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蘇婷
摘 要:“生活即教育”,幼兒園的學習是以現(xiàn)實生活為基礎,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有效學習意味著幼兒能獲得新的經(jīng)驗,能真正得到發(fā)展。只有深入學習,才能引發(fā)幼兒的發(fā)展,才能稱之為有效學習。然而隨著課程改革的進程,有些老師依舊把教師的角色定位在高處,認為教師以傳授為主。因此,筆者將從“尊重幼兒共性”、“關注個體差異”兩方面談談我在教學實踐中針對促進幼兒有效學習的教學思考。
關鍵詞:有效學習; 尊重共性; 個體差異
古有“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而“教學”也正是強調教學生學的過程,而非教會學生某個知識?!敖獭笔菫榱俗寣W生更好地自己去“學”。在這個意義上,幼兒園教學如果還以幼兒是否學會或掌握了什么知識作為教學有效性的指標來追求,實在是無意義的。
而有效,指的是為了一定的目的而采取一定的方法,要兼顧效率、效益和效果。有效學習意味著幼兒能夠獲得新的經(jīng)驗,能真正得到發(fā)展。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理事長虞永平教授說:“有效學習有賴于教師對幼兒學習需要和興趣的把握,教師要讀懂幼兒,教師不能成為‘教書匠,不能以教師為中心、以知識為中心,不能由教師決定幼兒的每一個活動。”所以幼兒園有效教學無疑是一種為了引導幼兒更好地自主學習、快樂學習而采取的一些有所成效的方法。下面我將從“尊重幼兒共性”、“關注個體差異”兩方面談談我在教學實踐中針對促進幼兒有效學習的教學的反思和總結。
一、尊重幼兒共性,促進幼兒有效學習
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每個孩子都是最天真、最燦爛的希望。孩子們將最淳樸的童年交給你,你得對他們負責。作為孩子們最親近的老師,首先要了解孩子,了解他們的年齡特征和學習方式,才能進行啟蒙性、基礎性、養(yǎng)成性、有效性的教育。
(一)感知和動作是幼兒學習的主要方式
學齡前幼兒的思維模式大多處于具體形象思維,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很弱,所以對這個年齡段幼兒組織教學活動,我們必須要意識到給孩子足夠的時間、空間、機會去自主觀察、操作、思考與探索。
例如大班數(shù)學活動《比多少》,比比兩組相同數(shù)量、不同形式擺放的物品數(shù)量。也許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會直接告訴孩子要用什么方法去比較,教師拼命地給幼兒灌輸學習方法,好像是給孩子走捷徑,但是細想這樣做,孩子卻成了被動的知識接收者,教師忽略了一個最關鍵的問題——孩子的自主性呢?
活動中我給孩子們提供了兩組一樣的雪花片,每組50個,一組散亂放,一組五個一疊整齊放,給孩子充分的時間,探索比較哪一組的雪花片多。我觀察了一個小朋友的操作過程,結果有趣的事情發(fā)生了,孩子從剛開始的目測,到后來五個五個對應數(shù),再到默數(shù)……最后把兩堆雪花片分別擺出了兩個長方形,對應長、寬、面積、形狀相同,才得出兩堆雪花片一樣多的結果。
從此活動可以看出,孩子的操作過程是一個思維的過程,他在這個過程中進行了觀察、思考,雖然經(jīng)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糾錯再嘗試,但這是一個很寶貴的經(jīng)驗,是被教師直接告知方法所不能得到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做的就是做孩子思考的支持者,以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孩子的操作行為,教師也當一回學生,與孩子一起探索,給孩子有觀察、操作、思考的時間和機會,這也正體現(xiàn)以幼兒為主體,這樣的教育才是真正適合幼兒發(fā)展的教育。
(二)興趣和積極的情緒體驗是幼兒學習的支柱
興趣是孩子有效學習最好的老師,一個人一旦對某事物有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去求知、去探索、去實踐,并在求知、探索、實踐中產生愉快的情緒和體驗。
我有幸看到一位德國老師在中國的教學視頻大班的科學活動《蚯蚓的秘密》,因為語言差異,整個活動老師沒有講一句話,孩子們卻受益匪淺。德國老師給每組孩子們準備了一條蚯蚓,讓他們帶著問題自主觀察:“蚯蚓有腳嗎?”“頭在哪里?”“蚯蚓斷了還會像壁虎那樣長尾巴嗎?”等?;顒又校⒆觽兒茏孕诺靥剿髦?,儼然一個小小科學家,從孩子們專注的神情和欣慰的笑容中,可以看出孩子們真正在體驗學習的快樂,這才是真正的在快樂中學習。
所以一個好的活動,并不在于教師教給孩子某些知識而忽略了孩子體驗的過程,這是與《綱要》中“強調孩子在快樂的童年中獲得有利于身心發(fā)展的體驗”相違背的。這意味著幼兒園教師要把握幼兒活動和學習的狀態(tài),真正讓他們積極主動地投入每一項活動,在活動中獲得新的經(jīng)驗,真正實現(xiàn)《指南》中的各項目標。孩子只有進行了思維的過程,才會產生真正積極的興趣,這也呼應了孩子“玩中學,學中玩”的理念。
二、關注個體差異,促進幼兒有效學習
每個年齡段的孩子有他們的共同年齡特征,然而每個幼兒又是不同的個體,他們的學習能力、學習風格、已有經(jīng)驗、性別等都有很大的差異,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提供的材料、提問的深淺等方面都要體現(xiàn)層次性,體現(xiàn)個性差異,讓每個孩子都能真正感受到教師對他的推動作用。
(一)提供有層次的材料,體現(xiàn)個體差異
幼兒園的學習是以顯示生活為基礎,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僅僅依靠購置的材料往往不能完全滿足幼兒學習的需要,必須充分挖掘園內外各種資源,關注個體差異,豐富幼兒的學習環(huán)境,擴展相互作用的對象和范圍,真正讓幼兒在生活中學習,在游戲中學習。每個教學活動都需要教師提供相適宜的材料,使幼兒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得到發(fā)展。然而幼兒水平的不同,也提醒我們要提供不同層次的材料,這樣才能更好地發(fā)揮材料的教育作用。
如小班數(shù)學活動《夾夾子》,目標是讓幼兒學習點數(shù)和對應。我為不同水平的幼兒提供了不同層次的材料,能力較低的幼兒我準備了貼有不同數(shù)量動物的紙盤,讓幼兒根據(jù)數(shù)量把夾子夾在紙盤上;能力較強的幼兒則給他們準備不同顏色、不同數(shù)量的動物,讓幼兒根據(jù)顏色、數(shù)量夾相應的夾子。這樣,不同層次的幼兒與教師提供的材料發(fā)生作用,也體驗到了快樂,都在自己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
(二)采取有深淺的提問,體現(xiàn)個體差異
幼兒的學習可能在深度上不斷延伸、不斷面臨挑戰(zhàn)、不斷解決新的問題,實現(xiàn)經(jīng)驗的縱向延伸。集體教學中的提問是引導幼兒更好的深入教學內容,教師在組織幼兒有序的開展教學活動時,對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兒要采取不同深淺的提問,才能推動每個幼兒以更快的速度向前發(fā)展。所以幼兒園教師要有整體思想,在觀察和分析幼兒行為的基礎上,從特定情景出發(fā),用有深淺的提問,不斷引發(fā)幼兒的深入學習。
如大班美術活動《太陽沒有了》,在組織活動時,我提問 “太陽為什么會沒有”,孩子們紛紛說“因為天黑了”、“下雨了”、“烏云來了”等,針對繪畫能力、思維能力較弱的幼兒我引導他們說說這樣的情況下這幅畫可以怎么畫;而針對繪畫能力、思維能力中等的幼兒,我再度追問“太陽沒有了會怎樣”,引發(fā)幼兒思考,“衣服不會干了”、“地球生病了”、“太陽被污染的空氣熏黑了”等,答案比之前更多,畫面也更豐富了;而針對繪畫能力較強、想象力較豐富的幼兒,我再追問“太陽沒了怎么辦”引發(fā)幼兒深入思考,孩子們的回答也更美妙了“我媽媽是用吹風機吹的”、“給太陽打針吃藥”、“給太陽洗個澡”等,這樣的畫面在孩子腦中是很令人欣喜的,老師也可以再追問“誰給他打針”、“怎么給他洗澡”等,讓孩子心中的畫面更豐富、更形象。這樣,每個孩子都能夠在輕松快樂的游戲中體驗成功的快樂,都能更上一層樓,而且也會對自己更充滿信心。
教育是鞋,幼兒是腳,幼兒教育要適合幼兒的本質與發(fā)展,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要明確幼兒的共性和特性,關注個體差異,尊重幼兒,把幼兒放在第一位,促進幼兒有效的學習,讓我們的孩子自由呼吸,讓我們的孩子在充滿愛的搖籃里快樂體驗、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