”“朋友”等角色與其交往時,幼兒與老師之間的溝通就會出現(xiàn)阻隔。師生之間的代溝體現(xiàn)在教師過分的強調(diào)“尊師重道”,這樣不僅教師壓抑,孩子們的個性也不能更好表現(xiàn)出來。所以老師在孩子們面前應盡可能表現(xiàn)出自己的多種角色,更要將自己融入孩子們的活動中,以“朋友”“伙伴”這種平等的身份進行有效的溝通。
(三)在師生活動中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
人際關系建立的基礎是有一個共同的活動。老師能夠參與到孩子的活動中去,切身去體會孩子的活動過程。這樣不僅能夠消除孩子對陌生環(huán)境的抵觸和害怕,也更能夠增加老師對孩子的了解?!皩τ诤⒆訜嶂缘闹貜偷男袨椋蠋熞軌蚣皶r發(fā)現(xiàn)所體現(xiàn)出的意義,并參與其中,與孩子共同的重復這種行為。也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大人與孩子才能夠體會到交流溝通的真實。”
二、老師與幼兒溝通的技巧
在雙方交流的過程中,與個別的幼兒的交流溝通,是雙方分享感情、心靈交流的途徑。在與孩子進行語言溝通的時候,老師要首先選擇話題,激起孩子談話的興趣和積極性。在溝通時重要的還是老師對孩子的平等、友愛,并且能夠理解孩子的內(nèi)心。在溝通的時候不能忽略孩子的感情,要多鼓勵,不能夠以命令的口吻;要多交流、分享,更要有耐心,并且在此基礎上掌握更具體的技巧。
(一)了解孩子的想法
孩子對老師也有渴望和需求,雖然單純,但對老師也是十分尊敬。在與其溝通前要了解他的內(nèi)心想法,找到共同話題。比如,可以讓孩子說出自己的夢想,對老師的印象等。這些話題也可以促進雙方的感情。
(二)老師要學會傾聽
老師在與孩子交流時,即使孩子表述內(nèi)容模糊,也要讓其感受到耐心、平等。這可以增加孩子的信心,相信老師是一個可以傾聽的朋友。
(三)差異化交流
在交流的時候老師考慮的不僅是年齡,還要了解孩子的個性的差異。不僅要與活潑好動的進行交流,還要照顧好沉默寡言、話語不清的孩子的情緒。更要對個性不同的孩子的特點進行不同的方法交流。
(四)老師的自我表現(xiàn)
老師將孩子看成是一個可以與自己真正交流情感的人,在與孩子平時的交流中說出自己的喜怒哀樂,讓孩子了解老師的內(nèi)心世界,同時老師也會發(fā)現(xiàn)我們的孩子是有同情心和正義感的。老師的自我表現(xiàn)更可以讓孩子消除內(nèi)心對老師的神秘感,能夠知道,老師與自己有同樣的憂愁,最后可以輕松的狀態(tài)與老師進行交流。
(五)師生交流時應該注意的事項
老師對于與孩子交流時的應注意哪些方法也有著自己的看法。從姿勢方面來講,老師們普遍認為在交流時應該蹲下來和孩子們講話,平等對視孩子的眼睛,也可以給予一個溫暖的擁抱。這樣的話可以讓孩子感覺到老師是以平等的姿態(tài)和語氣與他交流溝通。從說話的語氣上來說,老師們要給幼兒們一種安全感,應該以溫和、平緩、溫柔的語氣進行交流,讓孩子能夠感覺到交流的環(huán)境是輕松的愉悅的。另一方面從表情上來講,老師們的表情一定要豐富,且?guī)в杏H和力,面上要帶有微笑,這樣在雙方溝通的時候孩子們的心情也是會被感染的,更有利于交流。
三、孩子間出現(xiàn)矛盾時老師的處理方法
幼兒之間遇到矛盾的時候,經(jīng)常會與老師交流。老師如何處理好孩子之間的矛盾會影響孩子的情緒體驗,對社會的理解以及對他人心理狀態(tài)的理解。孩子間的沖突主要表現(xiàn)為肢體、言語、情感三種沖突形式。在矛盾發(fā)生的時候,老師首先需要詢問矛盾的原因,然后根據(jù)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處理的方法策略主要包括:調(diào)解,講道理,開班會討論交流等。大多數(shù)老師認為孩子們自己和解、道歉是處理問題比較好的方法。由此可知,老師在解決孩子之間的沖突時能夠深刻的考慮孩子的內(nèi)心和情感,并且考慮了孩子間的相互理解。所以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明白道理,而老師不采取生硬的干涉方法。
結(jié)束語:“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作者”,履行著教書育人的工作。教師的身份和職責決定了教師要用自己的言行舉止去教育學生,在與孩子們溝通交流的時候要掌握好方法,要平等地去對待學生,給孩子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正確地去引導。因此,教師首先要把促進幼兒間的溝通、表達、交流作為教學目標。在教學、休息的時間有意識、有組織地用體態(tài)語去表達自己或者他人的情感狀態(tài)。同時在交流時間上,應該盡可能地以鼓勵的態(tài)度去傾聽他們的表達,并有意識地為孩子們多創(chuàng)造與同伴交往的空間,支持幼兒自己解決與同伴間的矛盾。
參考文獻:
[1]楊宏偉. 談幼兒園師生溝通的策略和技巧[J]. 學前教育研究,2003(10):43-44.
[2]叢彩虹. 幼兒園師生間的溝通技巧[J]. 內(nèi)蒙古教育(職教版),2012(06):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