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音樂教學課程相對其他學科類科目而言,以其豐富的表現形式和極強的情感方面的感染力得到了許多初中生的熱愛,盡管音樂課程對于學生自身學習成績的提高所起到的作用相對有限,但是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可以有效地緩解學生因課業(yè)負擔而帶來的生活壓力,對于學生開展日常的學習及生活具有十分積極的幫助。因此,越來越多的初中音樂教師開始逐步思考如何在開展音樂教學工作的過程中滲透思維靈活性培養(yǎng)的相關內容,從而使學生可以在欣賞音樂、陶冶性情的同時塑造良好的思維習慣,在未來人生道路的發(fā)展過程中做出正確的行為選擇。
【關鍵詞】初中音樂;思維靈活性;培養(yǎng)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4-0204-01
【本文著錄格式】盧鏡.談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學生思維靈活性的培養(yǎng)策略[J].北方音樂,2020,02(04):204,211.
一、音樂思維靈活性的具體要求
(一)對旋律表現能力和情感表達的認識
通過音樂樂理教學,學生獲得的最基礎的能力是通過具體的旋律來確定作品的主旨及表現力,讓學生通過鑒賞了解什么樣的旋律和節(jié)奏是富有表現力的,再通過編曲的基本技巧聯系和產生對作品情感表達的基礎掌握。使學生在豐富審美體驗的同時充實自身對于音樂作品情感表達的認識,真正形成良好的音樂思維,從而豐富學生大腦的靈活性。
(二)創(chuàng)造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激發(fā)
作為人文藝術類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教學與學生的學習、生活是有直接關聯的。正所謂“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音樂教師應當充分挖掘音樂教學和學生生活的聯系,通過這些聯系讓學生了解并掌握一些音樂創(chuàng)作技巧和基本知識,培養(yǎng)學生從生活中尋找創(chuàng)作素材和創(chuàng)作靈感的能力,真正讓藝術從日常生活中來,往改善生活中去,增強學生對于藝術實踐的主觀能動性,從而進一步激發(fā)學生思維靈活性的養(yǎng)成,全面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多角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
藝術教學不應與文化課教學割裂開來,尤其是音樂教學可以打破與文化課之間的知識壁壘。音樂作為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方式,其作品背后涵蓋的歷史文化、科學技術、自然環(huán)境等因素,既可以作為吸引學生注意力的興趣點,又可以作為和其他學科聯動的良好契機。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以通過跨學科的合作設計,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全方位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進一步促進學生思維靈活性的全面提高。
二、在初中音樂課堂中滲透思維靈活性培養(yǎng)的策略
(一)把握教學時機,將教學內容與思維靈活性有機結合
當前,我國初中音樂教學所使用的內容大多貼近于學生的實際生活,充滿校園氣息和藝術氣息,教師可以利用教學內容的特點把握好教學時機,利用二次填詞創(chuàng)作、改變旋律的方式來讓學生自主編寫班歌,并在年級中展開競賽,這種教學形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進而幫助學生以一種更加積極飽滿的狀態(tài)開展日常的學習及生活,這種教育方式本身也可以使學生的思維靈活性得到提升,激發(fā)學生的集體榮譽感與歸屬感,真正讓教學和思維培養(yǎng)產生交融。
(二)運用學科結合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靈活性
音樂作為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能夠與其他人文藝術類學科相結合,還能夠與文化課進行結合,充分展現學科的優(yōu)越性和審美價值。對于音樂教學來說,音樂既能夠成為美術鑒賞的背景,方便觀眾更好地帶入情緒,又能夠為舞蹈提供更好的情感襯托,更重要的是還能夠在語文的朗誦訓練中更好地烘托氣氛。所以,初中音樂教師在進行思維靈活性的培養(yǎng)時,應當更加注重學科結合,運用多種審美角度來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靈活性。例如讓學生進行音樂與美術的關聯鑒賞,形成立體的鑒賞效果和獨特的藝術體驗,感受不同藝術形態(tài)相結合下的無窮魅力。
(三)運用多媒體手段,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學生思維靈活性
伴隨著現代化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初中音樂教師開始逐步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設備作為教學輔助手段,以期增強實際的教學效果。音樂課程本身作為一門藝術課程,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同時也具有較強的表現性,因此,音樂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音樂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可以運用多媒體設備將音樂素材與思維靈活性培養(yǎng)的相關內容進行結合,從而實現音樂教育的審美教育與思維訓練并進的雙重教育功能。例如,音樂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歌曲《茉莉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觀賞《上海申博宣傳片》視頻的形式將這首歌展現給學生,以喚醒學生對民歌《茉莉花》的記憶;隨后通過對我國江蘇和東北兩地《茉莉花》民歌的調式、風格、唱詞進行對比,讓學生切身感受到南北方的文化差異,從而進一步拓展到東西部民歌特點的對比、國內外民歌風格的對比等,讓學生感悟“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民族優(yōu)秀文化是世界共有瑰寶”的理念,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民族情懷和思維靈活性。通過教師巧設課堂教學結構,可以讓學生將教學內容結合多媒體技術進行發(fā)散學習,前所未有地以一種更加直觀的形式展現給學生,使學生真正喜歡上音樂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深度及廣度,以此實現音樂教育與思維培養(yǎng)的雙重功效。
(四)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拓展思維靈活性培養(yǎng)內容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育要提倡“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特別是在現今這樣一個信息化、多元化的時代,學生接受知識、自主學習的途徑也變得更加多元化。因此,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需求拓展思維培養(yǎng)內容,這樣有利于學生思維的開發(fā)和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從實際情況來看,當前初中音樂課程開展還是過于形式化和理論化,加上音樂教材的更新速度較慢,教材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跟不上時代發(fā)展。因此,初中音樂教師應當在基本教材的基礎上,積極對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誘導式提問,讓學生在聯動思考的同時提高思維靈活性,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做到觸類旁通,培養(yǎng)縱深思考、反向思考及聯想思考能力。
(五)建立科學、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提高思維培養(yǎng)的有效性
音樂教師要大膽嘗試教學評價體系的優(yōu)化與完善,積極運用各種手段彌補傳統(tǒng)教學評價體系中的不足,將思維靈活性的教學板塊融入教學評價體系當中,一方面能夠有效突出思維訓練在音樂教學方面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強化了學生對于思維靈活性的認識。教師可以嘗試設立專門的思維靈活性培養(yǎng)板塊,將這一部分的成績納入期末總評的參考。對于思維靈活性的培養(yǎng)成果不僅要根據學生的期末成績,還應當根據學生的日常表現、課堂互動情況等進行評價,必要時還可以引入學生自評、同學互評作為參考,提高教學評價的客觀性和有效性,全面推動思維靈活性培養(yǎng)計劃的實施。
三、總結
綜上所述,初中音樂課程以其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及豐富的表現形式,使其在思維訓練工作的開展過程中有著獨特作用。因此,初中音樂教師應當結合音樂課程自身的特點并運用現代化的多媒體設備,并抓住教學過程中的合理時機對學生進行思維靈活性的相關訓練,在培養(yǎng)學生音樂技能的同時,幫助學生形成更加全面的思維和人格,推動音樂教育事業(yè)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高宏儒.初中音樂教學中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J].新課程(中),2016(2).
[2]李雪.初中音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策略[J].學周刊,2014(2):232-232.
[3]蘇敏.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學生思維靈活性的培養(yǎng)[J].教學與管理,2010(27):142-143.
[4]邵夢陶.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學生思維靈活性的培養(yǎng)[J].科學中國人,2017(24).
[5]孫倩.如何在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J].課外閱讀旬刊,2011(6):5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