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業(yè)系統(tǒng)是語文教科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自學以及教師教學都有指導作用。部編版作為全國統(tǒng)一使用的教材,其地位不言而喻。本文通過對部編版及人教版的作業(yè)系統(tǒng)進行比對研究,總結出二者在形式上、指導語上、插圖上都有著很大的不同,從而幫助師范生深刻了解部編版編寫意圖,為今后更好地熟悉教材、開展教學工作而服務。
關鍵詞:作業(yè)系統(tǒng);部編版;人教版;比較研究
語文教科書一般由范文系統(tǒng)、知識系統(tǒng)、助讀系統(tǒng)和作業(yè)系統(tǒng)這四個系統(tǒng)共同組成。其中,作業(yè)系統(tǒng)可以輔助師生明確教學重難點,還可以激發(fā)其主動學習的潛能,意義非常重大。而部編版作為全國通用的教材,其作業(yè)系統(tǒng)的編寫值得我們關注。與原人教版教材相比,變化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形式變化
以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為例,該冊共有精讀課文34篇,課后作業(yè)共出現(xiàn)“我會認”(認識二類字)34次、“我會寫”(識寫一類字)34次、“讀讀背背”(要求背誦)11次、“我會讀”(出示生字詞)7次、“讀讀演演”(分角色表演)3次、“讀讀說說”(語言點訓練)14次、“讀一讀”(朗讀課文)19次、“說說做做”1次、“讀讀比比”1次、“讀讀想想”1次。此外,本冊課本有8次以氣泡圖的形式,在正文下方呈現(xiàn)了思考題。如第1課《柳樹醒了》,氣泡圖內(nèi)容為:“在春天里,還有什么醒了呢?”
可見,人教版教材在編寫時,是有意將作業(yè)系統(tǒng)進行欄目化、板塊化處理的。這樣編寫的好處是能夠使題型相對固定,保證了風格的統(tǒng)一;此外,這也有利于學生熟悉課本,為學生自學提供了方便。
相比之下,部編版對作業(yè)系統(tǒng)改動較大。部編版教材不再像人教版那樣設立固定版塊,而是做了“去欄目化”處理,也沒有題號,全部以“●”代替。這樣會使得整套教材的作業(yè)系統(tǒng)顯得零散,但它同時帶來的好處也是使題型更為靈活多變。我們可以感受到,沒有了固定的版塊限制后,部編版課后習題更偏向綜合了,題目也更為靈活。
如“朗讀課文。說說小壁虎都找誰借過尾巴,結果怎么樣”一題,其實已經(jīng)同時包含了人教版中的“讀一讀”與“讀讀想想”兩個欄目;再如“選做:和同學分角色演一演這個故事”一題,內(nèi)容上等同于人教版的“讀讀演演”,但不同的是,部編版多了一個“選做”的概念,且位置處于最后一題,這就考慮到了學生的梯度,設計上要比人教版更科學。至于“在課文中找出不認識的字,猜猜它們的讀音和意思,再說說你是怎么猜出來的”一題,更是無法將其歸入人教版某一版塊,重點考察學生思維,非常新穎。
2 指導語變化
指導語原指心理學實驗中主試給被試交代任務時說的話。規(guī)范的指導語應該是簡明、完整、標準的。在人教版教材中,由于每個欄目功能都已高度明確分化,名稱也都已經(jīng)過高度濃縮,因此指導語非常簡潔。如“讀一讀”欄目的指導語永遠都是“朗讀課文”4個字,而“我會讀”干脆每次都直接出示生詞,沒有額外的內(nèi)容。
相比之下,部編版指導語更豐富。以朗讀為例,部編版在一年級上冊第5課《影子》中提出“朗讀課文,讀準字音”,在第8課《雨點兒》中提出“讀下面的句子,注意讀好停頓”;一年級下冊第2課《我多想去看看》提出“朗讀課文,注意讀好帶感嘆號的句子”,第5課《小公雞和小鴨子》提出“朗讀課文,讀好小公雞和小鴨子的對話”,第10課《端午粽》提出“朗讀課文,注意讀好長句子”;二年級下冊第5課《葡萄溝》提出“朗讀課文,注意下面多音字的讀音”,第12課《坐井觀天》提出“分角色朗讀課文,讀好下面的句子”,第25課《狐貍養(yǎng)雞(二)》提出“默讀課文,試著做到不出聲”……
這一系列與朗讀有關的題目,措辭上要比人教版豐富多了。從編排上也可以看出,部編版遵循著語文要素由易到難、螺旋上升的梯度發(fā)展序列,穩(wěn)步促進著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此外,人教版與部編版都會運用氣泡圖來呈現(xiàn)一些思考題。從表述的角度看,兩個版本都喜愛使用第一人稱。如部編版二年級上冊第3課《植物媽媽有辦法》中有氣泡圖“‘鎧甲是什么?我要查查工具書”,再如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二課《桂林山水》氣泡圖:“課文寫得真美!我要有感情地朗讀,還要把課文背下來?!?/p>
這些習題的指導語站在學生視角進行表達。以“我”為指導語的習題,體現(xiàn)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便于激發(fā)學生解決問題、完成學習任務的興趣。以學習伙伴的口吻提出學習內(nèi)容,交流學習感受,代替過去布置任務的練習方式,增強了教材的親和力,也便于學生自己來學。
3 插圖變化
從整體上看,部編版的插圖要比人教版更卡通,所占比重也更大。這一點在作業(yè)系統(tǒng)中也能體現(xiàn)。
在人教版的作業(yè)系統(tǒng)中,每個欄目都有自己的圖標,它們與問題要求有直接聯(lián)系,能夠直觀形象地傳達題目要求,使學生易于理解題目。如“我會寫”的圖標是一個小女孩用標準的姿勢在寫字;“我會讀”的圖標是一個小男孩捧著課本放聲朗讀。它們生動形象地展示各題目的要求,能夠很好地降低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枯燥乏張減少厭學情緒的出現(xiàn)。但是,人教版圖標存在大量雷同,所有年級都是千篇一律的,缺少創(chuàng)新。這容易造成審美疲勞,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未必對這些圖表產(chǎn)生足夠的興趣,這就降低了它應有的效果。
此外,人教版的課后練習部分極少配有裝飾性插圖,似乎課后作業(yè)與課文學習完全割裂。在這一點上,部編版精心打磨作業(yè)系統(tǒng)的插圖,使其更加美觀。如部編版二年級上冊識字2《樹》,其課后練習右下角就畫了一棵大樹,樹下坐著一對爺孫,正在愉快地談天;同冊第21課《雪孩子》,在二類字的上方畫有一副大插圖,是課文的主人公小兔子站在漫天雪地中看著天上的云朵,摒棄了較為枯燥的以往呈現(xiàn)生詞的方式。這樣的插圖設計可以使小朋友在解答習題的過程中眼前一亮,大大增強了習題的趣味性。
雖然人教版也設計了一些裝飾性插圖,如一年級下冊第1課《柳樹醒了》、識字3課后題都畫有一只正在吃竹子的大熊貓,但它與課文內(nèi)容是缺乏聯(lián)系的,且稍顯單調(diào)。教材應該適當增加此類圖表,而且應呈現(xiàn)多樣化的圖片,這樣才能在激發(fā)興趣的同時,豐富學生的認知體驗。
表達方式上,部編版教材也更顯多元。如學習生詞環(huán)節(jié),部編版多次將其涂上不同的顏色,以示分類;有時也會以列表形式,提示學生學習步驟。這樣一來可加強學生的理解,提高解題效率,也更符合小學生具體形象思維的特征。
參考文獻
[1]溫儒敏.“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特色與使用建議[J].課程·教材·教法,2016,36(11):8.
[2]劉迎蓮.人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作業(yè)系統(tǒng)的設計特點和教學策略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研究生院,2012.
作者簡介
劉庚銓(1997-),男,壯族,廣西柳州人,南寧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文學科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