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曉妹
【摘 要】目的:探究護理干預對骨科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作用。方法:將2017年5月-2019年5月的60例骨科手術的患者納入研究范圍,并應用等量電腦隨機的方式對其平均分組,分別應用圍術期護理方式(實驗組)進行護理干預及常規(guī)護理干預方式(對照組)進行干預,對比護理效果。結果:經研究,實驗組術后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切口感染的概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結論:對骨科術后患者應用圍術期護理干預方式進行護理,有利于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病癥的發(fā)生概率。
【關鍵詞】骨科;下肢深靜脈血栓;圍術期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6--01
下肢深靜脈血栓屬于臨床領域多見的病癥,其主要指的是靜脈血液于患者下肢深靜脈血管內大量凝結,病癥發(fā)生原因主要與患者的靜脈血流滯緩、靜脈壁的損傷、血液高凝狀態(tài)等多種病癥相關,患者患病后經常會出現肢體腫脹、肢體局部疼痛、行走時疼痛劇烈、局部肢體沉重,站立時沉重感加重等感覺,且患者經常會出現患肢腫脹、壓痛、Homans征和淺部靜脈曲張病癥[1],危及患者的正常生活,手術是導致下肢深靜脈血栓病癥發(fā)生的主要因素,所以本實驗就護理干預對骨科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作用進行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7年5月-2019年5月的60例骨科手術的患者納入研究范圍,并應用等量電腦隨機的方式對其平均分組,實驗組的30例患者中,男女患者比例為18:12,患者年齡的最大值與最小值分別為63歲和25歲,年齡均值為(41.25±2.52)歲,其中包含股骨干骨折患者11例,股骨頭壞死患者3例,盆骨骨折患者1例;對照組的30例患者中,男女患者比例為20:10,患者年齡的最大值與最小值分別為65歲和24歲,年齡均值為(41.33±2.88)歲,其中包含股骨干骨折患者11例,股骨頭壞死患者3例,盆骨骨折患者1例。一般資料各項數值不存在較大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應用常規(guī)護理方式進行干預,主要對患者進行藥物使用方式指導,并及時進行被動按摩。若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可以患肢抬高30°,比心臟水平高出20~30cm,對靜脈回流有利,緩解水腫和疼痛。不能對患者進行熱敷、擠壓和碰撞,避免皮膚發(fā)生感染[2]。與此同時,還需要對患肢顏色、周徑和溫度的變化密切觀察,溫度升高表明有感染情況發(fā)生,顏色加深、周徑增加,表示靜脈回流受阻,需要協(xié)助醫(yī)生進行處理。
實驗組應用圍術期護理干預方式進行護理,具體護理措施如下:
1.2.1 術前干預 在手術前,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掌握,并根據患者的年齡及文化水平等,對患者進行針對性指導,由于大部分患者及家屬對術后并發(fā)癥缺少認知,所以其很難理解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危害性,這就需要護理人員能夠從患者理解的角度,對患者進行下肢深靜脈血栓病癥的形成因素、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危害性及相關干預方法進行介紹[3],以便于患者能夠掌握該并發(fā)癥的危害性,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在此基礎上,對患者的心理情緒進行把握,并對患者進行不良情緒的調節(jié),提升患者治愈自身病癥的信心。
1.2.2 術中干預 在手術中,護理人員需要合理調整患者的體位,以確保患者的舒適程度,在手術中加強對患者膝蓋和大腿等肢體部分的按摩,以提升局部血液循環(huán)速度,護理人員還需要以溫柔和細致的動作,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以降低損傷患者靜脈內膜的可能性。在手術完成后,需要抬高患者的患肢,并于患者小腿位置墊放軟枕,以降低深靜脈回流的可能性。
1.2.3 術后干預 在手術后,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進行功能訓練的指導,尤其是患肢功能的指導,在進行康復訓練的過程中,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漸由被動活動轉向主動活動,并加強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的重要性的介紹,以便于患者能夠自主進行功能訓練。在手術后,需要合理飲食種類,以脂肪含量低、熱量低、膽固醇水平低和糖分低的食物為主[4],并保持充足的纖維素攝入,所以應以新鮮的蔬菜和瓜果為主要食物。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術后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切口感染的概率進行觀察記錄[3]。于術后7、14天對患者行下肢靜脈彩超檢查,統(tǒng)計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將兩組效果錄入SPSS22.0軟件,計數資料表示用百分比(%),檢驗行x2,P<0.05是統(tǒng)計學意義成立的依據。
2 結果
經研究,實驗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概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具體數據見下表:
3 討論
由于各科手術患者病癥復雜,患者手術后恢復速度較慢,需要長期臥床休息,所以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并征得概率較大,下肢深靜脈血栓病癥的出現,將直接影響患者下肢血液的正常循環(huán)功能,引發(fā)患者下肢酸痛、腫脹病癥,嚴重時甚至會引發(fā)下肢炎癥[5],影響患者機體康復速度,增加臨床治療費用。采用圍術期護理干預方式對患者病癥進行護理,有利于在手術前,根據患者的文化水平和年齡,對患者進行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相關知識進行介紹,并對患者不良心理進行調節(jié),通過手術過程中合理的體位選擇,合理進行肢體按摩,提升患肢的血液循環(huán)速度,并抬高患者患肢,降低深靜脈血液回流的情況出現,在手術后,教授患者功能訓練的主要方式[6],提升患者患肢恢復速度,合理飲食,有利于為患者提供充足的膳食營養(yǎng),減少脂肪和膽固醇類物質的攝入,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病癥的發(fā)生風險,護理意義顯著。
研究表明,實驗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概率3.33%顯著低于對照組20%,差異顯著,P<0.05,可見,采用圍術期護理干預方式對骨科手術患者進行干預,有利于降低術后深靜脈血栓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概率,保證患者機體健康,護理效果優(yōu)于常規(guī)護理方式。
綜上所述,護理干預對骨科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作用顯著,所以必須合理應用圍術期護理干預對患者進行護理。
參考文獻
郭華英.骨科大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及臨床護理[J].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 2017, 14(1):111-113.
王婷婷.脊柱骨折患者術后綜合護理對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作用[J].血栓與止血學, 2018, 24(04):109-110.
談晶, 陳媛, 劉洪娟,等.連續(xù)性護理干預在預防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中的應用價值[J].骨科, 2019, 10(01):69-73.
賀霞, 王娟.預見性護理干預對骨科術后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效果[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18, v.26(06):165-167.
郭華英.骨科大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及臨床護理[J].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 2017,14(1):111-113.
王翠嫻, 李萍, 陳建東.護理干預對預防脊柱結核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意義[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外科雜志, 2018,24(4):488-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