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大鵬
【摘? 要】地域文化與學生具有很強的親緣性,其中的德育因子也最容易引起學生共鳴,所以在立德樹人過程中要學會挖掘地域仁愛文化。首先,我們要對地域文化進行搜集與甄別,讓立德樹人更有效;其次要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地域文化,讓立德樹人更具體;再次通過活動推進走近地域文化,讓立德樹人更有根;最后通過地域文化的校本課程開發(fā),讓立德樹人更系統(tǒng),從而讓立德樹人在學校教育中落地生根,讓學生都能夠成為仁愛之人。
【關鍵詞】搜集甄別;學科滲透;活動推進;課程開發(fā)
習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如何在學校教育中落實立德樹人也就成為當前每一位教育人要思考的問題了。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學生自己的家應該是學生最熟悉的地方。從古到今,每一個地方都沉淀了深厚的地域文化,其中包含著許多對學生文明禮儀及德性思想教育的內(nèi)容。學生對地域文化有“血緣性”,有“親情感”,立足地域文化對學生進行仁愛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舉措。
一、搜集甄別 讓立德樹人有基地
在地域文化中,有的是優(yōu)秀的,也有一些是庸俗的。而基于地域文化開展立德樹人時,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先搜集地域文化,然后把這些地域文化放在一起進行甄別與梳理,選擇對立德樹人有用的內(nèi)容。
比如,歸仁地域文化受孔子思想的影響比較多。當年孔子游學至此,看到民風淳樸,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有感而發(fā)并留下了千古名言:“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痹诿鞒f歷四年,宿遷知縣喻文偉受孔子的啟發(fā),把這個地方命名為“歸仁”,這個名字也就一直沿用到今天。通過搜集與甄別歸仁地域文化,我們發(fā)現(xiàn)其中有許多內(nèi)容都可以用來立德樹人。比如,從古到今,無論是歸仁的街道鋪設布局,還是兩旁的建筑設計都蘊含著濃濃的仁愛文化。街道名字中含有“仁”字,如仁義大街、仁孝大街、仁和路、仁禮路、仁政路、興仁路、仁康路等;小區(qū)也有“仁”字,例如仁禮花園、仁和嘉苑、仁富花園、興仁名府、仁德家園,并且每一個小區(qū)的文化布置都突顯小區(qū)名字的內(nèi)涵。仁禮花園小區(qū)的文化布置突出的是一個“禮”字,仁和嘉苑小區(qū)的文化布置體現(xiàn)的是一個“和”字等等?,F(xiàn)在,無論走在歸仁的哪個角落,都能感受到濃濃的仁愛文化。同時,歸仁地域內(nèi)有九座梅花山、烏鴉嶺、回龍閘、水牛沉、潘人美故居、克復橋、復龍庵等自然與人文景觀。這些都為我們立德樹人提供了實踐與活動的基地,也為立德樹人可以扎根傳統(tǒng)文化精髓之中奠定了基礎。
在歸仁境內(nèi),劉少奇曾經(jīng)打響了三次著名的“江橋戰(zhàn)役”,為重建淮北解放區(qū)立下了汗馬功勞。戰(zhàn)役中涌現(xiàn)出一批戰(zhàn)斗英雄:董立功、陳福和、陳杰斯、蘇中任、秦成貞等。這些都為我們開展仁愛教育提供了充足的典型材料。同時,歸仁有地方特產(chǎn)“歸仁三餅”,即綠豆餅、大餅、車輪餅。還有地方特色的戲種,船、花挑、跑毛驢、舞龍?zhí)?、獅子會、高蹺、口袋倖、亭閣、花鼓、采茶、八仙、扒缸等。這些民間藝術中都蘊含著濃濃的仁愛思想。每逢重大節(jié)日,當?shù)剞r(nóng)民就會自發(fā)組織,走村串戶,義務演出。特別是泗州戲,在歸仁源遠流長,不論男女老少,只要一提起泗州戲,都能哼上幾句。這些,都讓我們的立德樹人更具有地方色彩,促進學生成為一名有根的人。
二、學科滲透 讓立德樹人有基礎
我們都知道,無論是語文教育,還是數(shù)學教育,或者其它學科的教育,在其新課標中都會強調要聯(lián)系學生的真實生活來開展。也就是說,把學生的生活融入學科教學之中,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學科教學更好促進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作為學生熟悉的地域文化更是我們學科教學的促進劑,它不僅可以讓學生對學科知識產(chǎn)生濃厚興趣,還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就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從而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因此,在基于地方文化提升立德樹人效果,我們就要立足學科教學,把地域文化有機滲透在學科教學中,不但能豐富學生的家鄉(xiāng)情感,而且可以更好促進學生的學科學習。
比如,在教學數(shù)學學科中的百分數(shù)時,我們就把歸仁的特產(chǎn)“歸仁三餅”作為教學素材來開展教學:歸仁車輪餅單價是6元每斤,歸仁大餅價格是它的1/2,同時又是綠豆餅的1/3,歸仁大餅與綠豆餅單價分別是多少?這樣,學生在解答這一問題時,就會感受到濃濃的地域情懷,讓學生對歸仁地域文化產(chǎn)生一種自豪感。再比如教學蘇教版六年級語文《孔子游春》,當學生通過學習水的四種品質(即有德行,有情義,有志向,善施教化)之后,結合孔子游歷各地到我們歸仁時說下的一句話:“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弊寣W生做一個綜合實踐活動,即探究“歸仁”名字的來歷,研究歸仁在孔子這一千古名言的影響下的民風狀況。也可以研究歸仁各個以“仁”字命名的居民小區(qū)文化取向,還可以讓學生研究以“仁”字來命名的歸仁各大街道的含義,從而增強學生對鄉(xiāng)土的情感。同時,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得到長足的發(fā)展。另外,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我們把每一節(jié)課都融入到學生的真實生活中,列舉生活中真實的“仁愛”案例來展開教學。美術課堂,我們會安排學生用自己的手畫自己的家鄉(xiāng)等等,讓立德樹人在學科教學中得到長足的發(fā)展。
三、活動推進 讓立德樹人有平臺
立德樹人如果只依靠在教室里的講授,是很難讓仁愛思想浸潤學生的心靈。所以,我們要抓住一切可利用的契機搭建活動平臺,組織學生開展各種“仁愛”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掌握“仁愛”的文化精髓與內(nèi)涵,從而把“立德樹人”教育落實到位。
首先,自創(chuàng)文明禮儀操。我們結合地域文化中“仁”的精髓,組織學校名特優(yōu)教師根據(jù)這些精髓,結合學生的實際,創(chuàng)編了學?!拔拿鞫Y儀操”,把帶有濃濃的地域風采的“仁愛文化”以一種外在的肢體動作表現(xiàn)出來,以加強對學生的仁愛教育,讓學生從小都能夠守禮、明德,爭做一名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
其次,定期舉行師生展演活動。每學期,我們都會以地域文化為題材,至少舉辦一次師生書畫展示活動,對于其中特別突出的書畫作品我們會進行校內(nèi)展出,或者張貼在樓層的走廊里供學生欣賞。由于這些書畫作品全部來自于地域文化中,可以引起學生的共鳴,并影響到他們的行為。另外,我們每學期還開展經(jīng)典誦讀活動,說一說我的家鄉(xiāng)征文活動,每年4月還會利用鎮(zhèn)政府舉辦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節(jié)活動對學生進行仁愛教育。我們還定期舉辦“養(yǎng)成文明習慣,浸潤學生德行”系列活動,每學期一次帶著學生走進敬老院進行慰問演出活動,讓學生養(yǎng)成敬老、愛老、尊老、助老的好習慣;讓學生走進農(nóng)田,感受父母家人的辛苦;帶著學生走進社會搜集美德故事;走訪當?shù)刂耸浚瑢ふ蚁攘业淖阚E;還開展地域文化名片制作比賽等活動,讓學生的仁愛思想在活動中不斷得到發(fā)展,從而夯實立德樹人的效果。
四、校本開發(fā) 讓立德樹人有素材
為了讓基于地域文化的仁愛教育更系統(tǒng),更具有針對性,我們開發(fā)出了《天下歸仁——地域卷》。教材的初稿才出來,就已經(jīng)讓許多學生愛不釋手,每天都能夠抽出一定的時間進行閱讀。同時,每個班級基于校本教材每周開設一節(jié)“地域文化課”,系統(tǒng)感受地域文化,并對照教材中的內(nèi)容,帶領學生走進社會,去研究教材中所列舉的地域文化,讓學生的研究性學習登上了更高的水平。學生在研讀這一校本教材、研究地域文化中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同時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也在教材的編寫與使用中得到不斷的提升。
總之,基于地域文化開展立德樹人,不但可以讓地域文化更好地得到傳承與發(fā)展,還可以讓學生通過學習地域文化體會到教材之外的知識美,凈化自己的心靈,促進學生尊重地域文化、發(fā)展自己道德思想。同時也讓學生成為仁愛之人,并促進教師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提升教師的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推動教師幸福地成長。
【參考文獻】
[1]譚嗣同.仁愛[M].朝華出版社,2017.10
[2]牟鐘鑒.新仁愛構想[M].人民出版社,2013.09
[3]萬光軍.孔孟仁愛論綱[M].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2016.02
(江蘇省泗洪縣歸仁中心小學,江蘇 宿遷 223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