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啟英
摘 要:在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證據意識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分析能力,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思辨意識。為培養(yǎng)學生的證據意識,教師在歷史教學中應挖掘教材內容,合理利用資源;合理拓展,培養(yǎng)學生證據意識;組織課堂辯論賽,培養(yǎng)學生考證習慣。
關鍵詞:初中歷史;證據意識;重要性;培養(yǎng)策略
在傳統(tǒng)的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主要是以教授學生人文知識為主,因此也就容易忽略學生證據意識的培養(yǎng),導致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欲望不強,探究的積極性也不高。新課改對教學的要求不斷提高,歷史學科教學也要求教師加大培養(yǎng)學生證據意識的力度,重視提高學生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從而培養(yǎng)學生嚴謹的思維,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一、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證據意識的重要性
傳統(tǒng)歷史教學中,教師將教學重點放在傳授理論知識上,致力于讓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因此也就出現(xiàn)很多學生僅掌握表面知識的現(xiàn)象。教師教什么內容學生就學什么,這種情況也會使得學生逐漸失去主動探究知識的欲望,使探究能力的提高受到限制。在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證據意識,能讓學生認識到歷史證據對于歷史學習的重要性,并且能夠結合相關歷史證據對史實進行論證,還原歷史真相。由此可見,教師可以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證據意識,達到提高學生探究能力的目的,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1.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探究意識
培養(yǎng)學生的證據意識有利于促進學生主動地探究歷史知識,從而探究歷史事件發(fā)生的時代背景,而不是單純學習教材上有限的知識。當學生了解了歷史背景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解決提出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良好證據意識的過程中,教師還應引導學生主動概括與總結所學的知識,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解答自己提出的問題,或者是驗證自己提出的新觀點。在此過程中,為了能探究新的知識點,學生會主動總結、歸納知識,突破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限制,這對提高探究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2.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培養(yǎng)學生的證據意識,能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主動探究新的知識,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而且讓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提高了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新課程標準無論是對學生學習還是對教師教學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能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教師應將此要求作為教學的重點,并主動改革教學方式,摒棄落后的教學方法,融入探究教學、互動課堂,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二、歷史教學中學生證據意識的培養(yǎng)策略
1.挖掘教材內容,合理利用資源
教材是教師教授歷史知識的主要依據,不僅為教師教學指明了方向,而且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初中階段的歷史教材內容十分豐富,因此教師應準確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證據意識的內容,合理利用資源,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充分發(fā)揮歷史教學的育人功能,培養(yǎng)學生的證據意識。以教學“一國兩制”這部分內容為例,教師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如“一國兩制是在何種政治與經濟相結合的背景下提出的”等,讓學生踴躍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在學生發(fā)表觀點時,教師要讓學生說出所發(fā)表觀點的依據。當學生的論據缺乏理論和事實支持時,教師可讓學生通過互聯(lián)網查閱相關資料,以理論為出發(fā)點結合自己的理解進行知識拓展。這樣,學生就能逐漸養(yǎng)成挖掘歷史證據的習慣,合理利用資源探究教材中歷史知識的理論依據,從而有目的、有計劃地學習,形成證據意識,培養(yǎng)歷史核心素養(yǎng)。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以教材內容為基礎開展歷史教學,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證據意識。
2.合理拓展,培養(yǎng)學生證據意識
開展歷史課堂教學活動時,教師要注意給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不斷拓展歷史知識,使學生在接觸歷史文獻或者史料時能將自身質疑、思辨的精神激發(fā)出來。從實際課堂教學來看,教師可以通過撰寫小論文的方式讓學生拓展學習,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可脫離史實,從而讓學生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體會“史由證來”。以教學“秦王掃六合”這部分內容為例,教師要求學生以“我眼中的秦始皇”為主題撰寫一篇小論文,讓學生通過論文表達自己對秦始皇的看法。學生可以在課后利用網絡、相關書籍等查找能論證自己觀點的材料。同時,教師應提醒學生選擇“精”“實”的材料,也就是要求其去偽存真,要讓學生明白選擇真實可靠的歷史材料作為自己的依據能客觀地分析以及評價歷史事件。教師也應教給學生正確的寫作方法,讓學生寫出論據充足、論點鮮明的小論文。考慮到初中生知識量不足,其分析歷史材料以及論題的能力也比較欠缺,教師不要以高標準要求學生,只要求學生寫出的論文真實,有理有據即可,從而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證據意識。
3.組織課堂辯論賽,培養(yǎng)學生考證習慣
組織學生開展辯論賽也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培養(yǎng)學生證據意識的形式。辯論賽活動是一種語言沖突較強的活動,需要論點有理有據。在參與辯論賽的過程中,學生能形成良好的考證習慣。在開展辯論活動的過程中,無論是正方還是反方的學生都需要具有充足的論據證明自己的觀點,這就要求學生在開展辯論活動時要主動搜集相關的證據,還要了解對方的論據,從而找到駁斥對方觀點的有利證據,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證據意識是十分有利的。以教學“秦始皇開創(chuàng)大一統(tǒng)基業(yè)”這部分內容為例,這部分內容主要是給學生介紹秦始皇這個歷史上爭議性比較大的歷史人物。為了讓學生深入了解秦始皇,教師讓學生分成兩組開展辯論賽,正方的辯題是“秦始皇功大于過”,反方的辯題是“秦始皇過大于功”。在課前查閱相關資料之后,學生開始陳述觀點,在辯論的過程中加深了對歷史事實以及論據的認識。
三、結束語
總之,培養(yǎng)學生的證據意識能夠讓學生準確地學習歷史、把握歷史,逐步掌握歷史思維的方法,形成實事求是的精神,培養(yǎng)辯證地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為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教師在開展歷史教學活動時,應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證據意識,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還應以初中歷史學科的學習特點為出發(fā)點,引入科學的教學思路,潛移默化地啟發(fā)與引導學生,讓學生不知不覺受到影響,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學習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張劍.中學歷史教學中證據意識培養(yǎng)的必要性[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2(03).
[2]洑亞珍.歷史教學中學生證據意識的培養(yǎng)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6(26).
[3]張春桐.淺談歷史教學中證據意識的培養(yǎng)[J].中學歷史教學,2019(08).
[4]郭震.中學歷史教學中學生證據意識的培養(yǎng)[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