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希韶
[摘 要]UbD理論主張教學應為理解而教。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任務驅動、合作探究以及評價反饋,對教學進行整體性謀劃、層次性設計,以實現基于UbD理論的數學教學設計優(yōu)化,進而實現“教學過程”與“教學目標”、“問題導向”與“教學延伸”的統一。
[關鍵詞]UbD理論;教學設計;優(yōu)化
[中圖分類號] G62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0)05-0077-02
當代美國教學改革專家格蘭特·威金斯和杰·麥克泰近十年來一直通力合作,研究并竭力向中小學教師推薦“理解為先教學設計模式”(Understanding by Design,簡稱UbD)。UbD理論建議教師通過巧妙、合理的教學設計,幫助學生實現真正的理解。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借鑒UbD理論,可以提升學生的數學學力,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
一、任務驅動:立足整體性教學謀劃
“UbD”理論認為,學生的理解有六個維度,即解釋、釋義、應用、洞察、移情和自知。教師可以通過“明確學習目標——激發(fā)學習意愿——探究學習主題——反思學習過程——展評學習所得”的步驟和過程展開教學。首先就是要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和任務,只有學生明確了學習目標和任務,數學教學才能富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UbD”理論始終認為,學生的意義學習,理解為先。理解不是依靠外在的灌輸、脅迫,而是依靠內在的自主探究。作為教師,可以運用“任務驅動”式教學,充分發(fā)掘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探究潛質。這要求教師能夠統整優(yōu)化教學內容,并且要讓任務切合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只有這樣,教學才能以任務為統領而展開。比如,“圓的認識”這一課,概念眾多、零散,學生在學習中容易“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筆者課前反復思考:圓的本質是什么?圓的半徑、直徑等概念需要學生去記憶嗎?圓內的所有半徑都相等,所有直徑都相等,需要加“同圓或等圓中”這樣一個前置性條件嗎?在自我思辨中,“圓的認識”教學設計中的任務設置逐漸變得明朗起來。為此,筆者立足于圓的本質,設置了三個驅動性任務來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探究。任務一:小王和小張家距離學校都是一千米,如果用☆表示學校,那么小王和小張家可能在哪里?任務二:小王和小張家最遠相距多少千米?最近呢?任務三:小王家、小張家、學校三者的位置有怎樣的關系?怎樣表示出這樣的關系?三個任務由淺入深,形成了一個彼此串聯的任務塊、任務群。學生在對三個任務進行思考、探究的過程中逐步歸納出圓的本質,即到定點的距離等于定長的點的軌跡的集合,從而自然地認識圓的直徑、半徑等,掌握用圓規(guī)畫圓的技能。
“UbD”理論倡導整體的教學設計。立足于整體設計教學,能防止教學碎片化、淺表化,有助于讓學生從整體、全局的視角理解數學知識。任務驅動,讓學生真正成為數學知識的探索者,讓課堂成為知識的探究地。通過任務驅動,學生不再只是掌握知識的表層,而是更為深刻地理解知識的本質,獲得了思想的啟迪、方法的引領。
二、合作探究:實施層次性教學設計
基于“UbD”理論的整體性教學設計,提出了“大概念”“關鍵問題”“核心任務”等設計思想。在確定了“大概念”“關鍵問題”“核心任務”之后,“UbD”理論認為,學生的學習就是從目標開始,由淺入深、由主到次、層次分明的學習過程。這就決定了數學教學必須具有層次性,要求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學會取舍。
根據解釋學大師伽達默爾的觀點,理解就是一個由彼此的視界走向融合的過程。在數學學習中,學生不僅要依靠自我的力量,更要借助同伴的力量團結協作,才能互學互長、取長補短。比如,在“三角形內角和”的學習過程中,關于如何探究出三角形的內角和,學生群策群力、集思廣益。他們在自主思考、猜想的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實踐,得到了多種探究方法。這些方法中既有簡單的“測量法”“撕角法”,也有稍復雜的“折角法”(即將三角形的三個角折疊到一起),還有嚴謹的推理法(即從長方形內角和推導出直角三角形內角和,從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推導出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的內角和)和畫輔助線法(即過三角形的一個頂點畫對邊的平行線,運用同位角、內錯角等相關知識推導出三角形的內角和)。在小組討論基礎上的全班交流中,每一個小組都力圖證明本組方法的優(yōu)越性,充分體現了向心力和凝聚力。
從“獨立思考”到“小組合作”再到“全班交流”,教學呈現了鮮明的層次性。正如“UbD”理論所述,教師的重要作用就是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體驗,給學生的學習予以支持。在學生的合作探究中,教師要優(yōu)化小組合作的動力機制、運行機制和認知機制,不斷激活學生的學習意向,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質。
三、評價反饋:獲得真實信息
“UbD”理論認為,課堂教學的實施必須及時關注學生的課堂表現。只有把握學生的課堂表現,教師才能獲得真實的反饋信息。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對學生的學習樣態(tài)進行診斷,不斷地跟蹤,并給予積極而富有激勵性、引導性的評價。作為教師,不僅可以設置結果性目標,還可以設置過程性、形成性表現任務。通過評價反饋,可以更為客觀地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以及教師的自我教學效能。
只有客觀地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估,才能確定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程度,在掌握學生動態(tài)學情的基礎上,教師才可以進一步完善教學過程、方法等,從而對教學設計進行彌補或完善。比如,學習“乘法分配律”時,學生對于乘法分配律的形式表達雖然比較熟悉,但在具體運用中卻因為理解不到位或記憶不清出現錯誤。如“125×88”,有學生列式“125×88=125×(80+8) =125×80×8”。面對這樣的錯誤,筆者引導學生反思:“125×88”表示幾個125?“125×80×8”表示幾個125?不同個數的125相等嗎?讓學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進行糾錯。學生在反思中找到了正確的解法,也學會了正確運用乘法分配律。不僅如此,筆者還引導學生將錯就錯,用乘法結合律計算“125×88”。小小錯誤,包含著乘法結合律以及分配律兩大知識點,在對比運用、反思和比較中,學生深化了對兩個運算定律的理解。
“UbD”理論認為,有效的教學評價反饋不是簡單地拍攝一張“快照”,從而獲得結果,而是搜集各種證據,制作成“剪貼簿”,其中包括師生的非正式交談、隨堂測驗、日志、考試、反思以及任務的完成情況等。通過對學生學習過程的介入、跟蹤,教師能更為客觀地評估教學效果,從而實現“教學過程”與“教學目標”、“問題導向”與“教學延伸”的統一。
[ 參 考 文 獻 ]
[1] [美]格蘭特·威金斯, 杰伊·麥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M].閆寒冰, 宋雪蓮, 賴平, 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7.
[2] 王瑞林, 綦春霞.數學理解的五層遞進及教學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2014 (12) .
[3] 周文葉.中小學表現性評價的理論與技術[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責編 羅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