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代高等教育的發(fā)展離不開個體、社會和國家的需求及由此產(chǎn)生的供求關系。高等教育供求關系的復雜性在于它是一個具有復雜結構的矛盾體系,是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問題。國內外學界對高等教育供求問題的研究可分解為三個模塊,分別是:高等教育供求問題的一般研究,高等教育上游的機會供求研究和高等教育下游的人才供求研究。文獻評估發(fā)現(xiàn),這一領域的以往研究在整體性、關注點、方法論、策略等方面存有不足。據(jù)此,對今后這一主題的學術研究應如何創(chuàng)造新的生長點進行了前瞻性、批判性思考,并提出若干建設性學術主張。
關鍵詞:高等教育;供求;理論述評;研究展望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我國高等教育正處于迅速發(fā)展的階段,辦學能力大幅提升。一方面,規(guī)模持續(xù)增長使毛入學率迅速提高,人們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被越來越廣泛地實現(xiàn)。另一方面,不斷加強的內涵建設使我國大學的國際競爭力、學術產(chǎn)出能力和影響力、人才培養(yǎng)質量均大踏步進步。一個轉型與發(fā)展中的高等教育強國即將浮現(xiàn)。
我國高等教育蓬勃發(fā)展的歷程從一開始就與高等教育需求結合在一起,社會公眾和用人部門分別對高等教育“機會”和“產(chǎn)品”的雙向需求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一拍即合,不僅扣動了中國高等教育快速大眾化的扳機,還促進了高等教育領域的諸多改革和制度變遷。當一旦深入探討高等教育發(fā)展與個體、社會和國家需求的關系時,問題就變得復雜而獨特。提高毛入學率意味著高等教育對人的需求的滿足,適應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意味著高等教育對各類經(jīng)濟組織、社會組織需求的滿足,增強綜合國力意味著高等教育對國家需求的滿足。集三個問題于一體就預示著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始終繞不開供求關系。而“人口大國”“制造業(yè)大國”“經(jīng)濟轉型”“制度變遷”“結構調整”“區(qū)域協(xié)調”等問題交織在一起又意味著當今高等教育供求關系的復雜性首推中國。于是研究我國高等教育的供求問題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就顯得尤其有意義。
一、理解高等教育的供求問題及其矛盾的復雜性
供求問題是經(jīng)濟學中最重要也是涉及面最廣的理論問題。與人類生活相關的任何物品,不論是私人物品還是公共物品均存在供求關系,就連空氣也不例外。一般意義上,供求關系的重要性往往體現(xiàn)在它與資源配置有著非常密切的關聯(lián)。供求雙方相互作用的結果往往引導著資源配置的方向和重點。不可否認,不論教育具有怎樣的產(chǎn)品屬性,它和任何商品或勞務一樣存在著供給與需求。盡管教育供給和需求并非是一個純經(jīng)濟學概念,還具有廣泛的社會內涵和文化內涵,但在市場經(jīng)濟大環(huán)境下,教育和其他生產(chǎn)部門一樣脫離不了經(jīng)濟學邏輯下的供求規(guī)律。
按需求主體分,對教育的需求可分為私人需求和社會需求兩大部分,本文分別稱之為機會需求和產(chǎn)品需求。其中,狹義的社會需求一般指各級各類用人部門對教育的需求,廣義的社會需求則涵蓋了國家需求的方面。與需求相對應,教育的供給也可分為機會供給和產(chǎn)品供給,前者面向個體(即學生),后者面向社會。同理,高等教育也連接著兩座橋,一座通往個體求學者及其家庭,另一座通往社會用人部門和國家,從而客觀上也存在著兩類相互聯(lián)系而又相互區(qū)別的供求關系。高等教育的機會供求關系本質上是其招生中入學機會的供求關系;產(chǎn)品供求關系則是高校培養(yǎng)的人或其他高等教育產(chǎn)物的供求關系。從高等教育哲學的角度理解,后者說到底是高等教育“政治論”假設的現(xiàn)實支點,后在國內演繹為高等教育“適應論”,強調教育的“有用性”。相較而言,以個體為需求者的機會供求問題內生邏輯相對復雜,強調教育的“有益性”。兩類供求關系分別形成于高等教育的“入口”和“出口”,共同影響著一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
圖1高等教育供求三角關系示意圖
高等教育的供求三角如圖1所示。簡便起見,圖中以大學代替高等教育機構作為供給主體,位于供求系統(tǒng)的核心位置。個人和社會作為兩類不同的需求主體分別與大學建立了直接供求關系,這兩種供求關系在某種意義上也包含著各自的委托—代理關系。個人和社會間之所以用虛線連接是因為他們之中存在著隱形的雙向供求關系,兩者通過大學的橋梁于高等教育的“出口”處發(fā)生對接——接受完高等教育的個體融入到社會之中。個體為社會創(chuàng)造價值,為實現(xiàn)組織目標貢獻力量;社會則為個體提供收入、資源和地位,滿足“人”的需求。大學處于中間節(jié)點上正好起到紐帶作用。政府則同時擁有高等教育的間接供給者和宏觀需求者的雙重身份,對大學的供給行為、社會的需求方向甚至個體的教育選擇均產(chǎn)生著深遠的影響。尤其是政府與大學的關系密切而關鍵,政府通過資金支持并引導大學的供給行為,通過政策法規(guī)進行高等教育的供求管理和資源配置,深刻影響著整個供求系統(tǒng)的平衡。
由圖1可知,高等教育的供求系統(tǒng)具有“四元三角多邊”特點,其復雜性比起伯頓·R·克拉克(Burton?R.Clark)提出的高等教育三角協(xié)調模型有過之而無不及。在克拉克的三角關系中,國家權力、學術權威和市場具有對稱意義上的結構穩(wěn)定性,三種變量在調節(jié)一國高等教育時是在一個平面上此消彼長的關系。而在高等教育供求三角中,四元主體相互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個多重不對稱結構。撇開個體和社會間的隱性供求關系,并把政府因素也排除在外,僅“大學—個體”和“大學—社會”這樣的一對二供求關系就會使問題變得異常復雜。當高等教育的私人需求和社會需求在規(guī)模、結構、變化任何一個方面不一致、不對稱,甚至相互沖突時,大學應如何應對?更何況大學還有自身學科發(fā)展的理念、目標、邏輯和機制,這必然又與兩類需求不完全吻合。而當大學的價值選擇和它的“婆婆”——政府——的政策取向相左時,問題就更復雜了。這些方面均顯示了高等教育供求系統(tǒng)的特殊性和復雜性。正如約翰·希恩(John?Sheehan)所言:“教育的供求關系是關于構成教育系統(tǒng)的一整套復雜機構體制同我們稱之為社會的另一套復雜機構體制乃至觀念準則之間的關系?!盵1]
高等教育供求系統(tǒng)的復雜性決定了其供求矛盾的復雜性。供給主體和需求主體的非一一對應性使高等教育的供求關系在現(xiàn)實中并非可以線形地描述為“均衡”或“不均衡”。比如當高等教育的機會供求關系達到平衡時,產(chǎn)品供求關系可能處于失衡狀態(tài),反之亦然?,F(xiàn)實中,上述狀態(tài)或兩類供求關系均失衡的狀態(tài)最為尋常,兩端平衡的狀態(tài)反而少見。因此,專注于調節(jié)高等教育的某一類供求關系使之趨于平衡相對易于實現(xiàn),而要同時協(xié)調高等教育的多重供求矛盾使整個系統(tǒng)達到綜合平衡卻相當不易。這對政府開展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選擇供求調節(jié)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時也要求研究者重視對高等教育供求矛盾的系統(tǒng)研究和全局把控。
高等教育供求矛盾的復雜性除了表現(xiàn)在兩類需求的非對稱性上,還表現(xiàn)在它存在于不同維度、不同層面之中。比如高等教育的供求矛盾不僅表現(xiàn)在數(shù)量上,也表現(xiàn)在質量上和結構上,不僅存在于院校層面,也存在于學科專業(yè)層面和空間層面。特別地,結構上的供求矛盾尤為復雜,既可以在高等教育的層次結構上產(chǎn)生矛盾,也可以在高等學校的類型結構上產(chǎn)生矛盾,還可以在高等教育的專業(yè)結構上產(chǎn)生矛盾,甚至在高等教育的空間結構上也可能存在矛盾,而每一類結構性矛盾既可以出現(xiàn)在高等教育的機會供求上,也可以出現(xiàn)在產(chǎn)品供求上,可能涉及的問題非常之多。筆者就曾對其中的一些問題開展過實證研究。[2]現(xiàn)實中,高等教育供求間的數(shù)量矛盾、質量矛盾、結構矛盾以及院校矛盾、科類矛盾、空間矛盾可能同時存在,它們常常交織在一起、嵌套在一起,相互影響,相互滲透,且所有矛盾均貫穿于高等教育的多邊供求系統(tǒng)之中,只是每一條單邊都擁有各自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而已。
綜上所述,高等教育供求矛盾的復雜性在于它是一個具有復雜結構的矛盾體系,是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問題。只有具備了這樣的認識,對高等教育的供求問題才會形成正確的理解,任何試圖探討高等教育供求問題的學術研究都應建立在這一理解之上。這注定了相關學術研究必將是一個復雜、精細的系統(tǒng)工程。然而,在實際研究中,由于對高等教育供求矛盾的復雜性把握不足,對矛盾的內部結構關系尚未理清,甚至由于概念理解缺乏共識,導致相關領域的研究不成體系,不同研究間缺乏清晰的邏輯關系。比如有的文獻在尚未嚴格區(qū)分高等教育“機會”供求和“產(chǎn)品”供求的情況下就直接開展論述,讓人不知其所云,從而大大削弱了研究的對話性,甚至使討論陷入混沌。該學術領域相關現(xiàn)象的普遍存在注定了很多文獻對本國高等教育供求矛盾這一關鍵問題的解決所能提供的理論參考價值有限。鑒于此,亟需在文獻評估的基礎上深刻總結不足,并指明未來該領域研究的出路。這樣才能真正意義上開展中國問題研究,才能真正觸及相關問題實踐層面亟需解決的方面,才能為我國政府制定與調整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方略提供科學依據(jù)。
二、高等教育供求問題的研究現(xiàn)狀
(一)高等教育供求問題的一般研究
此類研究涉及面最廣,研究對象常常不限定在高等教育的某一類供求問題,或者未明確界定。整合中西方學術史可將相關研究歸結為理論思想生成階段、實證研究與概念化探討并存階段和熱點研究噴發(fā)階段三個階段。
理論思想生成階段。高等教育供求問題研究最早可追溯至以Schultz、Becker等人為代表的人力資本理論的提出。人力資本理論對教育與經(jīng)濟增長關系的解釋引發(fā)了人們把教育的供給和需求作為一個學術問題來看待。后續(xù)的教育收益學說、篩選理論、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等均從不同角度指向或關聯(lián)至教育的供求問題,高等教育的供求研究由此拉開序幕。例如,自Schultz在《教育的經(jīng)濟價值》一書中系統(tǒng)論述了多種教育收益后,教育收益學說開始被用于解釋教育中的需求問題。現(xiàn)實中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高等教育,甚至高校中的不同專業(yè)可能具備的私人收益和社會收益均存在差異,需求的結構性問題由此而生。教育收益學說在高等教育需求研究中表現(xiàn)出的解釋力使其成為了這一領域的重要研究途徑之一。有學者認為,目前有代表性的教育供求理論有三種:其一是按人力需求組織教育供給的理論;其二是按教育投資收益率組織教育供給的理論;其三是按個人教育需求組織教育供給的理論。[3]按照這三種理論,高等教育的供求問題可細分為產(chǎn)品供求問題、經(jīng)費供求問題和機會供求問題等子問題,相應的學術研究應運而生。
實證研究與概念化探討并存階段。這一階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上世紀70年代到本世紀初,前者多為西方學者從不同角度開展的對前期理論觀點的經(jīng)驗分析,后者多見于我國老一輩教育經(jīng)濟學者及其子弟對教育供求思想的整體闡釋。在西方,Radner和Miller較早開展了對美國高等教育供給和需求的調查研究。[4]后續(xù)研究如Jackson和Weathersby對高等教育需求實證研究的系統(tǒng)分析[5];Charles和Michael對高等教育供求問題的綜合研究[6];James對教育需求和公—私立教育發(fā)展關系的研究等均屬于這一時期的實證研究[7]。在我國,早期有關高等教育供求的研究大多針對于國家對某類專門人才的需求問題。相關問題正式進入到概念化探討階段,則是始于國內教育經(jīng)濟學研究的興起以及我國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確立。這既是一個西方理論的“拿來”階段,也是一個本土化概念生成階段,研究內容多為詮釋和辨析高等教育供給和需求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矛盾關系,并對未來如何研究該問題提出見解和展望。
熱點研究噴發(fā)階段。這一階段的國內外研究更為關注供求問題的某些特定方面及內在邏輯理路生發(fā)。整理文獻發(fā)現(xiàn),近十年左右研究熱點如下:其一是關注高等教育兩類供求關系的相互關聯(lián)及相互矛盾,如朱秋白(2011)[8]的研究;其二是關注高等教育的經(jīng)費供求及與之掛鉤的資源配置問題,如李文利(2008)[9]的研究;其三是關注不同高等教育供求主體的利益博弈問題,如馬永霞(2006)[10]的研究;其四是關注某一類特定高等教育(如高職教育、民辦高等教育)的供求問題,如王旭輝(2015)[11]的研究;其五是關注高等教育供求矛盾的調節(jié)機制,目前已大致形成政府干預、市場機制、政府市場相結合三種思路;其六是關注高等教育供求間的結構性錯位,如專業(yè)結構與產(chǎn)業(yè)結構的錯位,與之相關,有一類研究專門針對需求導向的高等教育學科專業(yè)結構的優(yōu)化問題,如李立國(2017)[12]的研究。綜上,近年來人們對不同時空、不同類型高等教育、不同類型供求問題、高等教育不同層面等多角度的關注不斷增多,且研究日益深入。
(二)分別關于高等教育機會供求和產(chǎn)品供求的專門研究
由于“機會供求”和“產(chǎn)品供求”在高等教育的供求研究中尚未成熟地概念化,是一些研究者為了便于討論而抽象出來的概念,從而現(xiàn)實中可以嚴格對號入座的文獻較為有限。學界對兩者的探討更多地滲透于某些具體話題之中,研究某個特定方面。其一,機會供求問題本質上屬于高等教育上游即招生市場中的入學機會問題,相應的研究常常滲透于高校招生、入學機會公平、個人需求與學業(yè)選擇等研究之中,明確定義機會供求概念并專門以分析供求關系為目的的實質性研究所見不多。其二,產(chǎn)品供求問題通常指向高等教育培養(yǎng)的人的供求問題,相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高等教育下游即勞動力市場中的人才供求上。
1.機會供求研究
整理文獻所見,高等教育個人需求及學業(yè)選擇是機會供求研究中最主流、最集中、最切題的一類問題。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Koch等西方學者就已從學生個人需求的角度開展對大學主修選擇的研究。國內關于高等教育個人需求的專門論述在八、九十年代已零星有之,如丁小浩《高等教育的個人需求和政府的宏觀調控》(1998)等文獻。以實證為主的研究則主要出現(xiàn)在2000年以后。經(jīng)歸納,國內外相關研究可概括為三個關注點。
一是關注高等教育個人需求及學業(yè)選擇的影響因素。相關研究如Wiswall和Zafar(2015)[13]、Baker(2018)[14]、陳宏軍和江若塵(2006)[15]、呂慈仙和李衛(wèi)華(2014)[16]等涉及了這一問題??偨Y多項研究的結論,可能涉及的影響因素包括就業(yè)預期收入、學業(yè)競爭風險、就業(yè)競爭風險、投入產(chǎn)出比、個人興趣、學費高低、高中學習經(jīng)歷、家庭影響等。二是關注高等教育個人需求及學業(yè)選擇的群體分化。研究表明,群體分化的背后是不同群體所受的高等教育機會限制存在差異及其引起的需求分化。相關研究如Simpson(2001)[17]、Song和Glick(2004)[18]、鐘宇平和雷萬鵬(2005)[19]、陸根書等(2009)[20]涉及了這一問題。三是關注基于個人需求的教育選擇權及其志愿達成度。主流觀點認為,尊重學生選擇、滿足學生需求是高等教育的應有之義,是市場機制下多元主體博弈的必然結果,是被教育規(guī)律和供求規(guī)律支配的理性邏輯。這一觀點內含了高等教育供給應首先滿足學生需求而非社會需求的供求均衡理念。據(jù)此,一些國內學者對學生高考志愿的達成度、滿意度進行了實證分析,從中揭示學生需求的滿足情況及機會供求關系的協(xié)調度。
同理,高校招生研究、入學機會研究等均為從不同角度探索高等教育機會供求問題的相關研究。雖然很多文獻并未在標題中出現(xiàn)“供給”和“需求”字樣,甚至有的是以教育公平為研究視角,但實質上脫離不了機會供求問題的范疇。此外,也有一些文獻直接以“機會供求”“生源供求”等為關鍵詞,某種意義上與本文采用的概念相吻合,如《Enrollment?Demand?with?Constrained?Supply?in?a?Higher?Education?Institution》《Individual?Demand?for?Higher?Education:A?Review?and?Analysis?of?Recent?Empirical?Studies》《高等教育新增入學機會供求矛盾及調節(jié)》《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機會供求矛盾及調節(jié)》《我國高等教育生源供給與需求關系研究——基于人口學的視角》《論高職教育供給與生源市場需求的關系》等。限于篇幅,不作展開論述。
2.產(chǎn)品供求研究
高等教育產(chǎn)品供求關系說到底主要是人力資源供求關系,即高校畢業(yè)生的供求關系,通過大學生就業(yè)問題得以反映,就業(yè)問題是相關理論命題的現(xiàn)實載體。從而這一領域的學術研究多以“就業(yè)率”“對口率”“勞動力”“學—職關系”“結構匹配/錯位”等為關鍵詞。由于大學生就業(yè)問題是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熱點問題,尤其在我國,過去受單一高等教育發(fā)展觀和人才培養(yǎng)觀的引導及短期政策效應的驅動,相對于高等教育的機會供求問題,其人才供求問題在理論界和實踐界均表現(xiàn)出更高的顯性度,故此類命題在高等教育供求研究中長期居于主流地位,相關文獻幾乎汗牛充棟:從總量供求關系、質量供求關系、結構供求關系,到規(guī)模擴張與結構變遷的關系、專業(yè)結構與產(chǎn)業(yè)結構的關系、學業(yè)與工作的關系,再到人才需求預測、大學生就業(yè)調查等不同角度開展的理論探討、實證檢驗、調查報告層出不窮,從不同側面揭示了高等教育人才供求關系的現(xiàn)實表現(xiàn)和存在的問題。大量研究顯示:高等教育人才供求的失衡多出在質量和結構方面,高校畢業(yè)生的結構性失業(yè)、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與勞動力市場需求的結構性錯位是現(xiàn)階段各國高等教育面臨的主要供求矛盾之一。鑒于這一主題的文獻數(shù)量眾多但關鍵詞和關切點集中,本文不對相關文獻作具體列舉和觀點評論。
(三)基于文獻評估的總結
根據(jù)一系列文獻分析,本文認為:現(xiàn)有的有關高等教育供求問題的國內外研究成果已較為豐碩,但相關研究仍未成體系,關注點過于零散,知識創(chuàng)造呈非積累性增長,沒有在相對一致的話語體系和框架下開展這一領域的研究。國外研究雖然起步較早,視點也較為廣泛和細致,但由于相關問題在各國的根源、表現(xiàn)、關切點、所處階段等有所不同,英語世界的探討常常與我國的現(xiàn)實問題存在語境差異,難以對我們的理論話語和政策實踐產(chǎn)生直接指導意義。同時,國內外研究存在一個共同點,即過于碎片化、技術化的研究不利于“核心綱領”的架構,使這一領域的研究缺乏內核、缺乏整體性,反而成了分散在各個子問題中的“片段式”研究。國內外研究的這一現(xiàn)狀可能與該領域本身在理論建設上尚未成形、沒有特定的學科知識歸屬以及交叉領域的研究尚處在初級階段有關。
具體而言,以往研究在相關問題的理論詮釋、現(xiàn)狀描述、假設檢驗、價值辯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可為后續(xù)研究提供有益借鑒。尤其是從不同角度開展的實證研究為人們認識某些供求規(guī)律并思考背后的原因提供了豐富的經(jīng)驗素材,但仍在整體性、關注點、方法論、策略等方面存有不足。
第一,對高等教育供求系統(tǒng)的整體性把握有待加強。以往大量研究只是割裂地討論高等教育的某一類供求問題,分析不同類型供求矛盾連帶關系、相互作用的文獻較為罕見。而事實上,高等教育的兩類供求關系是一個系統(tǒng)內部兩個相互牽制的問題,割裂地看待無法對表象背后諸如個人本位與社會本位等根本矛盾作出解答并提供綜合合理意義上的矛盾化解方案。
第二,中、微觀層面的實證研究有待豐富。國內實證研究多停留在宏觀層面搜集和評估數(shù)據(jù),較少真正深入至中、微觀層面,一定程度地限制了有關文獻可能產(chǎn)生的實際政策價值。雖然已有不少關于學科專業(yè)結構的外部適應性研究以及基于個人需求的學業(yè)選擇研究,但只是與真正意義上的中、微觀供求研究打了個“擦邊球”。
第三,事實和價值相結合的方法論有待運用。過去的探討事實和價值“兩張皮”現(xiàn)象較為普遍,實證研究多停留在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和對經(jīng)驗材料的一般解讀上,理論研究則往往缺乏嚴謹?shù)目茖W論證,較少有文獻能體現(xiàn)多元方法論邏輯。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論證的科學性及深度。
第四,實現(xiàn)高等教育供求系統(tǒng)綜合協(xié)調的均衡機制有待探究。化解供求矛盾、促進供求平衡的關鍵在于探尋一種長效機制及其實踐路徑,遠非技術層面的措施。這也是以往研究的薄弱之處之一,至少高等教育雙重供求矛盾該如何得到根本上的化解至今仍是個斯芬克斯之謎。
綜上所述,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如要向縱深推進,可嘗試著在以上四個方面尋求突破,以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構建起該交叉領域研究獨特的方法論基礎,致力于建立和完善以“大數(shù)據(jù)”為依托的經(jīng)驗科學和以高等教育基本理論、根本理念為導向的人文精神相交融的高等教育供求研究新框架。
三、探尋相關領域新突破的若干思考及研究展望
(一)把高等教育的兩類供求問題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系統(tǒng)研究
文獻分析表明,過去對高等教育的供求研究往往只針對其中的一類供給和需求。要么只關注高等教育與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間的關系,主要關鍵詞如就業(yè)率、人力資源、勞動力市場、產(chǎn)業(yè)結構、匹配性等;要么只關注高等教育與求學者之間的關系,主要關鍵詞如入學機會、教育公平、教育選擇、高考、招生制度等。不論以上哪一類話題,關注的都僅是高等教育供求系統(tǒng)中的一座橋,沒有把高等教育入口和出口、上游和下游所涉及的問題串在一起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探索兩者的關聯(lián)機制。事實上,要科學制定高等教育供求管理的宏觀政策必須建立在全盤掌握兩類供求關系特點、規(guī)律、關聯(lián)以及矛盾的輕重緩急的基礎之上,必須對整個系統(tǒng)有一個全局把握,只針對其中一類問題的學術研究無法為決策部門提供全面、科學的依據(jù)。
現(xiàn)實中,國內大量文獻都熱衷于討論高等教育的產(chǎn)品供求關系并在單一視角得出的結論下提出政策主張,而政府決策部門往往基于短期政治效益的考慮也樂于采取純粹以就業(yè)為導向的高等教育供求管理,包括專業(yè)結構調整。其結果是受教育者個體的訴求容易被忽視,從而與我國確立的以學生為本的高等教育理念背道而馳,忽略了高等教育機會供求關系的健康發(fā)展。本文甚至懷疑我國高等教育在“適應論”的指導下產(chǎn)品供求關系被過度關注,其中的矛盾有被夸大之嫌,反而是高等教育與學生需求的關系相對緊張,否則為何學生的志愿滿足率和學習滿意度仍達不到人們期望的水平?為此,能否在適應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之需的同時,更大范圍、更高層次、更精準地滿足人民群眾對高等教育機會的需求正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的重大考驗之一?;谶@一反思,本文主張未來研究將高等教育的整個供求系統(tǒng)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以對高等教育供求三角關系的研究取代過去“兩點一線”的線性研究,注重對兩類供求矛盾的相互關系和傳導機制的研究,增強研究結論的人本性和實用性,從而改變我國高等教育供求關系調適長期以來的“外部適應主義”和“內部保護主義”的片面取向。這就大大彌補了過去割裂地看問題存在的缺陷,學術價值顯而易見。
(二)側重高等教育供求實證研究的中、微觀研究,尤其是專業(yè)層面的研究
過去對高等教育供求關系的實證研究缺乏對中、微觀層面的關注,數(shù)據(jù)的搜集和分析多偏于宏觀,往往停留在高等教育體系和院校層面,具體到科類或專業(yè)層面的實證研究所見不多,國內研究尤其如此。一些文獻雖涉及學生的專業(yè)選擇或高校的專業(yè)設置問題,但較少把相關問題置于供求均衡的理論框架中加以考察,缺乏理論建設。而事實上,高等教育專業(yè)結構調整所依據(jù)的正是供求規(guī)律,其管理邏輯有別于以純學科知識為核心的學術研究邏輯。所謂的專業(yè)結構恰恰就是在兩類需求的共同影響下被塑造起來的。大到一國高等教育的專業(yè)結構變遷,小到大學內部的專業(yè)結構調整,均脫離不了供求規(guī)律。
在高等教育供求的結構性問題中,專業(yè)層面的結構尤為重要。專業(yè)是知識的組合方式,也是人才培養(yǎng)的基本單位,專業(yè)建設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在人才培養(yǎng)中實現(xiàn)有規(guī)律、有邏輯、有體系的傳道授業(yè),從而促進社會分工。到了宏觀上,專業(yè)結構幾乎決定了整個國家和社會的知識結構,對國民經(jīng)濟發(fā)展、產(chǎn)業(yè)結構變遷均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中國之所以能保持持續(xù)的技術進步和經(jīng)濟繁榮,跟各類理工科人才的大量培養(yǎng)不無關系,兩者循環(huán)積累、互為因果。因此,從供求關系的角度對高等教育專業(yè)層面的問題進行深入地實證研究就顯得非常有必要,其意義不僅體現(xiàn)在對一國高等教育結構性供求矛盾的診斷上,更體現(xiàn)在專業(yè)結構動態(tài)調整機制的建設上,這正是以往研究相對薄弱之處和今后研究大有可為之處。
當然,高等教育供求實證研究中的其他中、微觀研究(如課程層面的研究)同樣值得重視,長期停留在“宏大敘事”中容易產(chǎn)生學術研究只見“數(shù)字”不見“人”的危險傾向,甚至導致研究的“空心化”。因此,本文主張側重高等教育供求實證研究的中、微觀研究,這當是今后相關領域學術研究的重要增長點。
(三)促進相關問題的事實研究與價值研究相整合
社會科學任何一個領域的論述均應通過若干相互補充、相互競爭的方法論進行組織,任何一項研究均應在不同論證階段中,在不同方法論的分別指導下由經(jīng)驗分析和價值論述聯(lián)合建構。基于這一認識,本文主張高等教育的供求研究應突出實證研究與理論研究相結合。更準確地表述,即事實研究與價值研究相整合。這是因為供求研究作為一項對實踐指導意義很強的應用研究,首先需要實證研究的支撐。但實證研究的結果又只能反映經(jīng)驗科學意義上的基本事實,其本身并不天然蘊含著解決問題的思想,特別是當高等教育的兩類供求失衡同時存在且互不對稱時,政府和大學當如何應對是一個很有爭議的問題。于是,就必須進行研究邏輯的價值轉向,通過一系列理論推理對不同的可能和提出的主張進行規(guī)范意義上的論證。
然而,從文獻上看,過去多數(shù)研究并沒有很好地將事實評估和規(guī)范評估有效地整合起來。一些研究只停留在對數(shù)據(jù)的面上分析,沒有進一步的價值判斷和學理解析,即過于技術化、程序化而缺乏思想;另一些研究則只進行沒有事實根據(jù)的、不嚴謹?shù)睦碚撜撌觯催^于話語化、觀點化而論證不足。兩類研究從方法論角度看都是不完整的。前者果真能讓高等教育領域的學術研究駛入純科學的軌道嗎?能像驗證“動量守恒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那樣驗證高等教育中的問題嗎?后者又如何能確保生產(chǎn)的是可靠的理論或知識而不是研究者個人的價值偏見呢?這些都值得我們警惕和思考。當然,這絕不只是該主題下的研究特有的現(xiàn)象,而是整個高等教育領域及其社會科學“表親們”共同的問題。鑒于此,本文主張將相關問題的實證評估和規(guī)范評估納入到一個系統(tǒng)框架內開展,將以“大數(shù)據(jù)”為支撐的經(jīng)驗科學和以高等教育哲學為指導的價值分析有機結合起來,一者向人們客觀展示高等教育供求關系的現(xiàn)實表現(xiàn),二者告訴人們當面臨多重供求矛盾且沒有絕對參照標準時應如何找到化解矛盾的突破口。
事實上,當前大量實證研究已表明:我國高等教育在生源市場和勞動力市場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供求失衡,包括總量失衡和結構失衡,這意味著高等教育的供給側改革已面臨兩難選擇。如何破局正是擺在每一位高等教育理論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面前的重大課題。因此,高等教育的供求研究需要從具體的技術層面擴展至關于教育發(fā)展方式、社會運行方式和人類生活方式的根本理論層面。后者需在對高等教育的哲學基礎充分辯解的過程中得到闡釋。此時,價值判斷的理性度、理論推理的嚴謹性、理由論述的公信力就成了研究可接受性標準。要開展這樣的抽象論證并作出全局性謀劃,就必須像哲學家那樣運用洞察力、辯證法、批判性思維等看似與經(jīng)驗數(shù)據(jù)無關的方法,而這樣的論證恰恰是高等教育領域中以事實為導向的研究常常忽略的??傊?,在供求研究中將事實和價值結合起來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嘗試和探索,其學術意義超越了該話題本身,具有顯著的方法論價值。
(四)推進后實證主義邏輯在探索相關問題破解之道中的應用
這是建立在上一條學術見解和主張基礎之上的進一步思考,并且也是專門針對相關問題對策研究的方法論意義上的建議。如前所述,高等教育的兩類需求主體由于目標不一致通常存在一定范圍的結構性錯位,它們分別對高等教育產(chǎn)生了不對稱拉力,從而不可能存在一種供給結構能同時完美無缺地滿足私人需求和社會需求,也不能寄希望于通過價值中立、滴水不漏的科學論證開出包治百病的藥方,而要探索某種具有綜合合理意義的矛盾處理方案,使之兼具理論正義和相對理想的實踐效果。這要求人們在規(guī)范研究中基于高等教育的本真意義和核心價值理念探尋一種理想的供求均衡模式,并從供求矛盾產(chǎn)生的根源入手研究某種能起動態(tài)調節(jié)作用的長效矛盾調節(jié)機制。這一模式及其附帶機制要能時刻促使高等教育的多重供求關系朝著“帕累托改進”的方向運動。而不是像以往許多文獻那樣僅根據(jù)矛盾的局部表現(xiàn)關心短期效應,哪里破洞補哪里,治標不治本。
本文認為,后實證主義邏輯及其蘊含的多元方法論思想對于探索相關事項的破解之道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與實證主義尋求普遍標準和固定關系規(guī)律有所不同,后實證主義邏輯崇尚事實真實性是由社會和推論構建的,其賴以發(fā)揮作用的推理手段本質上是一種詮釋、批判、辯論和創(chuàng)造性認識的過程,它既建立在基本事態(tài)的基礎之上,又包含了研究者對問題的元思考,是一個規(guī)范的、理性的、自由開放的、在對策研究中特有的探索事項,暗示了在沒有既定規(guī)則時也存在推理的合理標準。因此,高等教育供求均衡的策略探索絕非僅根據(jù)問卷調查的結果和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的解讀,而應根植于對高等教育的經(jīng)濟意義、政治意義、社會意義和文化意義的全面解讀之中。任何研究中的假設、觀念、關聯(lián)、解釋和知識均是規(guī)范意義上構建的概念,其科學性、合理性、公信力通常需要在具體的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場域中進行評價,在此基礎上的對策研究才具有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然而,目前我國高教領域中開展的一系列供求研究、評價和管理大多是按技術層面的邏輯推進的,大量對策的提出與學生的實際處境毫不相關,不是把重心落在與學生實際需求密切相關的問題上,而是著眼于學生成長的結構性前提——辦學條件建設和適應社會發(fā)展,把人的發(fā)展看成是院校發(fā)展和適應社會的自動結果。以這種思路開展的高等教育供求研究和管理極大地偏離了供求均衡的教育學意義,與人類自身的認知本性和教育的根本理念相違背。引入后實證主義邏輯的目的就是要從根本思維和方法論層面系統(tǒng)地糾正這種偏差,以對供求命題中的根本理論話語和重大政策導向產(chǎn)生影響為目標,致力于發(fā)掘和傳播短期內未必立竿見影但具有深遠戰(zhàn)略意義和長期政策效益的學術思想,挖掘關于人類未來的新思想,并深刻影響整個理論和政策環(huán)境。其認識路徑具有強烈的學術思想性、原創(chuàng)性、批判性和引領性。
由此可見,對高等教育供求關系的基礎評價和規(guī)律摸索固然重要,但這種重要性在本質上應體現(xiàn)為通向更深層次的理性思考,而不是其經(jīng)驗預言能力。如果數(shù)據(jù)分析不是建立在對高等教育供求問題的人文理解之上,而只是想說明過去或預測未來,那么如何實現(xiàn)人們所期望的結果?如何從根本上化解錯綜復雜的供求矛盾?又如何協(xié)調人的發(fā)展、院校的發(fā)展乃至社會發(fā)展間的倫理關系?殊不知,高等教育學在其基本學科假設上就存在一些相互矛盾之處,我們需在任何應用研究中考慮數(shù)據(jù)發(fā)出的信號當在怎樣的高等教育哲學觀中進行解讀?是否暗示著在過去主流高等教育哲學觀以外的更好可能?這就需要在認清事實的基礎上深深地植入人文理解。只有當高等教育的供求研究上升到這一高度時,才算在構建美好理想的道路上邁進了一步。因此,只有充分認識后實證主義邏輯在探索相關問題破解之道中的應用價值,并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斷推進認識路徑和方法論的這一轉變,才能在相關領域的對策研究中提出建設性的政策主張,跳出“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的思維局限,這正是以“化解矛盾”代替“解決矛盾”的智慧所在。
參考文獻:
[1][英]約翰·希恩.教育經(jīng)濟學[M].鄭伊雍,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12.
[2]王旭輝.我國高等教育若干典型供求關系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6(1):21-29.
[3]范先佐.我國教育經(jīng)濟學發(fā)展的回顧與展望[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2):27-32.
[4]Radner?R,Miller?L?S.Demand?and?Supply?in?U.S.Higher?Education:A?ProgressReport[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70,60(2):326-334.
[5]Jackson?G,Weathersby?G.Individual?Demand?for?Higher?Education:A?Reviewand?Analysis?of?Recent?Empirical?Studies[J].Journal?of?Higher?Education,1975,46(6):623-652.
[6]Charles?T,Michael?R.Studies?of?Supply?and?Demand?in?Higher?Education[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3.
[7]James?E.Why?Do?Different?Countries?Choose?a?Different?Public-Private?Mix?of?Educational?Services[J].Journal?of?Human?Resources,1993,28(3):571-592.
[8]朱秋白.高等教育供求結構分析與宏觀管理研究[M].北京:經(jīng)濟科學出版社,2011.
[9]李文利.從稀缺走向充足——高等教育的需求與供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10]馬永霞.沖突與整合:高等教育供求主體利益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1]王旭輝.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的需求特征和需求制約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考生選擇的實證研究[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5(13-14):43-49.
[12]李立國.“雙一流”背景下需求導向的學科專業(yè)調整優(yōu)化[J].大學教育科學,2017(4):4-9.
[13]Wiswall?M,Zafar?B.Determinants?of?College?Major?Choice:Identification?Using?an?Information?Experiment[J].Review?of?Economic?Studies,2015,82(2):791-824.
[14]Baker?R.Understanding?College?Students?Major?Choices?Using?Social?Network?Analysis[J].Research?in?Higher?Education,2018,59(2):198-225.
[15]陳宏軍,江若塵.高等教育個人需求的系統(tǒng)分析與高等教育需求類型關系的詮釋[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6(2):31-38.
[16]呂慈仙,李衛(wèi)華.高校學生專業(yè)選擇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理性選擇理論的視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81-85.
[17]Simpson?J?C.Segregated?by?Subject:Racial?Differences?in?the?Factors?Influencing?Academic?Major?Between?European?Americans,Asian?Americans,and?African,Hispanic,and?Native?Americans[J].Journal?of?Higher?Education,2001,72(1):63-100.
[18]Song?C,Glick?J?E.College?Attendance?and?Choice?of?College?Majors?among?Asian-American?Students[J].Social?Science?Quarterly,2004,85(5):1401-1421.
[19]鐘宇平,雷萬鵬.風險偏好對個人高等教育需求影響的實證研究——以高中生對農(nóng)業(yè)、林業(yè)和師范院校需求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5(1):19-24.
[20]陸根書,劉珊,鐘宇平.高等教育需求及專業(yè)選擇中的性別差異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10):14-29.
(責任編輯鐘嘉儀)
(責任編輯)
收稿日期:2019-09-12
作者簡介:王旭輝,溫州大學教育學院(教師教育學院)講師,管理學博士。(浙江溫州/325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