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瑞琪 張守武 郭贊 趙夢捷
摘要:假設手機依賴與同伴交往能力之間成相關關系,探討團體心理輔導能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手機依賴情況。雖然以全體樣本數(shù)據(jù)分析手機依賴與同伴交往能力顯著相關。但以小樣本數(shù)據(jù)分析研究得出的結果與國內(nèi)外相關研究結果相背,并未發(fā)現(xiàn)同伴交往能力與手機依賴之間有顯著關系,雖然經(jīng)過團體心理輔導之后手機依賴程度有所改善,但未有直接證據(jù)證明團體心理輔導可以有效降低手機依賴程度。
關鍵詞:大學生;手機依賴;同伴交往
1前言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智能手機不僅方便攜帶而且功能更加豐富,手機與人們的聯(lián)系也更加密切,給人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等各方面都帶來了便利,但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心理障礙,即手機依賴。手機依賴癥( mobile phone addiction) 又稱手機綜合征、手機焦慮癥、手機癮,是指個體因使用手機行為失控,導致其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明顯受損的癡迷狀態(tài)。有學者認為手機依賴癥實質上是一種 “行為成癮”( Behavioral Addiction)。
目前,我國研究多關注手機依賴癥的癥狀、成因、危害及狀況調查等。對手機依賴影響因素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人格、孤獨感和社會支持等方面,較少涉及人際關系方面。而國外對手機依賴影響因素的研究則更多地探索年齡、性別等生理因素和沖動性與生活方式等方面。
此項研究針對同伴交往能力與手機依賴的關系方向展開,假設手機依賴與社會交往能力之間顯著相關,同時探討團體心理輔導是否可以通過提高同伴交往能力來降低手機依賴程度。
2 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2.1研究對象
此項調查研究于2016年在黑龍江省某高校開展,分層抽樣選取大一至大三學生共350人,最終獲有效問卷239份,有效回收率68%。其中,在手機依賴問卷中獲得一半以上分數(shù)的占總體樣本的28%。
2.2研究方法
2.2.1工具
對由臺灣Louis Leung教授編制的手機依賴問卷(MMPI)和Duane等編制的同伴交往能力問卷進行轉譯后使用,采用李克特式五點計分,得分高則視為手機依賴程度高或同伴交往能力強。
2.2.2研究程序
將上述轉譯后的手機依賴量表和同伴交往能力量表兩種問卷合訂成冊,由經(jīng)過培訓的學生擔任主試,在公共課課堂上進行集體測評,當場收回問卷。
問卷回收后,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分為高分組(總體的前27%)和低分組(總體的后27%),其中將手機依賴量表的高分組和同伴交往量表的低分組進行交叉比對,選取符合兩種條件即同時是手機依賴程度高和同伴交往能力低的成員參加下一步的團體心理輔導,經(jīng)交流溝通最終有30名被試自愿參與以提高同伴交往能力為目的,60分鐘/每次,平均每周2次,共歷時4周的團體心理輔導。輔導結束后再次采用上述問卷進行后測。
2.2.3數(shù)據(jù)處理
數(shù)據(jù)使用 SPSS17.0 運用相關分析和差異T檢驗進行統(tǒng)計分析。
3 結果分析
3.1手機依賴與交往能力之間相關關系分析
3.1.1前測手機依賴與前測交往能力相關關系分析
用皮爾遜積差相關來分析前測手機依賴與前測交往能力之間的相關關系,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研究結果顯示,前測手機依賴與前測交往能力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為0.037,顯著性大于0.05,說明前測手機依賴與前測交往能力之間不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而用皮爾遜積差相關來分析全部樣本的是偶記憶來與同伴交往能力之間的相關關系,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研究結果卻顯示,全部樣本中手機依賴與交往能力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為0.000,顯著性小于0.01,說明全部樣本中手機依賴與交往能力之間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3.1.2后測手機依賴與后測交往能力相關關系分析
用皮爾遜積差相關來分析后測手機依賴與后測交往能力之間的相關關系,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研究結果顯示,后測手機依賴與后測交往能力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為-0.167,顯著性大于0.05,說明后測手機依賴與后測交往能力之間不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3.2前測與后測交往能力的差異分析
用獨立樣本T檢驗來分析前測與后測交往能力之間是否存在顯著性差異,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研究結果顯示,t值為-5.462,顯著性小于0.001,說明前測與后測交往能力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進一步進行分析得出,前測交往能力的平均值為78.00,后測交往能力平均值為98.20,后測交往能力平均值大于前測交往能力的平均值,所以說后測的交往能力顯著大于前測的交往能力。
3.3前測與后測手機依賴的差異分析
用獨立樣本T檢驗來分析前測與后測手機依賴之間是否存在顯著性差異,分析結果如表5所示。研究結果顯示,t值為3.171,顯著性小于0.01,說明前測與后測手機依賴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進一步進行分析得出,前測手機依賴的平均值為54.43,后測手機依賴平均值為44.93,前測手機依賴平均值大于后測手機依賴的平均值,所以說前測的手機依賴顯著大于后測的手機依賴。
4討論
4.1許磊等研究認為人際關系困擾、網(wǎng)絡交往和手機依賴之間兩兩顯著相關
宗一楠等的研究結果顯示手機依賴會造成人際關系困擾。同時有國外學者研究認為過度使用手機會破壞人際關系。而本研究在用全部樣本數(shù)據(jù)分析時與上述結論相同,但僅運用前測數(shù)據(jù)分析時結果與上述結果相反,顯示為未有數(shù)據(jù)顯示手機依賴與同伴交往能力之間存在顯著相關關系。研究中可能存在極端數(shù)據(jù),或樣本的大小對數(shù)據(jù)分析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4.2張銳等對高中生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團體心理干預能夠明顯改善個體手機依賴情況
本研究中雖然在經(jīng)過團體心理輔導之后手機依賴得分顯著下降,而同伴交往能力得分顯著上升,但沒有數(shù)據(jù)可以說明兩者的變化有顯著相關。
5結論
在大樣本數(shù)據(jù)中,手機依賴與同伴交往能力存在顯著相關關系,但前測手機依賴與前測交往能力之間、后測手機依賴與后測交往能力之間皆不存在顯著相關關系,說明手機依賴與交往能力之間的關系沒有因實驗而發(fā)生變化。如果不考慮其他因素,后測中手機依賴降低,交往能力提高了。但把交往能力提高的差值和手機依賴變化的差值進行相關分析,發(fā)現(xiàn)兩者不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無法證明交往能力的變化和手機依賴的變化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
推測有可能是實驗中有其他因素影響了手機依賴的變化。但如果沒有考慮其他因素,直接說后測手機依賴降低,導致交往能力提高或者交往能力提高使手機依賴降低太過勉強。
本實驗研究設計略顯粗糙,僅使用前后測作為參考而由于人員問題未選取參照組;實驗過程可能受其他諸多問題影響,如被試猜測實驗目的;而在后測的問卷中有所傾向、在團體心理輔導中要求關閉手機從而造成的虛假印象等。
6前景展望
關于手機依賴的研究是一大研究熱點,面對日益嚴重的手機依賴現(xiàn)象,個人認為可以減少對手機依賴現(xiàn)象的調查統(tǒng)計,轉而將研究的重心放在手機依賴的干預措施的有效性和可實用性研究上?,F(xiàn)在這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干預措施的研究還是一個較新的研究領域,如果得出經(jīng)過多重檢驗的干預措施則可以有效避免手機依賴現(xiàn)象。
參考文獻:
[1]師建國.手機依賴綜合征[J].臨床精神醫(yī)學,2009,19 (2):138-139.
[2]徐華,吳玄娜,蘭彥婷,等.大學生手機依賴量表的編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8,16(1):26-27.
[3]韓登亮,齊志斐.大學生手機成癮癥的心理學探析[J]. 當代青年研究,2005,(12) :34-38.
[4]周喜華.大學生手機成癮的探究[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0,24,(4):16-18.
[5]張金健.壓力知覺、手機使用動機和大學生手機依賴的關系[J].中國衛(wèi)生事業(yè)管理,2015,(2):147—149.
[6]鄒云飛,鄒云青,姚應水.某高校大學生手機使用與手機依賴癥的橫斷面調查[J].皖南醫(yī)學院學報,2011,30,(1):77—80.
編輯/呂秀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