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以杰
【摘 要】本文論述在散文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策略:從獨立思考中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性思維能力、從勇于質疑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從閱讀積累中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性思維能力、從比較閱讀中培養(yǎng)學生思維遷移能力。
【關鍵詞】散文閱讀教學 獨立性思維 創(chuàng)造性思維 邏輯性思維 遷移能力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42-0125-02
從以往的語文教學情況來看,大多數語文教學多以傳授知識為主,很少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高中語文教學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能夠通過高考進入大學,或者單純地以高考來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還需要在教學中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一般而言,一個人的思維能力往往決定其學習能力,一個人的學習能力又反過來影響其思維能力,這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因此,思維能力培養(yǎng)逐漸成為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目標。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鼓勵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主動思考、放飛思維,不再將語文學習束縛于僵化的知識學習中,才是當前高中語文教學應不懈追求的方向。
一、從獨立思考中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性思維能力
獨立性思維能力指的是學生能夠在完成一件事情的過程中,不會過于依賴或輕信他人,能夠學會在獨立思考中完成相應的事情,在這一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思維能力就是獨立性思維能力。新課程標準明確要求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思維能力,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感受。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適當地給學生設置閱讀懸念,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調動學生的主動思維與求知欲。很顯然,傳統(tǒng)封閉式的課堂教學模式很容易致使學生形成定式思維,不利于學生獨立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因此,教師要在閱讀教學中精心設計好每個問題,使學生能夠找到獨立性思維的觸發(fā)點,在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中有效培養(yǎng)獨立性思維能力。
比如,在《記念劉和珍君》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這篇文章中有這樣一個句子‘但竟在執(zhí)政府前中彈了,從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創(chuàng)傷,只是沒有便死。從這句話中,我們怎樣理解‘背部這個詞?”的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當學生遇到問題或沒有找到深入思考的切入點時,教師可在適當的時機進行適當的引導:“同學們,假如你是劉和珍或者請愿隊伍中的一員,當你們前往執(zhí)政府進行請愿的時候,會不會想到有人會公然在執(zhí)政府面前開槍殺人?”此時會有學生回答:“當然不會!”“這就對了,既然她們覺得不會,那么突如其來的‘背部殺人,說明什么呢?”學生回答道:“這是因為開槍殺死劉和珍的人在她后面,而開槍那一刻劉和珍并沒有察覺到背后有人開槍,她可能更沒有想到竟然有人敢在執(zhí)政府門前從背后開槍殺人?!苯處熇^續(xù)引導學生思考:“那么請大家再想想,開槍殺人是不是有預謀的呢?文章中哪句話或者哪個詞揭露了這場槍殺案完全是一場有組織、有預謀的而不是突發(fā)事件?”學生此時再次認真地閱讀,不約而同地指出“羅網”這個詞。這時候有一名學生說道:“劉和珍她們完全是去執(zhí)政府前請愿的,而這時候段祺瑞政府早就做好了完整的工作部署,加上魯迅在文章中寫到‘羅網這個詞,就已經說明中彈并非因為請愿隊伍與執(zhí)政府產生正面沖突,而是在他們去之前執(zhí)政府就已經布置好了殺手,因此有人能夠在劉和珍背后偷偷地開槍?!痹谶@節(jié)閱讀課中,學生顯然做了充分的準備,教師并沒有干預他們的獨立思考過程。閱讀本身就是一次在獨立思考中不斷深入認識、理解文章的過程,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提出深層次問題,正好可以有效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提升其獨立性思維能力。
二、從勇于質疑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創(chuàng)造性思維也可以理解為推陳出新性思維,能夠在質疑中提出與眾不同的想法與措施,發(fā)展創(chuàng)造能力。宋代朱熹曾經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上進。”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朱熹對讀書的看法,讀書不會質疑,就是讀書的人不會進行思考的具體表現。在疑問中進行思考,在質疑中勇于創(chuàng)新,這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關鍵。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鼓勵學生勇于質疑,使學生在質疑中思考,圍繞問題的中心不斷挖掘問題、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重要方法。
以《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一課為例,從寫人記事散文技巧上來看,這篇散文對高中生產生十分顯著的典范引導效應。高中生具有較強的閱讀整理能力與歸納能力,以及抽象邏輯思維能力。一般來說,在這節(jié)課中,教師可以借助批注式閱讀教學方法開展教學。這一過程相當于讓學生在腦海中對文章進行二次加工。為了幫助學生加深對文章的認識與理解,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質疑,甚至批判,使其從更深層次去理解、體會文章的內涵。也就是說,讓學生帶著質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去閱讀,并在閱讀中質疑,活躍思維,產生思維碰撞火花。這種碰撞火花,實質上就是學生在語文閱讀中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重要動力源泉。因此,筆者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同學們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有哪些疑問需要大家一起討論嗎?”有學生問道:“梁任公先生為何要在演講前利用《箜篌引》作為演講開頭呢?”教師此時可以這樣鼓勵該生:“這個問題提得非常好,那你是怎樣想到這個問題的?”該生根據“公無渡河”的故事侃侃而談。在與其他學生討論的過程中,另外有學生提出疑問:“河流的暗喻是否和梁任公的生平事跡有著一定的關聯呢?”順著這個問題的思路,師生之間開展更加深入的討論。這樣教學,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并通過討論不斷加深對這些問題的認知,進而在質疑與解決問題中不斷提升其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三、從閱讀積累中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性思維能力
良好的邏輯性思維能力,具體體現在學生的閱讀過程中就是能夠對文章進行客觀分析和概括,并能進行綜合性總結。這種客觀分析、概括以及歸納綜合的能力,也被稱為邏輯性思維能力。很多家長錯誤地認為,學生閱讀能力的高低體現在能否讀懂文章,以及理解的質量高低,等等。事實上,閱讀能力主要體現在學生對文章整體思路的把握,以及在分析與概括中的表現,這正與學生自身的邏輯性思維能力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在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性思維能力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在閱讀中認真分析文章字詞、理解大意、概括全文主旨。但從現今的高中生實際狀況來看,大多數高中生很難在閱讀中抓住文章中心,一般僅僅能理解文章的表層含義,無法從深層次中理解文章。因此,學生在閱讀中表現出明顯的不耐煩心理,囫圇吞棗式地閱讀,在閱讀積累中既沒有學會分析,又不能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邏輯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也就成了一句空話。
同樣以《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一課閱讀教學為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提出如下問題引導學生深層次的思考:“為什么梁任公先生最喜愛《桃花扇》?如果同學們找到思路的話,不妨從《桃花扇》和梁任公個人經歷入手進行思考。”大部分學生可能都看過《桃花扇》這部劇本。該劇本講述了明末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而亡的故事,崇禎皇帝生前有抱負、有理想,因為希望自己能夠改變搖搖欲墜的大明王朝,所以在十七年的執(zhí)政生涯中他一直勤勤懇懇??上鞒鯕庖驯M,崇禎皇帝無力回天,只能通過自縊這種方式向世人述說著大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氣節(jié)。然而,梁任公為《桃花扇》的故事感到的悲痛,實際上并非是悲痛崇禎皇帝,而是那個變法維新的光緒皇帝。從崇禎皇帝聯想到光緒皇帝,再聯想到自己在百日維新中的艱難苦楚,想到這個大清王朝無異于那個搖搖欲墜的大明王朝,而這一切實際上正是梁任公先生滿腔愛國情懷的表現之一。實際上,這一聯想的過程對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從比較閱讀中培養(yǎng)學生思維遷移能力
從現代教育心理學來看,學習的過程實質上就是一種在知識理解、記憶、遷移與運用各階段所體現出來的心理活動。而在知識學習過程中,遷移往往是最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思維遷移能力在學習過程中分為四種形式,即知識遷移、方法遷移、角度遷移與學科遷移。無論是哪門科目,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新認知的過程中,總需要在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從而能夠收獲更加豐富的知識。這些知識在各方面均會存在一些相同性要素,當學生在新舊知識的主動聯系活動中愈漸頻繁的時候,其思維遷移能力就愈漸容易形成。因此,很多時候學生在學習某些新知識的同時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正是因為學生對這些知識的相同要素掌握得好,所以基礎知識的學習更加有效,基礎也愈加扎實,而這體現了學生更為優(yōu)異的思維遷移能力。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利用比較閱讀的方法來開展教學,鼓勵學生學會利用比較法分析同一作者在不同作品中所存在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并在掌握這些相同點和不同點中,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從而達到培養(yǎng)思維遷移能力的目的。
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課為例,在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時,不妨讓學生把朱自清的另外一篇散文《背影》作對比,利用比較閱讀法分析兩篇作品,體會其描述的人、事所存在的異同。《背影》這篇課文主要在作者父親的背影下進行構思,將父親的背影作為命題立意,組織材料、布局結構,描述父親的形象,表達父子之情。在文章開頭,作者說忘不了父親的背影。這種寫作方法相當于用寫詩的手法進行點題,存在一定的懸念性。而在《荷塘月色》的描述中,整篇散文在布局方面似乎就顯得較為隨意,充分體現了“散”的特征,可是在深層閱讀理解中又可以領悟文章的匠心獨具。這篇散文通過起承轉合、首尾呼應以及回環(huán)反復等方式,表現散文的結構藝術特征。教師可以在引導學生進行對比閱讀中進行提問:“同學們在閱讀《背影》中,可以看到文章簡潔樸素的文字描寫、實錄,沒有華麗辭藻修飾,用數個動詞和人物的言語感染讀者。我們在閱讀《荷塘月色》中,有沒有這種感覺?”這個問題得到了學生的一致否定,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背影》全文基調是怎樣的?悲傷、無奈,令人感到情思綿綿、余音裊裊,那么《荷塘月色》呢?”有學生說道:“《荷塘月色》整體給人予比較理想化的畫面,因為它更注重寫景。描寫的景象魅力十足,烘托了全文特有的詩意,所以我在理解這兩篇文章的時候,可以理解為‘現實與‘愿景的對比,前者主要描述了生活中的多苦多難,而后者主要描述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夠從生活中發(fā)現美,發(fā)現美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能力?!边@一回答得到全班學生的贊同。通過這樣的對比閱讀,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遷移能力,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的寫作風格。
總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十分重要,尤其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通過系統(tǒng)性的閱讀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促進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不斷增長。
【參考文獻】
[1]湯 ?艷.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有效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J]. 散文百家(下旬刊),2015(10).
[2]嚴 ?浩. 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思維能力[J]. 散文選刊(中旬刊),2019(7).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