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世建
摘要:小學科學課時九年義務教育規(guī)定下小學階段的一門重要課程。科學課程設置的出發(fā)點在于引導學生對自然事物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并教會學生運用科學的知識去解釋生活中的各種現(xiàn)象,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提高學生的理性思維[1]。那么,針對小學科學課程的特性,在教學中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就至關重要了。在面對宛如繁星般多樣的生活現(xiàn)象時,只有學生具備了實踐意識與實踐能力,才能夠去發(fā)現(xiàn)本質,找尋規(guī)律,更高效地掌握科學知識,并將其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故此,本文也將從多個角度出發(fā),找尋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的可行性方法。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程;實踐能力;培養(yǎng)策略探究
在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工作中,教師的教學目標設定、教學任務設定以及日常教學工作的展開,都應始終將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放在首位,力求加強學生在學習知識后的生活理解程度。因此,本文針對問題,探討關于小學科學的實踐能力培養(yǎng)探究。
一、引導學生科學觀察事物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不斷發(fā)展,人們越來越重視對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小學階段的科學知識教學,能夠促進學生大腦智力的發(fā)育,對孩子的未來產生具有正面意義的深遠影響。而在科學教學中,首要的是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但實踐培養(yǎng)中首要的卻是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中的事物,去產生疑問,去進行思考,最后才是通過實踐去解決問題。因此,在小學科學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中,教師首先要做的便是引導學生科學的觀察事物。
例如,在科學教學“石頭”這節(jié)課時,筆者認為,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話語說出自己在觀察石頭后得出的結論[1]。期間,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們通過肉眼觀察,然后在給學生們配備放大鏡、尺子等小工具,進行進一步的深入觀察。同時,在觀察中,教師也可以嘗試將學生們分組。每個小組分發(fā)一塊石頭。然后讓學生們以石頭的大小、顏色、形狀、斑紋、光滑程度以及特性等角度進行觀察,并作出記錄。期間,一些內容是學生通過肉眼就能得出的,而一些內容則需要借助工具。但是在這些項目中,筆者特意增加了“特性”這個內容。不同于其他固定的項目,特性二字沒有具體的解釋,也沒有固定的答案。是一個開放性的命題,該題目的設置意在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在教師提出之外展開想象,并為了證明自己的想象進行深入的動手實踐,從而達到更好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的目的。
二、引導學生提出科學問題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除了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外,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提出科學的問題。就像前文中提到的那樣,問題的提出是動手實踐的直接因素[1]。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也要將“科學提問”當做教學重點。只是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們一開始很難搞懂哪些問題是科學問題,哪些問題不是。所以在最開始的時候需要由教師進行引導。
例如,教師可以從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現(xiàn)象入手,來對學生進行引導。比如教師可以在上課的時候和學生們聊一聊天氣,讓學生們說一說今天的天氣。如果正好趕上下雪,那么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們提問“為什么會下雪?”。待問題提出后,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們自行思考問題,然后教師在給出答案。同時,我們接著下雪這個問題,教師還可以繼續(xù)引導學生,讓學生們說一說為什么冬天下雪后,天氣就會變得更冷呢?如此一來問題的提出和解決是具有連貫性的,學生的思維也能更加完整。而在問題提出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們通過動手操作來驗證答案。比如,可以讓學生們先去洗手,洗完手后不急著把手擦干,而是等一會在擦干。這個時間教師可以問學生,自己的手是什么感覺。因為水的蒸發(fā)是一個吸熱過程,所以學生們身體的熱量被帶走了,自然就會感覺涼了。學生們通過自己的實際操作驗證了答案,那么對答案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刻。同時這次驗證的經驗,在以后出現(xiàn)問題時,學生們也會往實踐上去想,從而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引導學生用科學知識進行解釋
小學科學學科本身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它與初中的物理、化學、地理、生物等知識都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而這些知識都是解決生活問題的關鍵,所以在教學中,教師也要引導學生通過科學知識去解釋生活[1]。
例如,在學習“了解太陽與地球、月球的相對運動關系”這個知識點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們認識到太陽是地球能源最主要的提供者,同時地球作為人類唯一的家園,人類也要愛護地球,與地球上的其他生命和諧相處。教師以太陽、地球的知識為切入,一點點引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知識。其實,這樣的延伸還可以繼續(xù)下去,比如為什么人類能夠站在食物鏈的頂端,地球又是怎么發(fā)展到了現(xiàn)在的階段等等。從這些延伸中可以看出,知識絕不是單一的擺在那里的,而是具有非常復雜的關聯(lián)性的。所以在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中,教師也要引導學生掌握各種知識,并通過知識去解釋生活。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關于小學科學的實踐能力培養(yǎng)探究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科學觀察事物、引導學生提出科學問題以及引導學生用科學知識進行解釋等一系列方式來達到教學目的。意在將學生本身的思維與小學科學課程內容相結合,透過對生活知識的理解,來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黃冰心.關于小學科學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研究[J].華夏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