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我國教育事業(yè)進一步發(fā)展音樂基礎教育,特別是要解決歌唱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學段銜接脫節(jié)問題,所以導致音樂教育發(fā)展不均衡。由于義務教育階段音樂歌唱教學屬于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音樂歌唱教學難以連續(xù),所以本文從以下幾方面展開分析研討,并提出中小學歌唱教學銜接問題以及具體的對策。
【關鍵詞】中小學;歌唱教學;銜接問題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7X( 2020) 01-0163-02
【本文著錄格式】王引弟.分析中小學歌唱教學銜接問題及策略[J].北方音樂,2020,01( 01):163-164
引言
歌唱屬于情感激發(fā)的需求,但是長期以來大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傳授給學生的教學觀念根深蒂固,將學生的思維限制在框架之中,難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歌唱教學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但是當前中小學音樂教師之間由于缺乏關注與交流問題,難以進行良好的合作,所以教研工作無法全面深入。再加之中小學音樂教材缺乏系統(tǒng)性和連續(xù)性、科學性,所以導致學校音樂教育發(fā)展存在不均衡情況,教師以及學校領導對于音樂課的重視程度不足,導致教學水平有較大的差距。
一、中小學歌唱教學銜接存在的問題與原因
當前我國中小學科創(chuàng)教育仍然處于孤立狀態(tài),部分學生認為中小學音樂課程缺乏趣味性,部分學生對于之前所學習到的音樂課感興趣,但是進入中學階段后,發(fā)現(xiàn)對音樂課的喜愛程度不斷減少。分析問題的原因在于中小學音樂存在教育銜接脫節(jié)問題,例如在小學升初中的學生課堂上講解的音樂知識極容易被遺忘。再加之學生的音樂基礎知識薄弱,歌唱水平相對較低,所以缺乏音樂學習熱情。
二、中小學歌唱教學銜接有效方法與策略
(一)分層對待學生心理特征
由于班內(nèi)的學生音樂基礎不同,音樂接收能力與素養(yǎng)也大相徑庭,所以存在多層次多樣性特點,教師無法將全部學生放在同一水平線上進行統(tǒng)一教學,如果僅以優(yōu)等生的標準制定音樂教學目標。對于落后生而言,極容易產(chǎn)生學習消極心理,難以提高學生的音樂學習能力。以中等生為主制定學習目標,必須要充分重視中小學階段教學內(nèi)容的系統(tǒng)性。
(二)研究掌握教材并超越教材
教師必須要確保教材內(nèi)容銜接具備延伸性和系統(tǒng)性、連貫性等眾多特征,能夠靈活地駕馭教材,才能夠勝任銜接階段的歌唱教學。在歌唱教學過程中,切記不要照本宣科,也不要局限于教材內(nèi)容上,教師應當熟悉吃透教材并超越教材,才能夠跳出呆板的教學模式,與學生進行良好的互動交流,實現(xiàn)教學內(nèi)容的有效銜接。當前我國信息技術不斷發(fā)展,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與方式更加多元,音樂涉及面十分廣泛,所以如果僅局限于教材之中,難以滿足對于音樂知識的渴望和需求。
例如教師可以先列舉大調式寫成的歌曲《長江之歌》,要求學生感受歌曲的朝氣蓬勃以及明朗和積極向上的情緒,再將歌曲的調式和音階構成三和弦,用鋼琴彈奏時帶領學生感受大三和弦的色彩。小三和弦用小調式寫成《小草》,感受歌曲風格,將和弦在鋼琴上彈出,使學生感受到小三和弦色彩特征,幫助學生深入理解。
(三)教師間應加強溝通交流
中小學音樂教師應當與其他學校教師進行交流互動,可以互相聽課,切記不要將教學只局限在本校之內(nèi),在歌唱教學過程中應當多借鑒多探討,無論是課堂組織還是教學設計、教學方法上都必須要不斷地創(chuàng)新課程教學內(nèi)容,尋找出能夠在不同學段都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所以筆者建議各校音樂教師可以開展豐富多元的藝術活動,為中小學學生提供交流合作機會,能夠使學生感受到音樂學習的樂趣,能夠熱愛音樂、喜歡音樂。
(四)結合實際進行教學
由于不同學校在音樂基礎設施上存在一定的差距,硬件設備與教學質量參差不齊,在進行音樂歌唱教學過程中難免會存在各式各樣的問題,教師必須要根據(jù)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進行引導并克服困難,由于學生年齡的增長,心理和生理也會存在一定的變化,此種變化是多方面的,例如心理狀態(tài)與氣質、智力等眾多方面音樂,樂感和嗓音也會存在較大的轉變,學生的學段不同,音樂表現(xiàn)欲望和參與能力也大相徑庭。例如有的學生自尊心較強,性格內(nèi)向,不敢歌唱,也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三、中小學歌唱教學銜接的有效模式
(一)采用同課異構教學模式
在中小學音樂歌唱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選用行之有效的方法,確保學生能夠積極踴躍地參與課堂活動。例如選用同課異構教學模式,應當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中小學音樂課程標準要求,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設計和教材處理。通過科學合理的引導與幫助,能夠將音樂教學特征融入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展示出教師的教學智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學習《故鄉(xiāng)的小路》《念故鄉(xiāng)》這兩首歌曲,由于年級不同,音樂主題卻相同,教師負責與領導學生分析探討歌曲的曲調,感受音樂的旋律感,豐富學生的體驗,通過音樂旋律激發(fā)學生的歌唱欲望和興趣。
(二)培養(yǎng)學生多唱多聽,豐富學生體驗
在歌唱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多唱多聽,豐富學生的體驗,使學生感悟音樂歌曲節(jié)奏和演唱形式,使學生在音樂歌唱學習過程中更好地傳遞情感進行刻畫描寫,應用歌聲表達情感,以及對于歌曲的理解和認識。中小學階段學生性格活潑,愛動愛表現(xiàn),所以在歌唱設計中,教師便可以融入適當?shù)囊魳坊顒樱{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例如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念故鄉(xiāng)》,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體會歌曲中的思想感情,也應當充分重視合唱部分教學,在中小學歌唱銜接中能夠豐富學生的思維模式,照顧學生的音樂學習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豐富教學內(nèi)容。
(三)根據(jù)學生認知特點,進行教材內(nèi)容銜接
在歌唱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模式有所差異,教師必須要根據(jù)學生的認知特點,有針對性地選用同課異構銜接教學方法,根據(jù)中小學音樂課程標準要求以及學生的年齡特點,有針對性地處理教材,實現(xiàn)教學設計的有效銜接。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融入個性特征以及與智慧,根據(jù)學生喜歡參與好動等特點,在教學活動中可以加入活動環(huán)節(jié),充分重視聽、看、動、唱、演,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照顧學生的學習習慣與思維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通過適當?shù)亻_展音樂合唱活動,能夠使學生不斷完善思維,讓教師根據(jù)中小學科學的特點,有針對性地處理教材,從而使音樂教學銜接有一個徹底的認識。通過采用同課異構教學模式,根據(jù)教學目標以及學段差異進行教學設計,從而取得良好的課程教學效果。統(tǒng)課異構教學模式能夠使教師根據(jù)不同的學齡特點有針對性地銜接處理教材內(nèi)容,對歌唱教學銜接有一個清楚的認識。
四、結束語
結合上述內(nèi)容,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學傳統(tǒng)教育模式難以滿足學生的多元音樂學習需求。當前教師必須要創(chuàng)新課程教學方式,能夠分層對待學生的學習特征,深入研究掌握教材并超越教材,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引導,才能夠取得良好的課程教學效果。教師必須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情況科學合理地進行引導和銜接,才能夠取得良好的課程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趙文彬.探究中小學歌唱教學銜接問題及策略[J].中學數(shù)學,2018(24):325-327
[2]李志軍.分析中小學歌唱教學銜接問題及策略[J].教百,2018(13):153-154.
[3]印春琦.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歌唱教學銜接問題及策略[J].小學教學研究,2016(5):65-67.
[4]李桂芬,王清南分析中小學歌唱教學銜接問題及策略[J].考試周刊,2017(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