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君睿
摘? ?要:隨著新課改在我國的推廣落實,很多學科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都得到很大程度的改進,傳統(tǒng)意義上的初中美術鑒賞教學也受到了挑戰(zhàn)。新課標明確指出,初中美術鑒賞課程中除了要教授學生繪畫技巧之外,需要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提高其鑒賞審美能力。在此形勢下,做好新課改下的初中美術鑒賞教學,必須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注重因材施教,突破目前的教學局限性,實現(xiàn)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美術鑒賞;教學方法
一、初中美術鑒賞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一)“以教為主”,教學思維固化
新課改對教學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在講授基礎知識理論的同時,注重學生整體綜合素質的提高。但是在目前的初中美術鑒賞教學中,教師仍存有固化思維,習慣性的扮演“領導者”的角色“,僅僅根據教學大綱要求進行課堂內容的講解和灌輸,單線向學生傳達信息,忽視了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初衷。從而致使學生根本沒有機會主動表達自己對作品的感受與理解,只是習慣性地被動接受,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漸漸固化。
(二)“以說為主”,教學方式簡單
新課改提倡教學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fā)點,要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對課程的學習興趣, 在初中美術鑒賞教學中,大部分教師采取的都是“以說為主”的教學方式。首先向學生展示美術作品,然后講解這幅作品背后的故事和所取得的成就,最后讓大家圈記這幅作品的??贾R點,即完成了對一幅美術作品的鑒賞。這種教學方式雖然達到了傳授知識的目的,但是對學生而言是相當無趣的。中學生還沒有豐富的美術專業(yè)知識儲備也沒有厚重的生活閱歷作為支撐,對于那些專業(yè)的鑒賞術語也不能夠完全理解,在這種教學模式下,純粹的“以說為主”智能消磨他們對于這門學科的興趣,無法引起他們對于藝術、審美的共鳴,遑論培養(yǎng)藝術鑒賞能力。
(三)“以書為主”,鑒賞方式單一
在傳統(tǒng)的初中美術鑒賞教學中,教師通常只能依賴于課本向學生展示所要欣賞的作品以及對應的鑒賞方法,學生只能學習書本上列舉出的那些比較單一的鑒賞方法,沒有個人發(fā)揮的空間。部分教師為了減少與學生的爭論,提高知識傳授的效率,會將一些大師的鑒賞結果作為一種標準答案,讓學生去學習和模仿。這樣的鑒賞方式無法讓學生去全方位、多角度地對一幅美術作品進行鑒賞,也無法讓學生闡述自己的所思所想。限制學生審美鑒賞能力發(fā)展的同時,也是扼殺學生的自信心和創(chuàng)造思維,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塑造和綜合素質的培育。
二、提升初中美術鑒賞課堂教學水平的有效途徑
(一)注重因材施教,引發(fā)鑒賞熱情
初中的美術鑒賞課程教學中要樹立因材施教的理念,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特征,避免學生超負荷學習承受能力以外的知識。于初中學生而言,他們對于美術作品了解甚少,審美能力和審美意識也比較欠缺,無法形成一個正確的成熟的鑒賞概念。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能力層次,講授內容的難易程度也要有所側重,用詞盡量通俗易懂,不要過度使用專業(yè)術語。教學的重點應當放在培養(yǎng)學生對美術作品鑒賞的興趣上,而非要一個標準的鑒賞答案,要及時引導學生的價值觀,注重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和鑒賞能力。對于一些接受能力比較好,有一定藝術底蘊或者對美術鑒賞比較敏感的學生,教師可以適當加強關注和培養(yǎng),而對于一些對美術無感或者沒有太大興趣的學生,教師要采用適當?shù)姆绞饺ヒ龑麄儼l(fā)現(xiàn)作品的美,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而非一味的“填鴨式”教育。
(二)鑒賞方式多樣化,形成審美認知
初中美術鑒賞教學區(qū)別于一般課程教學,它強調的是對美的感知力,注重情感的表達和藝術的表現(xiàn),需要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做主力,情感和技能做加持。美術鑒賞能力考查就是學生對于美術作品的直觀感受和理解,因此不應該局限于某一種鑒賞方法和審美思路。在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途徑有限,對于作品的理解程度主要依賴于自教師的講解。然而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學生可以借助多種教學資源對作品進行鑒賞,形成自己對作品獨有的認知。比如:使用圖書館資料或在互聯(lián)網上查找資料,可以更為全面的了解一幅美術作品的背景、作者、影響等信息;作品的欣賞依賴于主體的直接參與,主體的直觀感受是建立在與客體發(fā)生聯(lián)系的水平基礎上。學生可以去美術展館進行線下觀賞,直接面對真實的作品,更容易建立起美的共鳴,不僅能開拓眼界,還可以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探究對于藝術作品的認知,開闊鑒賞思路。
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借助多媒體平臺,以靜態(tài)或者動態(tài)的形式,向學生直觀的展示作品中最具沖擊力的美。然后,給予學生充分的觀察鑒賞時間,讓他們講出自己的第一感受。進而引導學生遵從一個從整體到局部或者從局部到整體的觀察順序,進行細節(jié)的把握和推敲,通過對美術作品的深入分析合探討,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同時獲得審美的樂趣和體驗,真正達到提升學生的美學鑒賞的教學效果。
(三)注重多元評價,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
新課程改革注重學生個體發(fā)展,追求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的綜合發(fā)展。因此在美術鑒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豐富個體評價模式,尊重學生個體化發(fā)展的同時注重發(fā)展多元性,鼓勵學生用自己的眼光感受作品,引導學生結合作品的時代背景及作品本身,深入探究和領悟作品的內蘊,切實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意趣。美術鑒賞能力是后期培養(yǎng)的,由藝術修養(yǎng)、文化知識、社會生活經驗、理論水平等多重要素構成,因此在實際美術鑒賞教學活動中,要加強學生這些素質的培養(yǎng),為學生美術鑒賞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礎。
三、總結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原有的美術鑒賞教學模式無法滿足現(xiàn)代化教學的需要。構建以學生為課堂主體的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豐富課堂內容,成為促進教學改革的必由之路。 做好新課改下的初中美術鑒賞教學,必須以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為目的,在鑒賞教學中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趣,讓學生擁有對美的正確認知,懂得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
參考文獻:
[1]徐大翔.淺談新課標下初中美術欣賞課的有效性實踐[J]. 新課程(中學).2012(12)
[2]于洋.新課標下的中學美術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探究[J]. 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2(10)
[3]楊永強.淺談新課程背景下初中美術的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J]. 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