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新
摘 要在新時代背景下,社會對人才的要求發(fā)生了改變,數學教學也應當與時俱進,在教學中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和手段,使數學教育適應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全面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學科綜合素養(yǎng)。微課是一種受到老師和學生喜愛的新型教學方式,為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注入了新活力。微課整合了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以篇幅短、內容精的視頻模式,集中反映了某些重要的知識點和教學環(huán)節(jié),有力地輔助小學數學教學的開展。
關鍵詞:微課;小學數學;應用
小學五年級屬于小學高年級階段,數學課程是關鍵的基礎課程之一,對學生今后的學業(yè)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在小學五年級的數學教學中,應當及時轉變陳舊的教學方式,豐富教學手段,采用信息化的教學方式擴充教學資源,提高教學效率。因此,本文圍繞微課在小學五年級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展開論述,希望能為小學數學的發(fā)展提供一些參考和建議。
一、課前預習階段的微課利用
在利用微課進行數學學習時,學生需要重視課前預習準備工作。在以往的數學教學模式中,很多教師會給學生設定一些預習任務,讓學生帶著任務對數學課程進行提前預習。這種方式雖然強化了學習的目標感,但往往會導致學生預習課程具有功利性,影響數學預習的效果。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微課的預習課件,把學生預習時需要注意的問題標識出來,對他們在預習中需要注意的問題作出提示,之后再把預習內容通過各種社交軟件群發(fā)到班級微信或QQ群中。比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五年級數學課程“用字母表示數”這一章節(jié)的過程中,由于學生之前已經學習過有關數字的基礎知識,所以教師可以在微課預習課件中利用這一基礎進行提問,包括“如何用字母表示數”“需要哪些步驟和方法”。利用這樣的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做到問答結合,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課堂教學中的微課運用
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主要是教師對知識的單純講解,忽視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小學生處在低齡階段,基礎知識還沒有完全掌握,導致數學學習存在一定的難度,長此以往,學生對數學學習可能會缺乏學習熱情。在微課的輔助下,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優(yōu)勢,打造智能化的教學課堂,保留了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里對數學重點知識的突出,同時也融入了微課教學獨特的教學方式,方便學生的理解和學習。比如在小學五年級數學課程中講授三角形的相關問題時,如果教師只是在黑板上畫出一個三角形,學生很容易就會膚淺地認為所有的三角形都是同樣的形態(tài)。如果教師利用微課進行動態(tài)展示,學生就會直觀地感受到三角形具有多種形態(tài),主要包括等腰、等邊、直角、鈍角等不同形態(tài)的三角形,學生可以依據三角形角度的不同分類,對三角形的不同類型進行判斷。微課的教學方式有利于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正確掌握,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時,要注意體現教學重點,挖掘教學素材。這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根據小學生的認知能力來挑選合適的PPT制作素材,注意知識點排布的連續(xù)性,不要隨意穿插,以免造成學生對知識點掌握的混亂。
三、課后的微課利用
小學數學的學習不能僅僅依靠課堂簡短的時間,在課后要及時鞏固積累,課堂的時間是非常短暫的,還不足夠讓學生充分地理解所學的內容,在課余要學會自己復習上課所學的知識點,教師在課堂上只能盡可能地把學習的要點進行講解說明,并不能讓每個學生都充分理解這些知識點,這就需要學生在課余時間利用微課來進行學習鞏固,通過微課的視頻教學來更好地理解上課時沒能理解透的知識點,對教學的重難點進行學習鞏固,更好地學習數學,在復習的時候要了解自己的缺點在哪兒,重點進行查漏補缺。不同的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是不一樣的,傳統(tǒng)的復習方式缺少針對性,在教學過程中并沒有充分地考慮每個學生情況的不同,在課程的復習階段要考慮學生學習的具體情況,通過微課的優(yōu)勢來進行重點排查,對數學學習中的弱項進行彌補。由此可見,課下的復習是非常重要的,好的復習方式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鞏固所學的知識點,加強記憶,幫助學生對知識點進行更為通透的理解,微課的復習模式能夠幫助學生更加清晰地進行系統(tǒng)化復習,有助于小學數學教學內容的鞏固。
綜上所述,在人教版小學五年級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教學手段,充分挖掘微課的優(yōu)勢和意義,在課前預習、課堂教學和課后復習三個階段中使用微課進行教學,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強化學生的學習效率與效果。
參考文獻:
[1]周英.基于微課的“折線統(tǒng)計圖”在線互動教學實踐與思考[J].浙江教育技術,2020(3):45-48.
[2]繆軍平.微課在小學高年級數學立體圖形教學中的運用策略[J].科技資訊,2020,18(15):165,167.
[3]陳鵬英.微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的問題與改進措施[J].西部素質教育,2020,6(8):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