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茵龍
摘要: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在價值沖突中進行思辨,從而達成“重疊共識”。借助情境、對話與留白,讓學生獲得道德與法治學習體驗、理解與真知。在價值沖突、認知碰撞以及認知思辨中,提升學生道德與法治方面的思辨力、實踐力。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課??? 重疊共識
對于學生來說,“重疊共識”具有三層意義:一是公共意識,不為個體、小群體等局部立場所綁架;二是法治意識,能遵循公共制度規(guī)則,依照程序公正解決問題;三是理性意識,成為有邏輯、講道理的人。在價值沖突中達成“重疊共識”,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yǎng)。
一、情境:讓學生在價值沖突中獲得體驗
“重疊共識”這一術語源自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翰·羅爾斯的《正義論》。羅爾斯認為,重疊共識是指“排除各種分歧的意見之后所留下的理性共識”。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不能枯燥地說教,更不能強迫學生接受某些規(guī)則、價值觀,而應當允許學生思辨,澄清價值觀念,引導學生達成重疊共識。
例如,在教學《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護》時,筆者與學生聊到了關于“隱私權”的話題。一位學生提出了一個特殊情境中的具體問題,即:“父母是否可以偷看孩子的日記?”面對這個問題,學生分成了兩派:一派堅持認為父母不可以偷看孩子的日記,如果父母偷看,孩子還可以起訴自己的父母;另一派則認為,父母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了解孩子的學習、生活動態(tài),是可以偷看孩子的日記的。為此,筆者讓學生設身處地地設想種種情境:比如孩子表現(xiàn)異常,有自閉傾向;比如孩子因為學習遭遇挫折,產(chǎn)生悲觀情緒;比如孩子沉湎網(wǎng)絡,無暇顧及學習,等等。在設想種種情境中,許多學生漸漸認同孩子可以允許父母看自己的日記,但父母不能偷看,而是要與孩子商量、談心。在這個過程中,有學生建議查詢父母偷看孩子的日記是否犯法?通過查詢,學生認識到,只要父母不向外披露日記,不采取過激措施,比如挖苦諷刺、責罰孩子并造成嚴重后果,就不屬于侵犯孩子的隱私權。這樣的研討交流,不僅澄清了學生的認知,而且有助于協(xié)調(diào)學生與父母的關系。
在情境中引導學生運用思辨、角色體驗等方法,能讓學生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中獲得道德與法治知識,促使其形成優(yōu)良的道德品質(zhì)。教師要合理把握時機,結(jié)合不同情境,用角色體驗等方法觸動學生的內(nèi)心,讓學生直面情境中的問題,發(fā)展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認知。
二、對話:讓學生在認知碰撞中獲得理解
著名道德教育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去獲得,或者由他們重新發(fā)現(xiàn)和重建,而不是簡單地傳遞給他們?!痹诔踔械赖屡c法治教學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進行積極對話,包括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等。通過對話,潛移默化地讓學生達成重疊共識。這里的對話不是簡單地聊天,而是一種討論式和論辯式的深入對話。只有這樣的對話才能真正有效提高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認知水平,助推學生解決實際問題。
比如,教學《誠實守信》這一課,在談到“誠信是做人的根本”“誠信是企業(yè)獲得較好經(jīng)濟效益的條件”等內(nèi)容時,有學生提出了反對意見:“老師,我覺得老實人吃虧。”筆者對于學生的另類聲音沒有呵斥,更沒有武斷地打斷,而是讓學生暢談。該生接著說:“我家旁邊有一家燒烤店,燒烤的原材料如雞翅、肉串等從來不洗。而且在燒烤時加了很多添加劑,使得味道鮮美,博得很多人青睞?!被诖耍P者“將錯就錯”,從這位學生舉的例子出發(fā),對學生進行追問:“你會去買嗎?”答:“不會?!蔽依^續(xù)問:“你知道了內(nèi)幕后,會告訴你的親戚朋友鄰居嗎?”答:“會?!眴枺骸捌渲杏腥藭e報嗎?”答:“會?!眴枺骸肮ど滩块T會對他們罰款、查封,你認為這樣做生意會長遠嗎?”答:“不會?!边@時,又有學生說:“沒查到不就蒙混過關了?!庇谑牵瑢W生又展開激烈的探討。有學生認為“天下沒有不透風的墻”,有學生認為“做生意講究誠信才能做長遠”,有學生認為“不能昧著良心,為了一點蠅頭小利而違法犯罪”,等等。正是在對話探討中,學生認識到誠實守信的意義和價值:誠實守信,不應是為了躲避懲罰,逃避法律制裁,而應當是一個人做人做事的基本要求。
面對初中生真實存在的價值沖突,教師不必教條式地把書本觀點灌輸給學生,而應給學生自由思考對話的空間。在對話中,學生不僅能逆向思考,更能從正面思辨,他們對于與道德與法治有關的行為,能夠從更高的高度,從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的角度進行理性的思考。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提升道德與法治素養(yǎng)。
三、留白:讓學生在認知思辨中獲得真知
作為初中政治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讓學生形成對道德與法治理念與行為的正確判斷。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有經(jīng)驗的教師往往只是微微打開一扇通往一望無際知識原野的窗子?!币虼?,當學生在道德與法治學習中遇到難題或面對一些有爭議問題時,教師可以留白,讓學生在探究和思辨中獲得真知。
比如,在教學《少年有夢》時,有學生提出:“有的夢想能夠?qū)崿F(xiàn),有的夢想?yún)s不能實現(xiàn),如果不能實現(xiàn),夢想還具有意義嗎?還能稱之為夢想嗎?夢想是否就是空想呢?”這些是學生真實的疑問。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學生有過很多的夢想,這些夢想曾經(jīng)是學生前行的動力,但他們在遭遇障礙、挫折之后,對自己的夢想就產(chǎn)生了懷疑。為此,筆者這樣引導學生:“你的夢想有沒有曾經(jīng)給你前行的動力?是否曾經(jīng)讓你向著目標邁進?是否曾經(jīng)點燃你內(nèi)心的激情?夢想不能實現(xiàn),是否就意味著夢想沒有意義呢?”通過這樣的發(fā)問,引導學生反躬自問。學生認識到,夢想是前行的帆,有夢想就有動力,有夢想就有追求,有夢想就不會讓自己后悔。不管夢想最終有沒有實現(xiàn),只要曾經(jīng)擁有夢想,我們就應該無悔,只要我們曾經(jīng)為夢想而拼搏過,夢想就有意義、有價值;只要基于自己真實的抉擇,就是最樸素、最真誠的體悟。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通過留白,能激發(fā)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思維,催生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新認識。
教師要想提高初中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yǎng),不在于告訴他們多少道理,也不在于要求他們掌握多少規(guī)則,而在于引導他們正確思考和面對道德與法治認知沖突,探究交流遇到的疑惑。當一個人遇到價值觀念沖突時,是盲從他人,還是固守成見,或者是展開理性的思考、平等的對話、交流?顯然,初中生需要用思考、對話、交流的方式來獲得對道德與法治觀念的正確認知,這對他們的學習、生活而言,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留白,更貼近現(xiàn)實,更尊重學生個性,因而更有助于學生道德與法治能力的發(fā)展。
澄清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認知沖突,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思辨力、敏感力。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求同,還要允許學生求異。只有允許學生求同和求異,才能彰顯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習的共生價值,才能引導學生形成重疊共識。情境、對話與留白,有助于學生在價值沖突、認知碰撞以及認知思辨中提升辨別是非的能力。作為初中政治教師,要積極探尋學生的價值沖突,善于把握學生的價值沖突,通過得當?shù)囊I,解除學生認知困惑,健全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認知,提升學生道德與法治思辨力、實踐力。
(作者單位:甘肅省張掖市山丹育才中學)
責任編輯:萬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