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青春期;溝通;家長;團體輔導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0)96-0066-04
【作者簡介】羅嘉儀,廣東省惠州仲愷中學(廣東惠州,516000)教師,一級教師。
【設計理念】
處于青春期的學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會發(fā)生很大的變化,具體表現為:獨立意識明顯增強,期待他人的尊重和平等對待。然而,很多父母并沒有改變原有的教養(yǎng)模式,導致親子溝通沖突不斷。面對青春期學生的“叛逆”,很多家長感到焦慮。本課以非暴力溝通原則為基礎,引用美國心理學家托馬斯·戈登博士《P.E.T.父母效能訓練》一書的部分觀點,協助家長認識自己與孩子互動中常見的不良溝通模式,掌握有效的溝通方式。
【活動過程】
一、 暖身活動:掰拳頭
教師:歡迎大家來到家長課堂!我們先來玩?zhèn)€游戲,家長兩兩組隊,一人扮演A,一人扮演B,其中A家長緊握拳頭,B家長盡可能在兩分鐘之內把A家長的拳頭掰開。
家長活動。
教師:請問大家有什么感受?
家長1:對方很用力,我沒辦法掰開,又怕太大力傷害到對方,所以就算了。
家長2:我感覺到對方很用力想掰開,但越是這樣,我反而越有斗志。
教師:很感謝大家的分享。大家有沒有感覺到,掰拳頭的狀態(tài),就像我們平時跟青春期孩子互動的狀態(tài),我們越想讓孩子敞開心扉,按照我們預期的方向走,他們就越像緊握的拳頭一樣,不愿意打開。對此,有些家長會采取比較激烈的方式,而有些家長則干脆放棄了。
設計意圖:通過暖身活動調動家長的積極性,自然引出本課的主題。
二、 圓形餅圖:青春期孩子帶來的困擾
教師:青春期的孩子在行為和想法上都產生很大的改變。他們在進入青春期時有哪些行為改變會困擾你?請用餅圖呈現你遇到的困難,餅圖的面積代表該行為造成困擾的大小,面積越大說明困擾越大,反之亦然。
PPT展示餅圖樣例。(見下頁圖1)
家長用餅圖呈現孩子讓自己困擾的行為。
教師:我想邀請幾位家長來聊聊自己孩子的情況。
家長1:我家孩子喜歡玩手機,學校明令禁止帶手機進校園,他還是偷偷帶到學校去。我不讓他帶,他就跟我發(fā)脾氣。
家長2:我們家孩子主要是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好像沒有一點學習的動力。
家長3:我家孩子的主要問題是早戀,成績已經有所退步了,我不知道如何跟她討論這個問題。
教師板書,歸類整理家長的困擾。
設計意圖:該環(huán)節(jié)幫助教師了解家長與孩子溝通過程中經常遇到的問題,為后面的環(huán)節(jié)做鋪墊;通過圓形餅圖的方式幫助家長意識到青春期孩子的問題具有普遍性,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家長的心理壓力。
三、 角色扮演:手機問題如何解決
教師:青春期的孩子有很多讓我們困擾的行為,非常典型的是手機使用問題。面對孩子玩手機,我們通常會怎么做,而孩子又會如何回應?下面,我們邀請家長進行角色扮演,其中一個家長扮演爸爸或媽媽,另一個家長扮演孩子。5分鐘的時間,自由表達。
PPT展示表演場景:一個周末,孩子從學校回來后拿著手機一直在玩,匆匆吃完晚飯又回自己的房間玩手機。這時,媽媽(爸爸)走進孩子的房間……
兩位家長即興表演。
教師:我們來采訪一下兩位。
教師面向家長扮演者:看到孩子一直在玩手機,你有什么感受?
家長扮演者:我有些生氣,都高中了還不知道學習,就知道玩手機。
教師面向孩子扮演者:孩子,當媽媽那樣說你的時候,你有什么感受?
孩子扮演者:我也覺得很生氣,為什么老是指責我。我都在學校學習一周了,回來玩會兒手機有什么不可以?
教師面向其余家長:在這個角色扮演中,其他家長有什么感受?
家長1:覺得家長和孩子都很不好受。
家長2:家長越是指責,孩子就越反抗,這樣并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手機的使用問題是親子溝通中尤為常見也較難以解決的問題,呈現這個問題能夠引起大部分家長的共鳴。角色扮演能夠幫助家長從自身、孩子、旁觀者三方的角度去重新看待彼此的溝通模式,嘗試更深入地理解自己以及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四、 溝通有妙招:“我—信息”的使用
教師:角色扮演里呈現的只是我們跟青春期孩子溝通的部分方式。我們希望孩子改變一些不好的行為習慣時,常運用“你—信息”去表達,如“你要好好寫作業(yè)”“你不要玩手機”。我們也常常給孩子貼一些標簽,如“你很不聽話”“你就是懶,一點學習自覺性都沒有”。
PPT展示父母與孩子溝通中常見的錯誤模式(見下頁表1)。
教師:我們用“你”開頭去指責孩子,大概率會換來孩子的抵抗。如果我們把“你—信息”轉化成“我—信息”,孩子可能更加愿意接受我們的建議。托馬斯·戈登博士在《P.E.T.父母效能訓練》里提出了“我—信息”的使用?!拔摇畔ⅰ敝饕齻€部分:描述不可接納的行為本身;表達父母的感受;指出這個行為對父母造成的實際而具體的影響。
PPT展示“我—信息”的使用例子(見表2)。
設計意圖:通過講授,讓家長認識到可以通過改變語言的表達方式,即從“你—信息”的溝通模式轉換成“我—信息”的溝通模式,提高與青春期孩子的溝通效率。
五、練一練:正確運用“我—信息”
教師:在前面的活動中,我們認識到了自己習慣的溝通模式,也了解到新的溝通方式,如“我—信息”的運用方法。現在,邀請大家再次回到餅圖里最讓自己困擾的問題,如果現在使用“我—信息”的方式去跟孩子表達,你會怎么說?請你寫下來。
家長寫完后小組討論分享。
家長1:面對孩子的手機使用問題,如果重新用“我—信息”表達,我會說“你把手機帶到學校,我會很擔心。因為手機被沒收,我不得不去學校做情況說明?!?/p>
家長2:面對孩子回避溝通交流,運用新的表達方式,我會說“當我們就某個問題探討時,你大部分時間選擇沉默,不愿意表達自己的想法。我會感到有些困惑,這導致我會不停地猜測你的想法但又不知所措。”
教師:感謝分享。大家已經嘗試運用“我—信息”處理與孩子的沖突和矛盾,也會有一些新的體驗和感受。也許我們還不熟悉這種新的溝通模式,運用起來也沒有特別熟練。我相信,只要多加練習,大家就會慢慢體驗到新的溝通模式就像一把鑰匙,能夠幫助我們打開孩子的心鎖。
設計意圖:讓家長再次回顧活動開始時寫下的困惑,協助家長以新的視角去解決現實的問題。通過練習和分享,家長鞏固學到的知識,感受不同表達方式的差異和效果。
六、 布置作業(yè)
PPT展示課后作業(yè):在日常生活中,嘗試用“我—信息”的方式處理與青春期孩子的矛盾并且記錄運用的情況,記錄內容包括時間、地點、事件、具體的處理方式、結果和感受,下次家長團體輔導活動時進行分享。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帶領家長分享與青春期孩子溝通的困惑,讓家長認識到青春期溝通問題的普遍性。接著,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家長認識到跟孩子溝通的不良模式以及這種溝通模式帶來的負面影響。最后,帶領家長練習“我—信息”的具體操作方式,協助家長掌握新的溝通技能。面對親子沖突,相較于“你—信息”等指責的溝通方式,“我—信息”的溝通方式并不是家長的優(yōu)勢溝通模式,在使用的過程中,很多家長一開始會覺得比較困難。因此,布置課后作業(yè),讓家長有意識地嘗試并記錄使用的情況,方便在后續(xù)活動中分享。
【點評】
本次針對家長的活動,課程目標清晰、內容環(huán)環(huán)相扣、課堂氛圍輕松融洽、家長參與度高,表現為以下幾個特點:
選題切中家長痛點。孩子進入青春期后,很多家長都會感覺與孩子的沖突難以協調。本課的選題針對性強,對緩解家長的養(yǎng)育焦慮、實現家校共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課程內容實操性強。本課首先在認知層面讓家長認識到習慣化的溝通模式具有局限性;其次,通過練習“我—信息”三個步驟,讓家長嘗試使用新的溝通模式應對親子溝通中的問題。為了強化家長的訓練效果,在課的最后布置了家庭作業(yè)并給出了具體的記錄指引。
活動形式豐富多樣。以往學校針對家長的親子溝通課程主要通過講座的方式進行,盡管普惠人數較多,但是家長的體驗稍顯不足。本課結合講授、情景演繹、小組討論等多種方式,幫助家長在一個相互信任的空間自由表達、分享、感悟和改變。這樣不僅能夠增強家長的個體體驗,也能促進家長互助團體的形成。
(點評嘉賓:張旭暉,廣東省惠州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