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小英
摘?要:故事田”秉持對價值世界的擔當,從“真善美”出發(fā),用在地化、兒童化、數字化等故事構成課程。課程通過對故事田資源的開發(fā)、學習方式的建構、學習模式的探索和評價機制的建立,變革學生學習方式,實現教師專業(yè)成長。
關鍵詞:故事田;課程建設;兒童個性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623.2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20)01-114-2
“故事田”,是指秉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真善美”出發(fā),用自立、平和、誠實、理性、開放、公益等故事構成的課程。一百種語言:一百種語言不是具象的數量,而是表示“種類繁多”的意思,即借助多種各具特色的方式或符號系統(tǒng),來表達、認知、記錄、理解和表現兒童在學習過程中所經歷的記憶、想法、預測、假設、觀察和情感。筆者下面談談我們如何打造通過“故事田”課程,推動兒童“一百種語言”實踐的策略。
一、梳理“一百種語言”的目標進階
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他們擁有其自身發(fā)展的全部憑借,具有與生俱來的語言的、思維的、學習的、創(chuàng)造的本能,是教育教學中最重要的資源。一百種世界等著兒童去想象,一百種世界等著兒童去創(chuàng)造,兒童用“一百種語言”認識世界。這“語言”包括兒童在學習過程中經歷的感知、理解、表現、思辨,體現的方法、合作、情感、價值觀等,并在不同的學習階段表現出以下不同的能力表征。
二、整合“故事田”生長的方式
1.“在地化”:開墾一畝方田
每一個故事,都有孕育的肥沃土壤。雪小位于擁有千年歷史闔閭遺址的江南名鎮(zhèn),底蘊深厚,歷史文化資源豐富。近年來,雪堰又創(chuàng)建了雅浦、太滆等新農村樣板村,回民村、中華孝道園等社會文化景點,提供了越來越多的地域學習資源。校內建有道南書院、翰暉堂,校史館內呈現的一件件展品、一張張校友圖片、一個個重要的歷史事件,都在無聲地訴說著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在地化的資源,成為滋長故事的一畝方田,成為發(fā)展學生“一百種語言”的田園空間。
2.“兒童化”:喚醒一顆種子
故事是土壤,兒童猶如一顆顆種子在其中孕育、萌發(fā),破土而出,為茁壯成長積聚力量。在兒童的世界中,故事是不可或缺的,它幫助學生認識外部世界并構筑自己的世界,用安全的距離探究“危險”的問題。“故事”作為一種獨特的兒童思維和表達的方式,是兒童精神的呈現,兒童借由這種方式展現自己對于世界的感知和認識。教師,當是兒童“一百種語言”的喚醒者、養(yǎng)護者、傳遞者,用兒童喜歡的方式,講兒童喜歡的故事,在這一片故事的田野上化作春雨點點,守望學生的成長。
3.“數字化”:擁抱一縷陽光
互聯網+的時代,為“故事田”提供了更為便捷、豐富、生動的素材。各種APP層出不窮,“喜馬拉雅”“荔枝電臺”“趣配音”和各種有聲書、電子書、短視頻等,為學生由“輸入”到“輸出”提供了豐富的資源,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插上飛翔的翅膀。故事藝術與圖片、聲音、視頻、動畫和網頁等多種媒體介質交織在一起,極大地拓展了故事的田野,讓全世界成為兒童的學習資源。學生在這個大寶庫里不斷發(fā)現更美的故事,遇見更好的自己。
三、建構鄉(xiāng)村“田園故事”的流程變式
1.跨學科思維——打開全科育人新格局
在學科教學中,引入兒童故事田,將著眼點放在學生學習力的提升上,關鍵點放在教與學關系的轉變上,落腳點放在學習方式的優(yōu)化上,增值點放在技術與課程的融合與創(chuàng)新上,努力營造情境化、互動式、有情趣的課堂氛圍,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中的情境,設計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任務,調動學生的經驗、想象、思辨、情感等來參與“故事”的推進與重構,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鑒賞能力、表達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打造滋養(yǎng)鄉(xiāng)村兒童特質的“田野課堂”。故事田,成為多學科領域的試驗田、研究田。
2.跨年段思維——涵育全程育人新征程
低年級的學生,天生愛模仿、喜歡過家家,樂于扮演不同的角色,“讀者劇場”是他們發(fā)揮想象力和滿足表現欲的舞臺。中年級的學生,有了一定的表達基礎,能用詩歌理解并講述故事。詩行里的故事,充滿生命的質感。高年級學生以小講堂的方式講述身邊故事,“故事”讓學生學習綜合的知識,學會綜合地學習,培養(yǎng)學生整體地認識世界的方法。
3.跨領域思維——探索全員育人新社區(qū)
故事田不僅僅在課堂,更在廣袤的課堂之外。太湖之濱雪堰山清水秀,物產豐富,人杰地靈,地域文化豐厚。走進中華孝道園,聽千年蓼莪禪寺和聞雷泣墓的孝子王裒講述感恩故事;走進太滆村,聽村民講述太湖傳說和每天打漁的酸甜苦辣;走進雅浦村,聽村書記講述美麗鄉(xiāng)村破冰后的奮斗故事,聽農民企業(yè)家講述雅浦黃酒的文化變革;走進吳稚暉、吳伯超、董亦湘故居回望歷史,走進回民村探訪民族融合、共同富裕的改革開放足跡。聽故事、講故事、畫故事、演故事、寫故事,“故事”把課堂學習與社會生活實踐緊密膠著,拓展了學生的成長社區(qū),讓學生在廣闊的鄉(xiāng)村田園時空里,在多姿多彩的經歷中得到學習和成長。
“故事田”課程內容接近孩子生活實際,學生從教材走向生活,從生活走向思考、運用。每一份獨特體驗都必須尊重,每一次微小的吶喊都必須得到響應。探索、體驗后,學生在誦讀、講述、繪畫、書法、情景劇、制作簡報等豐富多樣的學習方式中,錘煉語言技能,促進個性發(fā)展。
四、發(fā)展兒童“一百種語言”的學習模式
1.朋輩式學習:以兒童為中心
“故事田”的實踐,就是要基于兒童立場,從學生視角出發(fā),以尊重兒童心理特點和成長規(guī)律為導向,指向兒童自主學習意識和綜合能力的喚醒,指向生命個體潛能的激發(fā)和發(fā)展需要的滿足,讓兒童成為課程與教學的出發(fā)點和共同創(chuàng)生者,最大程度地參與到項目的開發(fā)、實施的過程中來,并始終站在學習的中心。小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獨立意識不斷增強,處于平等狀態(tài)的朋輩關系對兒童發(fā)展的影響也將越來越大。以兒童的方式構建積極向上的朋輩學習共同體,促進兒童語言、思維、審美、人格的良性發(fā)展,正是故事田的價值所在。
2.項目式學習——以任務為驅動
“故事田”以地域特色、歷史文化、家鄉(xiāng)名人等資源,以勤奮勵志、報效家國、樸實篤行、善待他人等為主題,培養(yǎng)兒童認知、理解、表現、思辨等綜合能力,涵育兒童真、善、美的人生態(tài)度。各年段設置總項目,班級在總項目下分出子項目,設計出班本項目并開展實踐活動。如年段設置太湖風情故事會,班級設置太湖傳說故事會、太湖三白故事會等。活動前兒童根據“故事活動單”了解學習任務,通過小組合作等形式搜集故事,練習講演故事?;顒雍笸ㄟ^同伴互評、教師家長點評、朋友圈點贊等方式,評選出“小小故事家”。項目式學習以任務為驅動力,以培養(yǎng)學習者問題意識、批判性思維方法和解決問題能力為主要目標,強調學生的積極參與、主動實踐、自主創(chuàng)新和合作探究,讓學生成為故事的“主角”。
3.關聯式學習——以聯結為紐帶
21世紀,人的素質差異,其本質不在于所掌握的知識信息量的差異,而在于思維能力的差異。當學習由“串聯”進階到“并聯”,呈現過程的思維深度,學習的效應將不斷放大。我們將故事之間的關聯之處巧妙鏈接,設計創(chuàng)造性的高效學習。如尋訪家鄉(xiāng)紅色文化,講述英雄人物故事時,確定尋訪對象,設計尋訪路線,擬定尋訪提綱,展示尋訪成果。隊員們以校友吳伯超為尋訪對象,講述吳伯超用音樂作為武器創(chuàng)作抗日戰(zhàn)歌,化作鋒利鋼刀刺向日寇的感人故事,在吳伯超銅像前深情朗誦學生集體創(chuàng)作的詩歌。在一個個故事中提升學習力,發(fā)展“一百種語言”。
4.社群式學習——以分享為特質
社群學習和個人學習最大的區(qū)別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感染,它最大的特質是分享。社群不僅是一個群體,更是一個有學習力和競爭力的團隊。學生的學習積累、生活經驗和故事本身凝成的前理解差異,造成了故事學習的開放性,使得聽故事、講故事成為一項極富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當信息差可以隨著分享活動的推進在共同體之間傳遞和增長的時候,每個學生的能力才在同伴之間可感可觸,學習思維的流量也就屬于開啟模式了。面對不同年齡、不同職業(yè)、不同場域的分享者,兒童會不斷調整故事的內容和理解,潛移默化地發(fā)展綜合智能,讓故事田成為一塊分享田、成長田。
學校課程關注了一方水土特有的歷史、環(huán)境、文化、經濟、文學、藝術等,關注了兒童的學習動機、思維特質和游戲精神,緊密結合課程育人目標,將“故事”應用到課程實施的具體實踐中,努力在教師“教”的流程變式中生長學生“學”的基本模式。學校將借助“一百種語言”的目標進階,基于“學習”的本質和“學習者”的需求,通過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實踐方式的創(chuàng)新,最大程度地為兒童學習品質的培養(yǎng)尋求突破的路徑。
(作者單位:常州市武進區(qū)雪堰中心小學,江蘇 常州21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