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甜甜
摘 要:所謂的抽象思維是人們通過概念、推理、判斷等方式從而進行的思維類型,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幫助理解作品的重要方式。那么,要培養(yǎng)初中學生的抽象思維,就需要對學生進行分析和歸納、類比和分類、聯(lián)想和概括等各方面能力的訓練與提升。初中階段的古詩文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科學的方法達到訓練學生抽象思維的目的。
關(guān)鍵詞:初中古詩詞;抽象思維;培養(yǎng)策略
初中學生對抽象思維的認知停留在比較淺的層次,導致分析、歸納、分類等屬于抽象思維的能力都偏低。對此,教師需要從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方法等多個方面改進初中古詩文教學的傳統(tǒng)模式,引導學生在學習中鍛煉自己的抽象思維。
一、教學目標注重思維
近些年來,隨著新課改的發(fā)展,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越發(fā)重要。作為核心素養(yǎng)之一的抽象思維,自然也是教師教學過程中需要關(guān)注的教學熱點之一。由于古文、古詩的語言形式與現(xiàn)代漢語有很大差別,學生缺少這種學習語境,所以在翻譯解讀過程中必然需要逐字逐句地進行理解。而在這種解讀過程中,對于常見實詞、虛詞的釋義,教師需要對學生強調(diào)做好歸納筆記,以夯實學生的文言基礎(chǔ),確保他們能夠理解一些簡單的文言。其實,學生在對文言字詞、文言現(xiàn)象乃至特殊句式進行分類、歸納工作時,就是在強化自己的抽象思維。因此教師在設(shè)置教學目標時,就需要特別注重學生對重點實詞、虛詞的分析和歸納,以形成良好的文言文學習習慣。
例如,教師在教授《三峽》這一課時,就應(yīng)當把課文中的重點文言現(xiàn)象,諸如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一詞多義以及特殊句式等進行梳理,并讓學生在課前就做好預(yù)習工作,布置任務(wù)讓學生分類并歸納這些文言現(xiàn)象。然后在課上教師引導學生對自己的成果進行分享,這樣學生就對文章有了明確的劃分,教師在后續(xù)的講授中對學生遺漏的知識點進行補充,這樣既能夠使課文的翻譯過程更加流暢,又能激發(fā)學生在抽象思維方面的意識,為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做鋪墊。
二、教學方法善用比較
比較是認識事物的重要方式,通過比較能分辨出事物之間的異同。培養(yǎng)學生的比較能力也是抽象思維訓練的途徑,學生在明確事物之間是對比關(guān)系還是類比關(guān)系之后,更能夠明確事物的本質(zhì)特征,這樣的比較和分析過程在初中古詩文學習中也非常重要,不同篇目之間的相互比較會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之間的聯(lián)系,也能進一步了解文章的獨特。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多聯(lián)系學生已學的古詩文或課外詩文,引導學生進行比較,以達到培養(yǎng)抽象思維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教師可以引入與之情感特征類似的詩文,如白居易的《新制布裘》,并提出問題:杜甫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之宏愿與白居易的“穩(wěn)暖皆如我,天下無寒人”之理想是否相同?
在感性的鑒賞之后引入理性的邏輯比較分析,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更高的層次,那么學生就會開始分析兩篇文章之間的異同:白居易在詩中提到的情境是溫暖的,詩人在生活中沒有像杜甫那樣困苦不堪,因此白居易就如同站在陽光底下盼望太陽能夠普照世間;而杜甫則是自己身處冰窟,卻愿意犧牲自己來為天下寒士祈福。雖然二人的理想是相近的,但兩者之間的思想境界卻是不同的。這樣的對比分析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篇文章的理解,深入解讀詩人杜甫悲天憫人的情懷以及其被稱為“詩圣”的原因,同時也會對古詩文學習形成一個良好的比較意識,將抽象思維的運用進一步深化。
三、培養(yǎng)學生的多元思考
在語文課堂上,教師不可能直接將自己的思想灌輸給學生,也無法讓學生完全感同身受地體會教師所要倡導的價值觀,正處于叛逆期的學生也不會愿意去接受這種被強加的價值觀。所以,教師要教授的不是思想和價值觀,而是思考的方法,讓學生能夠獨立自主地探索應(yīng)該形成怎樣的人格。提倡多元思考是提升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它能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作品解讀,盡管可能會造成錯誤的認識,但只要教師及時加以糾正,這種經(jīng)歷了多角度思考的解讀反而更能夠深入學生的思想。
例如,在教授《小石潭記》時,教師就可以采用“換元法”。通常一個結(jié)論的產(chǎn)生來源于三個因素:對象、角度和過程?!皳Q元法”就是通過換掉思考的對象,或是學生思考的角度,但不改變思考過程。通過這種方式來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加強對思考過程的熟練使用,強化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教師可以發(fā)起課堂討論:《小石潭記》中柳宗元為什么很喜歡小石潭,卻又說它“不可久居”?學生就會自發(fā)地從文章的寫作背景、小石潭的環(huán)境特征、詩人的心理境況等多個角度出發(fā),具體分析柳宗元眼中的小石潭。這樣一來,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文章的內(nèi)涵,同時也明白了知人論世的重要性,同時學會合理推斷,對抽象思維的形成頗有助益。
抽象思維的培養(yǎng)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教師需要在古詩文教學中不斷強化學生的歸納分析能力和比較、推理能力。只有將抽象思維的理念落實到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中,才能發(fā)揮古詩文學習對學生抽象思維形成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馬春明.核心素養(yǎng)觀照下部編版初中古詩文教材的使用[J].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9(5):66-69.
[2]馮鐵山.小學古詩文演繹教學:內(nèi)涵、價值與課型[J].課程教材教法,2019(10):105-110.
[3]張毓嵩.古詩文教學“三法”[J].江西教育,2014(12):33.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