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在初中物理教學中落實差異化教學的途徑,建議教師合理評估學生學力水平,確定差異教學內(nèi)容;充分考量學生差異,科學制訂教學目標;有效設置差異課堂提問,設計差異物理實驗及布置差異練習作業(yè),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初中物理 課堂教學 差異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3A-0136-02
差異化教學指的是教師從學生的個體差異、實際情況出發(fā),有針對性地設計差異化教學內(nèi)容,科學制訂教學目標,實行差別化教學,促使學生揚長避短,獲得進步和發(fā)展。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實際教學內(nèi)容以及學生的特點實施差異化教學,運用不同的教育手段與方法,挖掘?qū)W生的潛能,最大化地提高教學效果,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意識與創(chuàng)新能力。
一、合理評估學生基礎,確定差異教學內(nèi)容
差異化教學與常規(guī)教學方式相比存在顯著差別,與傳統(tǒng)的“一刀切”教學模式相對立,同“以人為本”的理念相契合,依據(jù)學生不同的知識基礎與發(fā)展特點制訂差異化教學方案,目的是兼顧整體教學對象,讓他們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收獲。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運用差異化教學時,教師首先要合理評估學生的各項基礎能力,確定多個級別的差異化教學內(nèi)容,讓學生找準個人定位,逐級學習適合自己的知識,慢慢消除兩極分化現(xiàn)象。
在《電功率》教學中,本節(jié)內(nèi)容包括電功率、千瓦時的來歷、額定功率與實際功率、電功率的測量四個部分,教師可結合學生的能力把這些知識劃分多個等級。第一級:要求識記,正確理解電功率的概念,以此為前提引出電功率的計算,并認識電功率的單位;知道千瓦時與焦耳的換算關系。第二級:要求領會,可以區(qū)分額定功率與實際功率,額定電壓與實際電壓;知道兩盞燈發(fā)光時的實際電壓、實際功率與額定電壓、額定功率的關系。第三級:要求學會運用電功率的幾個公式進行簡單、基本的計算。第四級:掌握測量小燈泡電功率的實驗方法和步驟,能夠準確操作。第五級:理解單電壓表和單電流表等測量小燈泡電功率的不同方法。然后讓學生根據(jù)個人的基本情況選擇相應的內(nèi)容,逐步向高級別邁進。
二、充分考慮學生差異,科學制訂教學目標
初中生在學習物理知識過程中,不僅知識基礎不同,他們的學習能力、思維水平和接受能力也有著明顯的差異,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科學制訂差異化教學目標,幫助他們快速掌握所學知識內(nèi)容,提高學習效率。對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圍繞課本內(nèi)容與學生差異合理制訂教學目標,將教學目標劃分成多個級別,確保他們都能夠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深入挖掘其物理學習潛能,逐步縮小與同學之間的差距。
以《光的反射》教學為例,本節(jié)課集物理現(xiàn)象、概念和規(guī)律于一體,教師在備課環(huán)節(jié)可以結合教材知識制訂多個級別的教學目標。第一級:了解光在一些物體表面可以發(fā)生反射。通過實驗觀察光的反射現(xiàn)象。第二級:認識光的反射規(guī)律。了解法線、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義;理解反射現(xiàn)象中光路的可逆性;體驗和感悟為什么能看見不發(fā)光的物體。第三級:了解什么是鏡面反射和漫反射。通過實驗觀察理解鏡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異。第四級:在探究光的反射規(guī)律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提高他們把知識用于日常生活和社會的意識,積極參與光的探究活動。課堂上,教師指導學生在目標導向下按照級別逐個實現(xiàn),并讓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帶領接受能力一般的學生一起學習,最終引導全體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光的反射規(guī)律。
三、設置差異課堂提問,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
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提問既是一個常規(guī)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也具有推動教學計劃實施的關鍵作用,通常出現(xiàn)在知識的轉折處。不過在差異化的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提問要突出梯度性,教師要由易到難、由淺及深提出問題,讓學生都找到適合自己的問題,主動參與到知識思考中,營造出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同時,差異性問題能夠循序漸進地引領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為他們帶來引人入勝的感覺,鼓勵同學之間相互交流一起解決問題,彌補個體差異。
在《二力平衡》教學實踐中,教師先復習提問: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不變包含哪兩種狀態(tài)?牛頓第一定律的內(nèi)容是什么?由于這些問題是學習過的內(nèi)容,所有學生都能輕松說出答案。然后教師講述:物體在不受力時可以處于靜止狀態(tài)或者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那么反之,如果物體處于靜止或者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物體還受力嗎?這樣提問提高了問題的難度,使學生在認知上產(chǎn)生沖突。接著,教師展示易拉罐“踮腳”站立圖片,進一步提高問題難度:此時易拉罐處于什么狀態(tài)?受哪些力的作用?學生看到易拉罐處于靜止狀態(tài),通過討論知道受到豎直向上的支持力和豎直向下的重力作用。之后,教師播放視頻:靜止的電燈、勻速降落的跳傘運動員、勻速行駛的汽車,同時繼續(xù)提高問題難度,組織學生合作討論其中的原理,研究二力平衡,進而一步一步地深入理解二力平衡的原理。
四、設計差異物理實驗,錘煉學生動手能力
實驗是初中物理教學的基礎,也是學生理解物理現(xiàn)象、原理和規(guī)律的重要途徑,當然實驗也有難易之分,這為差異化教學提供新的突破口。在初中物理課程教學中采用差異化教學時,教師應精心設計一系列難易程度不同的差異化實驗,簡單的可由學生獨立操作,難度大的則通過小組合作完成,為他們提供動手實踐的機會,使其在差異化的物理實驗中了解自己的不足,從而在后續(xù)的學習中有針對性地改進和努力,最終促進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學《浮力》一課時,教師先組織學生操作簡單的實驗:在一杯水中放入少許鹽攪拌片刻,然后放入一個雞蛋,學生看到雞蛋漂浮在水面上,思考原因,并點撥:水中的雞蛋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只受重力作用可以靜止在水面上嗎?假如把杯子傾斜,這個力在什么方向上?原因是什么?還受到什么方向的力?通過設計這樣的實驗,讓學生結合二力平衡知識認識到浮力的存在,且方向是豎直向上。接著,教師提高實驗難度,指導學生分組操作:先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空氣中木塊的重力,然后緩慢把木塊放入水中,觀察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變化;最后換成鐵塊重復操作,思考:示數(shù)有何變化?為什么?如何計算此時物體受到的浮力大???物體一半露出水面還受浮力作用嗎?放入水底呢?引導他們在小組內(nèi)辯論,結合實驗探究歸納結論。在這樣的實驗中,學生知道了物體上浮、下沉或懸浮狀態(tài)均受到浮力的作用。
五、根據(jù)學力程度不同,布置差異練習作業(yè)
練習作業(yè)屬于課堂教學的拓展與延伸,能夠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知識,鍛煉他們的遷移能力,使其在解題中學會舉一反三。在差異化的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學生對知識掌握程度的不同布置差異化練習作業(yè),將作業(yè)分為基礎、常規(guī)、提優(yōu)三個級別,要求他們根據(jù)個人能力選擇相應的題目,進而高效地完成作業(yè)。
在《壓強》教學中,教師可設計以下三個級別的作業(yè)?;A訓練:在甲、乙兩個試管中分別裝有相同高度的水和酒精([ρ]水>[ρ]酒精),試管底部受到的液體壓強[p]甲和[p]乙的關系是什么?長方形金屬塊放在水平桌面上,如果從高度一半處沿水平方向切開,將上半部分拿去,則剩余部分對桌面的壓力、壓強與原來相比有什么變化?常規(guī)訓練:體積相同的兩個物體密度之比是2∶1,與水平桌面的接觸面積之比是3∶2,對桌面產(chǎn)生的壓強之比是什么?在氣體和液體中,流速大小與壓強有什么關系?提優(yōu)訓練:在一塊質(zhì)量是20千克、厚度為5厘米的松木板上,裝700千克的貨物后,放在結冰的河面上,假如冰面能承受的最大壓強是7×104帕,那么人拉著木板能否將這些貨物安全運過河,等等。
這樣,學生先根據(jù)自己對壓強知識的掌握程度選擇相應級別的練習作業(yè),再嘗試解決其他級別的題目,然后教師根據(jù)他們的作業(yè)完成情況進行針對性的講評,提高其解題能力。
總之,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高度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以素質(zhì)教育為導向?qū)嵤┎町惢虒W,從教學內(nèi)容、教學目標、課堂提問、物理實驗和練習作業(yè)等方面切入,推動學生綜合能力的發(fā)展,提高學習效率,全力構建高效課堂。
作者簡介:覃業(yè)秋(1974— ),女,廣西玉林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教研。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