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結
摘 要:體育弱勢群體是指在體育活動中,由于身體機能、運動興趣等不足,難以達到評價標準的相對薄弱的學生群體。文章通過查閱文獻、調查問卷、數據統(tǒng)計等方法,對福州市區(qū)初中體育弱勢學生群體現(xiàn)狀進行大數據分析,并提出幾點教育策略建議,期望能促進福州市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公平,關注學生個體差異,確保每個學生受益,進而養(yǎng)成終身體育習慣。
關鍵詞:初中體育;弱勢群體;現(xiàn)狀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20-02-07文章編號:1674-120X(2020)06-0096-03
一、研究目的
在第十三屆全國運動會開幕之際,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體育承載著國家強盛、民族振興的夢想。體育強則中國強,國運興則體育興。隨著國家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時代,人們的物質和文化水平有了一定提高,國民體質健康一些主要指標雖然較幾年前有提高,但總體不夠理想,近20年來,我國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持續(xù)下降,如心肺耐力、核心力量等水平不升反降。為此,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開齊開足體育課,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yǎng)體系。2017年12月,教育部印發(fā)了《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明確將學生參加體育活動及體質體能健康狀況等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全國各省市也采取了諸如體育中考、體育高考等措施,希望能改變目前學生體質健康狀況下降的現(xiàn)狀。新一輪體育課的課程改革在推進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模式改革,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練習的積極性,創(chuàng)建高效課堂教學情境,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最優(yōu)化等方面也有了明顯的成效。然而,在新一輪體育課改推進中,我們的體育教育教學也遇到了諸多挑戰(zhàn),特別是如何對初中基礎教育階段體育弱勢學生群體進行有效教學,成了我們面臨的一個必須有效解決的問題。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向福州市華僑中學、福州外國語學校、閩江學院附屬中學、福州第十一中學、福州銅盤中學、福州黎明中學6所初中學校隨機發(fā)放問卷200份。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即查閱大量相關體育弱勢群體研究的文獻。
2.問卷調查法
本文通過對福州市華僑中學、外國語學校等6所學校的初中學生進行調查,共發(fā)放問卷200份,回收196份,回收率達98%,有效回收194份,有效回收率97% 。
3.數據統(tǒng)計法
對回收問卷運用SPSS進行數據處理。
三、結果與分析
(一)福州市區(qū)初中體育弱勢群體現(xiàn)狀
1.福州市華僑中學、福州外國語學校等6所學校的初中學生的體育成績調查情況
從表1的問卷調查結果來看,體育成績良好及良好以上的學生數不足3/5,仍有2/5的學生體育成績處于一般及一般以下的水平??梢姼V菔袇^(qū)初中各校學生體育成績有待提高,因此,體育科目是各校必須重視的主要學科。
2.福州市華僑中學、外國語學校等6所學校的初中學生身體缺陷調查情況
隨著我國國民的物質文體生活水平和醫(yī)療水平的提高,學生身體缺陷概率不是很高,但從表2中可看到,5%的學生有身體缺陷,屬于體育弱勢群體,應引起學校、家庭、社會的重點關注。
3.福州市華僑中學、外國語學校等6所學校的初中學生對體育項目的興趣調查情況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表3的問卷調查結果看,很多學生都對球類、游泳、跑步類等項目感興趣。另外有少部分學生沒有感興趣的體育項目,這些學生對體育課的態(tài)度就比較消極,也是造成體育弱勢的一個原因。
(二)體育弱勢群體的成因
1.社會層面
從表4中我們可以看到,國家和社會越來越重視體育產業(yè),號召全民健身。在這個大氛圍下,學生參加校外體育活動的機會越來越多,參加校外的其他體育活動的比重也越來越大。但與西方歐美等發(fā)達國家相比,由于影響我們國家的社區(qū)體育場地大小、器材多少、體育產業(yè)規(guī)模多少的因素很多,因此想讓全部學生參加學校外的其他體育活動,還有一定的實際困難。
2.家庭層面
從表5中,我們可以看到絕大多數家長還是支持孩子參加體育鍛煉的,所以家長方面是不會反對學生參加日常體育鍛煉的。
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體育老師,往往父母愛運動,孩子也會受父母影響而主動參加體育鍛煉。從表6中可以看到,能夠經常跟孩子一起參加體育鍛煉的家長比例不是很高,或許因為家人工作或者其他因素,只有16%的家長經常跟孩子一起參加體育鍛煉,這也會影響孩子主動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
3.學生層面
對比表7和表8,我們可以看到,學生更喜歡和自己的朋友一起參加體育鍛煉。由于體育具有交際功能,同學間可以通過體育活動互相了解,增進感情。
4.教師層面
體育課是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緊緊圍繞“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強調“增強學生體質”,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得到鍛煉。
從表9調查結果中,我們可以看到,大多數體育教師都一直關注體育科目薄弱的學生,但仍有1/3的教師只是偶爾或者沒有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要求,不能確保每名學生受益。
表10中,就學校體育課而言,改變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模式,以評價為導向,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創(chuàng)建高效課堂教學情境,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最優(yōu)化,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具有現(xiàn)實的必要性和長遠的意義性。
5.學校層面
從表11中,我們看到學生對學校體育課的期待值還是很高的,這恰恰也是體育弱勢群體學生的需求,其中期望體育教師能提供更多指導占的比重很大,這個階段學生的求知欲比較強,體育弱勢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渴望得到教師更多指導,便于提高技能。
另外,學校能擁有更多的體育場地設施與器材,安排更多的體育活動時間,也是學生第二大需求,沒有時間和空間,就談不上體育鍛煉。
學校要多組織一些體育活動,能得到教師多一點鼓勵,同學間能互助促進,也是學生的一項期望。
四、策略及建議
由以上數據可知,福州市區(qū)初中學校已關注體育弱勢群體,但仍關注不足,這會影響他們目前和未來的健康。本文認為,應采取積極的政策行動,針對性地增加體育弱勢群體的身體活動,特別是促進其保持充足的時間參與身體活動。為此,研究建議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1)要有效解決初中體育弱勢群體關注不足問題,首先需要確定導致體育弱勢群體身體活動參與水平較低的主要原因。
例如,可以在初一開學之初,通過問卷摸排學生身體機能等方面的問題,并在前一個月經過專項素質測試了解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初步判斷造成其體育弱勢的原因。
(2)在學校確定該群體體育弱勢的原因之后,接下來應制定針對性的干預措施??刹捎靡粚σ桓?,或者制定運動處方,開展分層次教學,讓學生練習內容由簡到難、練習形式由低到高,運用多種身體鍛煉形式,例如,步行、騎自行車、球類、體育游戲等。練習過程中,針對該群體遇到困難時,往往知難而退的特點,教師在指導過程中要多一點耐心和鼓勵,只有讓其在體育學習中不斷進步,收獲運動帶來的快樂,才能塑造其不怕困難、敢于挑戰(zhàn)的優(yōu)秀品質,為其今后走向社會夯實基礎。
(3)要全面提高初中體育弱勢群體體質,還需學校、家庭、社區(qū)、決策部門以及其他群體等多個部門和利益攸關方的共同參與和協(xié)調應對。決策部門應科學制定政策,嚴格落實“陽光體育大課間活動”和“學校每天鍛煉一小時”等政策,讓該群體擁有更多的體育活動時間;對家庭來說,家長在確保每天基本膳食供應的基礎上,可以適當增加富含優(yōu)質蛋白、鈣、鐵等食物,如魚、瘦肉、肝、牛奶、豆制品;學生應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避免暴飲暴食、偏食挑食及盲目節(jié)食,少吃零食,要吃早餐,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政府和學校應增加財政投入,在小區(qū)和校園多提供一些體育場地設施與器材。
五、結語
本文通過問卷調查、統(tǒng)計學分析,從社會、家庭、學校層面對福州市區(qū)體育弱勢學生成因進行分析研究,得出可靠全面的研究數據,并提出幾點教育策略建議,旨在更加有效且有針對性地,提高福州市初中體育弱勢學生群體的體育意識、身體素質、體育技能,同時提高其與人交往、與人合作的能力,增強其自信心和運動積極性,培養(yǎng)其不怕苦不怕累、頑強拼搏的精神,從而促進福州市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公平,確保每個學生受益,進而使其養(yǎng)成終身體育的習慣。
參考文獻:
[1]張 鋒.論終身體育觀下學校體育與全民體育的和諧共建[J].運動,2012(12):68-69.
[2]肖海彬.影響弱勢群體體育活動開展的因素及對策分析[J].當代體育科技,2014(17):127-128.
[3]黎文普,秦小平,胡慶山.新時期我國弱勢群體體育權利保障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3):22-26.
[4]夏 青.簡析全民健身對學校體育發(fā)展的影響[J].運動,2018(7):80-81.
[5]董亞琦,丁 飛,熊國龍.大數據時代學校體育發(fā)展路徑研究[J].青少年體育,2019(6):111-112.
[6]王 爽.現(xiàn)代體能訓練在中小學體育教學中的運用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4):14-15.
[7]郭守康,曹西文,張 濤.關于我國體能訓練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的研究[J].田徑,2019(4):193-194.
[8]林宗建.淺談體育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的認識[J].教育現(xiàn)代化,2017(39):183-184.
[9]臺玉春,徐 敏.體育課中運用自主合作教學法的探討[J].小學教學參考,2019(33):47-48.
[10]吳雪麗.分層教學法用于中學體育教學中的可行性研究[J].搏擊·體育論壇,2010(10):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