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冊芳
摘 要:出于文質(zhì)兼美的需要,編者會對進入教科書的選文進行刪改。在刪改過程中,編者意圖和作者意圖有時會發(fā)生沖突,有些刪改并不合適。在具體的教學實施中,教師對刪改文的關(guān)注還不夠。本文將從《羚羊木雕》刪改的得失之處,提出刪改文的教學實施建議。
關(guān)鍵詞:《羚羊木雕》;刪改;教學實施
《羚羊木雕》是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篇文章,作者張之路。教科書的題注里提到:“選自《東方少年》1984年第10期。標題是編者加的。原題是‘反悔。有改動。”[1]通過與原文《反悔》的對比閱讀,筆者發(fā)現(xiàn)《羚羊木雕》在進入教科書時編者進行了大量的刪改。
《羚羊木雕》被人教版、滬教版、鄂教版選入語文課本有著二十多年的歷史,可見在教材選文史上有著重要地位。雖然李明哲、張興合認為課文《羚羊木雕》的刪改是“失敗的再度創(chuàng)作”[2]的觀點有些過于激進,但是不難看出語文界對于《羚羊木雕》的改動爭議很大。同時中小學教材中《羚羊木雕》一類的刪改文占有非常大的比重,這就給教師的教學帶來了挑戰(zhàn),怎么教好這類刪改文也是一個問題。出于這樣的原因,以《羚羊木雕》為例對刪改之處進行分析以期對語文教學提供參考。
1 從刪改之處看得與失
出于文質(zhì)兼美的需要,編者對進入教科書的選文進行刪改無可厚非,但是這些改動是否合適,值得商榷。本文主要從《羚羊木雕》一文刪改對其得失進行說明:
1.1 《羚羊木雕》刪改之得
1)題目的刪改。原文的題目為“反悔”,編入教材后改為“羚羊木雕”,筆者以為編者在此處的改動尚且成功。一則全文以“羚羊木雕”為主線,以此為題,使文章線索明了,脈絡(luò)分明;二則“反悔”更多地站在“我”的立場,感情傾向特別明確,但是文中不僅僅只有“我”反悔送羚羊給萬芳了,也有“我”的爸爸媽媽的反悔——送給“我”的東西卻又不真正屬于我,所以用“羚羊木雕”為題更為準確和客觀;三則原題“反悔”一詞過于直白,直接表明文章的主題,限制了讀者思維空間,而“羚羊木雕”就比較耐人尋味,給人以想象的空間。
2)字詞的刪改。教材對原文字詞的刪改總體是成功的,符合中學生的認知特點,符合規(guī)范使用祖國語言文字的需要。原文中“一只用黑色硬木雕成的藝術(shù)品”,人教版課文中改為“一件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藝品”,滬教版與人教版大致相同,只是在量詞的選用上有所區(qū)別,人教版用的是“一件”,而滬教版選用的與原文一致的量詞:“只”?!爸弧弊鳛榱吭~使用時,一般用于動物、某些成對的東西中的一個、某些器具、船只等情況,比如一只猴子,一只手,一只箱子;而“件”一般用于衣物、事情、家具、行李,比如一件衣服,一件事情,一件家具,雖然“只”也可用于器具物品詞后,但是這類器具一般具有容納空間,一般能夠裝載物品,而羚羊木雕并不具備這樣的承載能力,只是一件具有觀賞價值的用于擺設(shè)的工藝品,因此筆者以為人教版在此處將原文中的“一只”改為“一件”更為合適。
3)開端的刪改?!斗椿凇芬晃脑诒贿x入教科書時,編者刪去了前面的五小段,直接以媽媽的發(fā)問——“那只羚羊哪兒去啦?”開頭,使人迅速進入故事情境,渲染一種緊張的氛圍的同時,又設(shè)置懸念,調(diào)足了讀者的胃口,使人迫不及待地想往下讀下去,這處改動也比較成功。
1.2 《羚羊木雕》刪改之失
1)語句的刪改。在原文中萬方提議交換褲子后,“我”是這樣表現(xiàn)的:“我當時,居然相信了他的話,就把褲子和他換了”,而課本中是這樣呈現(xiàn)的:“當時,我覺得自己得救了”。“居然”一詞,寫出了“我”在做錯事后擔心受怕、缺乏考慮,在萬方說出換褲子的提議時,幾乎不經(jīng)思考就直接采用了萬方建議時的沖動和無意識之狀。原文中的“居然”比課文的表達多了一層后悔、自責之意,事后回想起來這件事時才反應(yīng)過來當時那樣處理略顯不妥,而課文中的表述略顯得文中的“我”自私自利,只為自己的利益著想,與原文相比,略遜一籌。
課文刪掉了萬方追著跑出來送給我小刀時的話語:“沒事兒,凡是爸爸媽媽送給我的東西,不管我給誰他們都沒說的……”。刪去的這句話使得“我”在強迫下要回羚羊木雕顯得更加委屈更加傷心,同時側(cè)面寫出了萬方的爸爸媽媽尊重孩子,懂教育。這樣一來,使得萬芳爸爸媽媽形象不夠突出。
2)結(jié)尾的刪改。原文的結(jié)尾也被刪改了很多,特別是在“我”拿回羚羊木雕后,原文寫到“我突然覺得羚羊變得那么重,以至于我不得不用雙手托著它”,課本中也把這句話刪掉了。原文的這句話意在表現(xiàn)“我”對萬方反悔后的內(nèi)疚、自責之情,才使我產(chǎn)生了木雕變重的錯覺。而課本中不僅把這句話刪掉了,而且還增添了一句“可是,這能全怪我嗎?”不僅自責、內(nèi)疚的感情減弱,而且增添的這句話還給人一種推卸責任、埋怨別人之嫌。小朋友之間隨便交換禮物也沒有告訴父母,如果將“我”和萬芳交換禮物的事實告訴父母,說不一定爸爸媽媽的態(tài)度會發(fā)生轉(zhuǎn)變。滬教版對于結(jié)尾的處理上,并未加上“這能全怪我嗎?”這句話,更引人深思。
2 從選文的刪改看教學實施
雖然在2016年組織編寫的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刪去了《羚羊木雕》一文,但是在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似《羚羊木雕》一類的刪改文占有大量比例,因此,對于這類刪改文的教學的研究,也有其現(xiàn)實意義和價值。刪改文與一般的選文存在差異,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yīng)該依據(jù)刪改文的特殊性進行教學。
2.1 充分發(fā)揮選文部分的教學價值
選自教科書里的文章,有其教學價值。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yīng)該著眼于選文本身的教學價值,確定教學內(nèi)容,確定教學點,讀出教材之意、單元之意。比如《羚羊木雕》為了使人物之間的關(guān)系、人物之間的矛盾和心理合理,作者采用了很多的對話描寫和心理描寫,在教學中可以組織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通過把握文章人物的語氣、語調(diào)、語句變化,把握人物性格和作者意圖。
2.2 恰當增補原文資料
并不是所有的刪改文都需要增補原文資料。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對于課文題注中明確提到“有刪節(jié)”“略有改動”“有刪改”的文章,教師應(yīng)該更加關(guān)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查找這類文章的原文,通過與原文與選文部分的比較閱讀,思考是否需要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增補原文資料。雖然并不是所有的文章在教學過程中都需要增補原文資料,但是教師在教學過程應(yīng)該對有刪節(jié)、有改動的地方做到心中有數(shù),才能更好地在課堂上解釋“為什么萬芳沒有女孩子的樣子”一類的問題。其次,對于學生理解起來卻有困難的地方,可以適當提供原文幫助學生理解。
2.3 合理利用增補資料進行延伸
組織學生就文中的刪改部分進行討論,分析刪改之處的好與不好,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和對主旨的把握,拓寬文章的深度。在字與字、詞與詞的品析中提升自己的語文能力,加深對祖國語言文字的運用,培養(yǎng)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這也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
3 結(jié)論
教科書選文形成的背后有兩個人——一個是編者,一個是作者。正如《羚羊木雕》的作者張之路提到的一樣,“書寫在作者,理解在讀者”,對于教科書的選文則更為慎重,更要把握好“讀者關(guān)”,因此編者對于選文的刪改有其可行性。在具體的教學階段,教師可能對這類刪改文的關(guān)注不夠,基于此,筆者嘗試對這類的刪改文提出教學實施建議,以期望對刪改文的教學起到一點幫助。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wù)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0-13.
[2]李明哲,張興合.那一只受傷的“羚羊”——《羚羊木雕》課文與原文的比較閱讀[J].語文學習,2009,(12):45-49.
[3]張之路.書香童年 傷心的影子[M].濟南:明天出版社,2016: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