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云 孫紅霞
摘 要:道德與法治教師要認真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道德與法治學科中科學教育學生,才能使學生實現(xiàn)健康成長。為適應法治社會的要求,在日常的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活動中如何使學生把“法治精神”內(nèi)化于心,外踐于行?在巧用法律程序和借用生活情境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
關鍵詞:法治;法律程序;生活情境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引導全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由此,為適應法治社會的要求,在日常的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活動中使學生把“法治精神”內(nèi)化于心,外踐于行,既是時代的要求,又是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需要。為此,筆者結合最近幾年的實踐,談幾點做法:
一、巧用法律程序接地氣,班級工作創(chuàng)奇跡
道德與法治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必須開放課堂,以課堂教學為核心,能動地向?qū)W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各個生活領域自然延伸和拓展,這樣才能使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和課外生活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結合,才能取得讓學生可持續(xù)成長的效益。尤其是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知識的傳承與道德情感的迸發(fā)方面,由于學生缺乏鮮活的親身體驗和感悟,缺乏接地氣的觀察和探究,課堂缺乏靈性。針對這一現(xiàn)象,筆者做了以下實踐:
作為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兼班主任,我平時最大的困惑就是如何矯正學生的不良習慣,眾所周知,對學生講道理在這方面往往收效甚微。在2014年首個國家憲法日時,作為學校普法宣傳主要負責人,我在組織這一活動時,忽然對如何矯正學生的不良習慣產(chǎn)生靈感,即借用相關法律程序,創(chuàng)設特定情境,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大致過程如下:第一項議程——創(chuàng)設模擬法庭,由審判長、陪審員、書記員、原告、被告、律師等組成。法官嚴肅、認真、公正地審判不良習慣,如不按時交作業(yè),上課不注意聽講,出口罵人等。到“量刑”階段,發(fā)現(xiàn)沒有明確的法律處罰依據(jù),于是,進入第二項議程——立法,緊急組成立法委員會。通過問卷調(diào)查,征集學生意見形成草案,修改草案,最終形成《不良習慣管理處罰法》。第三項議程——宣布審判結果。依據(jù)《不良習慣管理處罰法》,不按時交作業(yè)(特殊情況例外)和上課不認真聽講者要寫說明書一份(告訴其從原因、影響和以后如何做等方面寫,若涉及隱私,教師要遵守保護隱私的有關法律規(guī)定,500字左右),出口罵人說臟話要在課堂上唱一首傳播正能量的歌曲或講一個有關文明禮貌的故事。在這個過程中有不良習慣的學生思想得以凈化,道德得以升華。尤其是《不良習慣管理處罰法》在嚴格執(zhí)行了半個學期后,我班各項工作成效顯著。
二、借用生活情境,理解法律規(guī)定
下面是我的一個教學片段,講QQ聊天記錄屬于個人隱私時,小燕同學問道:“我媽總喜歡偷偷看我的聊天記錄,今天回家要跟她好好理論一番,侵犯別人隱私是不法行為??!”話音剛落,教室內(nèi)就像炸開了鍋,有學生直言家長“罪行”:翻看書包,查看手機短信、微信聊天記錄,翻孩子抽屜……看來必須直面此類現(xiàn)象了,我順勢運用多媒體出示問題——“家長行為有沒有侵犯孩子的隱私和隱私權?”曉麗站起來說:“《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三十九條規(guī)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個人隱私。對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記、電子郵件,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隱匿、毀棄;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依法進行檢查,或者對無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記、電子郵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代為開拆、查閱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開拆、查閱。那么,我們難道屬于無行為能力人?”針對以上問題,我及時運用多媒體鏈接:隱私是指與公共利益、群體利益無關的純個人私事。隱私權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寧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權利,以及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收集、利用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而且權利主體對他人在何種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對自己是否向他人公開隱私以及公開的范圍和程度等具有決定權。特別要注意18周歲以上是完全行為能力人,16~18周歲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行為能力人。10~16周歲是限制行為能力人,10周歲以下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艷慧接著說:“我認為家長有必要了解子女的思想、行為,否則由于自制力不強,孩子的一些不良行為很容易被當作隱私或借口隱私權被侵犯隱藏起來,導致誤入歧途。”……經(jīng)過論辯,師生共識如下:從法治角度說,家長不能翻看已滿10周歲孩子的書包,查看孩子手機短信、微信聊天記錄等,但我們不能忽視父母對未成年子女享有的監(jiān)護權。面對隱私和隱私權,親子之間應該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做好溝通協(xié)調(diào),這樣既有利于家庭和諧,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生活在法治社會,有些生活問題的解決要將“法理、情理和道理”三者有機結合,只有這樣,我們的生活才會更美好!
總之,面對不少學生認為法治遠離自己的生活,不知道法律是我們生活衛(wèi)士的現(xiàn)狀,在教學過程中,我通過借用法律程序和列舉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條款,與學生共同探討法律知識,從而培養(yǎng)學生處理、運用法律信息的技能,最終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法律無處不在,生活離不開法律;要樹立法治觀念,增強公民意識,依法規(guī)范自身行為,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張忠.農(nóng)村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生活化探索[J].學周刊,2018(9):55-56.
[2]李立奇.初中政治生活化教學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9(50):61-62.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