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老師教得太細牽得太緊導致學生的自主空間會減少。筆者認為老師要“懶”,可以在啟發(fā)學生思考時、引導學生解釋時、激發(fā)學生爭辯時適時放手。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課堂更妙生成。
關鍵詞:“懶”放手,引導,課堂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老師教得太細牽得太緊導致學生的自主空間會減少。如何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課堂更妙生成呢?筆者認為老師要“懶”,要學會適時放手。
一、 “懶”在啟發(fā)學生思考時
孔子所說“學而不思則罔”,因此教學生學會思考不僅重要,而且必要。當學生的思維遇到障礙時,教師要抓住關鍵,引導學生尋找解題的思路。
六年級《抽屜問題》張老師安排了這樣的鞏固練習:籃子里有蘋果、桃子、梨和香蕉,現在有81個小朋友,如果個小朋友拿任意兩個水果,那么至少有多少個小朋友拿的水果是相同的?
師:這道題目和抽屜原理有關系嗎?什么是物體,什么是抽屜呢?請同桌進行交流。
學生交流后反饋結果。
生1:我的算式是81÷4=20……1,20+1=21,至少數是21。
師:你認為水果的個數是抽屜數。其他同學有不同意見嗎?
生2:從4個水果中拿2個有6種拿法,我的算式是81÷6。
師:你認為水果的拿法是抽屜,還有不同的拿法嗎?
生3:我覺得有10種拿法:蘋果蘋果、桃子桃子、梨梨、香蕉香蕉、蘋果桃子、蘋果梨、蘋果香蕉、桃子梨、桃子香蕉、梨香蕉,所以算式是81÷10。
師:這位同學不僅把10種拿法都說出來了,而且條理很清晰,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思考的過程。
“抽屜問題”的變式很多,應用更具靈活性。學生在課堂上尋找“抽屜”時,歷經了三個層次的思考。張老師在課堂上沒有勤于引導學生如何思考,而是用最簡單、最精練的語言啟發(fā)學生思考的方向。學生最初的反應是水果的種數就是抽屜數,張老師的看似不經意的一句“你認為水果的個數是抽屜數。其他同學有不同意見嗎?”直接指向了學生思考上的方向性錯誤,學生開始調整。第二個層次的思考是“從4個水果中拿2個有6種拿法”,此時張老師富含智慧的一句“你認為水果的拿法是抽屜,還有不同的拿法嗎?”肯定了學生的思考方向是正確的,同時又暗含了有不同的拿法,于是有了生3的精彩發(fā)言。
二、 “懶”在引導學生解釋時
實踐說明,很多知識只要我們肯放手,敢放手,學生自己完全可以探究出來,很多能力,只要我們給他提供適合的環(huán)境,他們就可以自己鍛煉出來,很多想法,只要我們稍微“懶”一些,他們就有機會表達出來。
三年級的《巧算周長》一課胡老師以計算組合圖形的周長(圖1)為導入,通過化繁為簡的學習方法后引導學生解決這個由7個邊長是8cm的小正方形組成的圖形的周長。
生1:我的算式是8×4×4=128(cm)。
師: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生1上臺指著圖片:我是這里這樣,這里這樣……(生1沒有說清楚意思。)
師:你先整理一下思路。有沒有同學知道他的想法?
生2上臺指著自己的草稿:我把第2個正方形的這兩條邊平移給這兩個正方形,這兩條邊也平移給這兩個正方形,這樣第2個正方形就可以消失了。我再把第4個正方形和第6個正方形也消失了,變成了這個圖形(圖2)。8×4是一個正方形的周長,再乘4就是4個正方形的周長。
師:這位同學有超強的空間想象能力,把一個這么復雜的圖形的周長轉化成了求4個小正方形的周長。
在課的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教師拋出了課前導入時的圖形,引導學生運用這節(jié)課所學的數學思想方法獨立探索。通過后面的課件展示我們可以得知教師設計了動畫來說明。生1其實也正是表達了這種意思。如果教師在生1表達未盡時,“勤勞”地利用課件幫助學生理解了“想法”,就不會出現生2的精彩“消失”了。一句“有沒有同學知道他的想法”,給了學生說的機會,讓學生超強的空間想象能力得以展現。
三、 “懶”在激發(fā)學生爭辯時
課堂上引導學生爭論數學中的問題,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袄聿晦q不明”,爭辯時,為了說服對方,就要尋找讓人信服的理由,這時思維最活躍。課堂上能不能爭得起來,一方面是教師要善于設計可爭辯的題目,另一方面,教師此時一定要“懶”,要把爭辯的雙方讓給學生,讓學生在思維碰撞的過程中,自然地接受對方值得信服的理由。
三年級的《可能性》一課,王老師組織學生討論只要存在一個紅球就有取出的可能時,出現一個裝有1000個綠球和1個紅球的袋子圖片,問學生隨便摸1個是否可能摸到紅球。
生1:1000個綠球1個紅球是不可能摸到紅球的。1000個綠球把1個紅球擠壓在中間,摸1天也摸不到。
師什么也沒有說,關注到了有幾個孩子舉手,便請舉手的孩子發(fā)言。
生2:也許這個紅球在最上面,手一摸就摸到紅球了。
生3:1000個綠球把1個紅球包在中間,手一伸伸到中間,說不定正好摸到紅球也是有可能的。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意圖是使學生理解“可能”所描述的現象是不確定現象,只要有一個紅球存在也是有可能取出的。當學生說出自己最真實的想法“摸1天也摸不到”時,如果教師牽強地將自己的想法灌輸給學生,相信大多數學生是不會贊同的,可能有更多的學生會反駁老師的想法,堅持自己的看法。王老師在此時非常明智地“懶”了一把,她什么也沒有說,只是請舉手的孩子發(fā)言。果然,“發(fā)動群眾斗群眾”的效果就是不一樣。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很快就形成了共識,達成了教師預期的環(huán)節(jié)目標。
總之,老師的“懶”旨在把更多的時間和空間,更多的探索機會讓給學生,培養(yǎng)學生獨立自主、合作交流、探索實踐的能力,促進學生數學素養(yǎng)的提高。“懶”老師可以揮灑出一節(jié)節(jié)驚喜連連,高潮迭起,鮮活美麗,收獲頗豐的高效課堂。只要教師要有意識地“懶”,巧妙地引導學生“勤”,努力創(chuàng)設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情境,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之中,我們一定可以享受充滿挑戰(zhàn)與探索的課堂!
作者簡介:
趙魏魏,浙江省溫州市,浙江省溫州市樂清市丹霞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