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薇
摘 要:按照思政“金課”標準,將地方紅色文化有效地融入“概論”課的教學中,通過問題導向對地方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收集、整合與轉化,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目標實施紅色文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的教學內容設計與融合,以守正創(chuàng)新為遵循實現(xiàn)教學方法的改革,突出思政“金課”的高階性、創(chuàng)新性、挑戰(zhàn)度原則,從課堂教學、思政綜合實踐和第二課堂多維度打造“概論課”“金課”,起到傳播紅色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作用。
關鍵詞:紅色文化;概論課;金課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形成的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是繼承和弘揚民族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和吸納人類文明的產物[1]。紅色文化不僅指革命戰(zhàn)爭年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創(chuàng)造的革命文化,還包含革命勝利后執(zhí)政的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人民群眾建設、鞏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而創(chuàng)造的社會主義文化。
一、地方紅色文化對“概論”課的獨特作用
紅色文化包含的物質與精神層面的內容豐富,既涵蓋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又涵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科技創(chuàng)新文化、榜樣文化,將紅色文化具有的獨特內在氣質和外在魅力與“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以下簡稱“概論課”)講述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實踐邏輯與理論邏輯相結合,是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講好中國故事、教育廣大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理想信念和了解國情、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地方紅色文化中的遺址遺跡讓歷史再現(xiàn),能夠充實“概論課”的教學內容,體現(xiàn)“概論課”的理論性;地方紅色精神提供政治導向、先進文化引領道德教化,能夠增強“概論課”的思想性;地方紅色文化蘊含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先進的社會主義文化,對樹立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作用巨大,能夠提升“概論課”的針對性;地方代表性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跡能使青年感受身邊的榜樣力量,激發(fā)愛國熱情和報國之志,加強“概論課”的親和力。用好地方紅色文化這一寶庫,對打造“概論課”“金課”具有獨特的意義。
二、將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概論課”的舉措
1.以問題導向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課程內容,體現(xiàn)高階性
“概論課”是高校思政課重要內容,但在教學中存在著三個問題,第一,教材內容與課程改革創(chuàng)新要求之間的矛盾。專家指出,2018版教材為了保證教材的嚴肅性、權威性、準確性,其教材的文件語言色彩依然很濃[2],這勢必會影響到教材的可讀性,而教材的可讀性直接影響“進頭腦”的效果。第二,從青年學生成長特點來看,目前在校的大學生已經(jīng)是“00后”,大部分從小生活條件優(yōu)越,對于課程中的很多內容既沒有親身經(jīng)歷,又體會不深,且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時期,自我意識強烈,分析判斷能力比較欠缺,易排斥空洞的理論說教。第三,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豐富,但沒有有效地融入教學中。比如,筆者所在大學的山西省素有“八路軍的故鄉(xiāng)”“子弟兵的搖籃”之稱。許多紀念地和毛澤東、朱德、鄧小平等老一輩黨和國家領導人及中國革命重大歷史事件相關聯(lián)。1997年以來,15個基地場館先后列入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國紅色旅游經(jīng)典景區(qū)名錄[3]。如此豐富浩大的紅色文化資源,多年來收集整理和轉化為教學資源的力度不夠,進課堂效果不佳。
基于以上三個問題,我們對地方紅色文化有效地融入“概論課”教學中做了積極的探索,做到一方面豐富“概論課”的教學內容,一方面增加“概論課”的鮮活性,以體現(xiàn)“概論課”的高階性。為此,逐年加大對紅色文化轉化為教學資源的教學研究資助力度,鼓勵教師申報紅色文化專題項目,對紅色工業(yè)遺產保存與開發(fā),將紅色文化與紅色旅游融合等。同時,將研究成果及時轉化為紅色案例、紅色故事、紅色精神傳承等系列教學素材,運用到“概論課”課堂教學、思政實踐和第二課堂中,有效化解
“概論課”教學素材特色不足、理論與實踐結合不夠、育人效果匱乏的難題。
2.以立德樹人為目標進行教學內容的遴選、設計與融合,體現(xiàn)挑戰(zhàn)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革命傳統(tǒng)資源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每一個紅色旅游景點都是一個常學常新的生動課堂,蘊含著豐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養(yǎng)[4]。如何從浩如煙海的地方紅色文化資源中尋找合適的素材合理融入教學內容,在教學內容設計中要體現(xiàn)紅色文化與“概論課”體系的幾個融合。
(1)紅色文化與“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課程理論邏輯融合?!案耪撜n”的邏輯起點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課程內容與中國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過程緊密相連,在課程內容設計中,要運用紅色文化中的革命故事、建設故事、改革故事串起課程的內容,對融入的紅色典型事例,在選取時要強調代表性。在理論的闡釋上,要注意從實踐中闡釋理論,從問題中提煉主義。要結合新時代特點,將紅色文化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理念融合起來,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融合起來,加強學生的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組織教師開發(fā)中國故事系列微課程,以故事講理論、以理論分析故事。結合專業(yè)特點和課程內容,深入研究專業(yè)培養(yǎng)規(guī)格中的思想道德素質要求和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xiàn)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融合。
(2)紅色文化與立德樹人培養(yǎng)目標的有機融合。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提出了四點希望:一是要愛國,忠于祖國,忠于人民;二是要勵志,立鴻鵠志,做奮斗者;三是要求真,求真學問,練真本領;四是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實干家[5]。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要”落實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研究學生成長成才規(guī)律,在潛移默化中把理論體系變成學生的信仰體系[6],無疑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重要課題。具體到“概論課”教學,要將愛國主義教育、勵志教育、求真教育、力行教育很好地結合起來。為此,我們積極探索增加思政綜合實踐課學時,按照春、秋兩季學期分別進行課題指南解讀、學生思政實踐調查研究項目設計及實施,以及之后的課堂成果匯報和評優(yōu)。近年來,每年的思政綜合實踐課都把地方紅色文化作為一個重要立項主題,鼓勵學生結合老師的立項題目開展思政綜合實踐課,激勵學生了解當?shù)丶t色文化,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3)紅色文化與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地方特色的有機融合。紅色文化產生于革命戰(zhàn)爭年代和建設改革年代,學生主觀感受不強,應挖掘地方紅色文化資源中的文藝作品,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教學內容安排,構建視聽結合的立體教學內容,運用自媒體等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實現(xiàn)教學內容對教學效果的有效促進。比如,在講到新民主主義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時,結合具有代表山西地方特色的山藥蛋派文學作品影視資料,解讀文藝為人民大眾服務的真諦。幽默生活化的語言、栩栩如生的表演,讓學生們聽得興趣盎然,使理論不再生澀。
三、以守正創(chuàng)新為遵循實現(xiàn)教學方法的改革,體現(xiàn)創(chuàng)新性
“概論課”教學在守正的基礎上要實現(xiàn)改革創(chuàng)新,這是“概論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必要途徑?!案耪撜n”守正創(chuàng)新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為打造“概論課”金課,可以結合地方紅色文化積極嘗試以下教學方法。
1.現(xiàn)場體驗式教學
采用理論教學和現(xiàn)場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將部分授課內容采取現(xiàn)場體驗式教學,將教學內容和現(xiàn)場體驗結合起來,以理論事,以事助理。比如,在山西太鋼渣山公園參觀渣山紀念館,講述勞模李雙良將渣山改造為生態(tài)公園,體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tài)發(fā)展理念。除了課堂教學,在每年開展的學生暑期實踐課持續(xù)開設紅色文化主題實踐內容,“概論課”教師參與到紅色文化內容的實踐小組,深入到紅色文化景區(qū),采用現(xiàn)場體驗式教學,讓學生通過看文物,聽講解,給予理論更多的生命力。近年來,思政實踐紅色小組參加的老師越來越多,不僅學生從中受益,老師也從現(xiàn)場汲取了很多課堂教學的素材。
2.敘事教學法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jīng)指出,要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jù)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強革命傳統(tǒng)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把先輩們的英雄故事講給年青一代聽,激勵人們堅定不移跟黨走,為實現(xiàn)美好生活而奮斗[7]。敘事教學法可以根據(jù)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把紅色故事融入教學過程,從而提升學生的興奮感,增強授課時效性。敘事教學法要注意敘事教學“故事”的合理選取、敘事方式的非說教性和多樣性,以及敘事過程的把控,以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參與,從而實現(xiàn)由情感、意志到信念的轉化或升華。在敘事教學法中,我們選取理論性較強的知識點,用故事來闡釋理論,廓清學生困惑。比如,在講述游擊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時,選取發(fā)生在晉東南的沁源保衛(wèi)戰(zhàn)來講解“麻雀戰(zhàn)”“襲擾戰(zhàn)”“運動戰(zhàn)”等概念,用抗日群眾自創(chuàng)的打擊敵人的多種方法詮釋抗日戰(zhàn)爭的艱苦卓絕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鮮活的紅色故事、詳實的數(shù)據(jù)避免了講述的概念化,引導學生對理論的思考和理解。
3.嵌入式教學法
嵌入式教學法能夠給予理論教學更多的生命力。運用嵌入式教學法將地方紅色精神作為專題貫穿于“概論課”教學中,為理論賦予更大的生命力。為充分利用太行精神等地方紅色資源,豐富“概論課”教學,探索采取講座和專題報告等形式,解讀和詮釋地方紅色文化精神。另外,也將紅色文化景區(qū)作為學生假期思政實踐地點,讓學生擔任志愿講解員,為群眾解讀地方紅色精神。同時,組織“概論課”老師作為顧問指導學校藝術社團編排紅色主題劇目,傳播地方紅色文化精神。
4.線上線下結合法
新媒體對于思政課教師而言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思政課教師要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手段的優(yōu)勢,破除傳統(tǒng)教學中存在的多方面困境,實現(xiàn)信息技術與傳統(tǒng)課堂的融合?!案耪撜n”教學中,通過與教育技術企業(yè)合作,為教師提供教學輔助手段支持,包括智能化課堂教學輔助APP使用、微視頻制作、智慧課堂、紅色文化視頻學習資源庫建設等,提高了教師運用信息化手段上好“概論課”的能力。“概論課”教師還以課程內容為出發(fā)點,引導學生收集地方紅色文化資源,指導學生利用微視頻的藝術形式,自編、自導、自主制作相關微視頻,用鏡頭記錄身邊的榜樣人物或英雄人物,記錄家鄉(xiāng)紅色遺址遺跡的保護修復情況等,用鏡頭記錄現(xiàn)實生活,在課堂進行展示。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提升“概論課”教學的實效性,助力“概論課”金課建設。
參考文獻:
[1]李景國,李怡軒.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視野下的紅色文化建設思考[J].理論導刊,2013(2):77-80.
[2]秦宣.《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18 年版)》修訂說明 [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5):10-14.
[3]胡蘇平.紅色三晉:山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巡禮[M].太原:山西出版?zhèn)髅郊瘓F,2015.12.
[4] 徐京躍.習近平到韶山 [N] .人民日報海外版,2011-03-24(1).
[5]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8-05-02(1).
[6] 張興華.“概論”課從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幾個問題[J].中國大學教學,2019(3):63-67.
[7]習近平在河南考察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9-18(1).
[本文系研究項目專項“紅色抗戰(zhàn)文化為紅色旅游賦能作用研究”(編號:RZ1900001356 )的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周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