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建夷
【摘要】??新課標提出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這就意味著要求語文教學打破以往的課堂篇章教學的模式,注重對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的指導和鍛煉。我們應該如何有效地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理解文本,思考文本,這些都需要我們深入的研究和思考的。
【關鍵詞】???《蘇東坡傳》?以寫促讀?思維發(fā)展?互動交流?語言建構?問題帶動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0)04-029-02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師應著力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整本的書?!倍鴮嶋H上,隨著微博、微信的普及,信息獲取的手段越來越便利,碎片化的閱讀方式使得知識的碎片化、拼接化現(xiàn)象越來越嚴重,嚴重損壞了知識的整體性和系統(tǒng)性,不利于文化底蘊的積累和民族文化的傳承。學生們除了完成老師布置的書面作業(yè)外,大多不喜歡閱讀,更無閱讀興趣,對整本書的閱讀更是缺少動力,即使被老師、家長強制閱讀也只是走馬觀花,應付了事,毫無實效。在當今這個信息紛飛的時代,知識碎片化的時代,資訊唾手可得的時代,我們還要閱讀整本書嗎?在這一背景下,整本書閱讀活動被重新搬上了語文課程教學的舞臺,整本書閱讀課程化大勢所趨。培根說過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所以,越是這樣的時代,我們就應該更加認真、持久地讀幾本書。
葉圣陶在《論中學國文課程標準的修訂》中對“讀整本的書”,作了專門論述,明確提出把整本書作主體,把單篇短章作輔佐的主張。《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界定高段學生課外閱讀的定量指標不少于100萬字,并提出要讀整本的書。
讀整本書的思想已經被重視。如何有效指導學生進行整本書的深度閱讀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整本書閱讀僅有廣度是不夠的,沒有深度的閱讀,沒有在讀書中思考,在思考中讀書的循環(huán)往返,這只能說屬于淺層閱讀。開展學生的深度閱讀,使學生在深度閱讀中通過“悟”與“思”,對有益的書籍產生興趣,激發(fā)思考,并能在其日常的行為和人生觀的形成中得到書本上消化了的知識的幫助。
自新課改以來,高中生語文閱讀一直在不斷地深入,積極拓寬學生的思維和閱讀能力,努力全面建立一個立體的思維空間。?整本書的深度閱讀可以引導學生會閱讀、善閱讀,拓展閱讀視野,建構閱讀整本書的經驗,形成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提升閱讀鑒賞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從學生整體素質的培養(yǎng)來說,整本書深度閱讀能符合當代立德樹人的要求,促進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入學習和思考,使之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有效地開展整本書深度閱讀教學呢?本學期,筆者嘗試帶著高一學生開展為期一學期的《蘇東坡傳》整本書閱讀活動。
一、以寫促讀,立足思維發(fā)展
在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活動中,指導學生在深度閱讀中,獲得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chuàng)造思維的發(fā)展,促進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chuàng)性等思維品質的提升。調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把整本書的關鍵信息以及相互關系結合起來,這樣可以有效地促進知識結構的整合。
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在《蘇東坡傳》的深度閱讀中,筆者嘗試設計“以寫促讀”的活動,要求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帶著問題閱讀,每周一小記,從而深入了解傳主的精神世界。如在開始的時候引導學生:林語堂先生為何能為蘇軾寫出這樣精彩的傳記?學生帶著這樣的疑問開始了研讀《蘇東坡傳》之旅。在思維的火花中,大多數(shù)學生能都寫到林語堂先生之所以能寫出這么精彩的《蘇東坡傳》,首先在于就作者而言,林先生學貫中西、底蘊深厚,且對東坡先生極為喜愛欣賞,有深刻的理解與研究及獨到的眼光見解。他把蘇軾作傳當成很快樂的事來做。其次,就傳主而言,蘇東坡一生的經歷與成就實在跌宕起伏精彩絢爛。其文品人品俱佳,其才華魅力風韻無人望其項背。其赤子情懷入文入詩入畫更鐫刻進生命?!安烩宀磺?,何用不減”。再有,就客觀條件而言,有關東坡先生的記錄材料完善。無論他生前還是生后粉絲太多,上自皇帝大后王公大臣下至學者后輩讀書人無不收藏流傳。
通過以寫促讀,促進整本書的深度閱讀,提高學生的知識覆蓋面,讓學生能整合多方面知識信息,從而擴展學生思維的廣度,實現(xiàn)學生思維的全面、關聯(lián)、智能的特點,構建學生平面化、立體式的閱讀思維空間。我們現(xiàn)在的整本書閱讀教學,大多停留在情節(jié)梳理,內容讀懂的閱讀淺層,在思維邏輯,鑒賞審美,興趣激發(fā)以及創(chuàng)作實踐上還遠遠不夠。學生的思維邏輯也就有了整體的發(fā)展。
二、互動交流,語言之建構整合
整本書教學活動可以從學生的語言表達與交流以及語言梳理與整合兩方面開展。在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活動中,學生通過主動的積累、梳理和整合,在具體語言情境中能正確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
整本書的深度閱讀,不能僅僅停留在讀懂的表層上。學生用語言寫匯報,需要先做調查研究,得出結論,按照一定的格式呈現(xiàn);學生撰寫評論,需要在不同的資料中形成觀點,選擇最為精簡有力的材料證明觀點;要做一次演講,需要有明確的目的、對象,使用能夠達成演講目的的語言方式;要做一次展演,需要在文本中搜集資料,創(chuàng)作出能夠用于展演的作品文字。整本書閱讀教學需要我們設計學生感興趣的學習語文的任務,用這個任務引領學生的整本書閱讀。任務本身是有目標,有過程,有策略,有資源的學習項目,整合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源,引導學生在積極的言語實踐活動中提升語文素養(yǎng)。
在《蘇東坡傳》的教學活動中,筆者要求學生在深度研究傳主蘇東坡的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設計建立蘇東坡紀念館的方案。我們把蘇東坡紀念館分為四大展廳:詩文展廳、政績展廳、朋友圈展廳以及才藝展廳。讓小組的每個成員都有負責的任務。其中一位同學充當導游,負責寫好導游詞,向觀眾介紹展廳的具體內容。如詩文展廳,小組成員的學生代表作為導游先整體概括蘇東坡詩文的成就(300-500字),然后選取三首詩文,投影出來。小組的其他三個成員分別跟觀眾解說為什么選取這三首詩文,它們分別代表了蘇東坡人生哪個階段,或者可以看出蘇東坡的什么思想精神?對蘇東坡的評價貫穿在詩詞賞析的過程中。最后,小組成員根據(jù)蘇東坡的人生遭遇和人生態(tài)度,用300-500字談談讀完《蘇東坡傳》整本書后的感想和收獲。如,學生介紹的是關于蘇東坡的朋友圈(親人、朋友、敵人……),學生在解說詞中就要涉及這些人物與蘇東坡的關系,以及他們對蘇東坡的影響。這對學生的語言梳理以及整合能力就有比較高的要求。有學生在介紹蘇東坡朋友圈的時候,問道,王安石不是蘇東坡的政敵嗎?為什么把王安石也放在蘇東坡的朋友圈里面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的思維就擦起了火花。有人說兩人惺惺相惜,也有人認為不應該把王安石放在蘇東坡的朋友圈里,并列舉了種種事例說明二人的政見不合,應該是政敵而非朋友。最后,小組在總結的時候,談到了蘇軾在親情關照引領下的生命成長這一方面的感悟,非常得深刻,有感而發(fā)。在關于蘇東坡的政績(宦海浮沉)這一方面,導游(學生一)先對傳主整體概括其一生足跡,然后(學生二)選取其中三個能代表蘇東坡一生政績的地點重點介紹。學生們用平面圖畫出蘇東坡一生足跡,以手寫的圖片形式展示。在小組總結中,從蘇東波的民本主義,民生思想方面,談到了現(xiàn)當代的社會,立足當下。在展演中,學生們會產生欣喜、自豪的成就感,體驗到讀書帶來的好處,收獲到如珍珠般熠熠生輝的文學作品給自己帶來的豐厚積累。
這樣的表達與交流活動,不僅可以讓學生們更深入了解傳主蘇東坡的精神世界,還能大大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以及整合能力,更是立德樹人的最好體現(xiàn)。
三、問題帶動,整體層層推進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整本書閱讀是是一個修煉的過程,要在整本書閱讀中做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整本書閱讀也是語文學習的一個基本要求。在《蘇東坡傳》整本書的閱讀教學實踐中,我們不僅要思考整本書閱讀對學生閱讀方法的作用,更要探討它對語文課程本身的價值。整本書閱讀的定位要依據(jù)語文學科的性質,?要服從語文教學的目的任務。整本書的閱讀應該定位在對以母語為載體的優(yōu)秀書面語言作品的學習上。
閱讀的開始,老師先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在閱讀《蘇東坡傳》卷一的時候,筆者提出了問題:1.?兒時的蘇軾行為和其他兒童沒有什么不同,但生話環(huán)境卻是大為不同,閱讀第2,3章,列出兒童時間對蘇試有重大影響的人并做簡要介紹。2.?閱讀第3章概話蘇東坡少年的事跡?(年齡+事件)?。3.?閱讀第4章回答下面的問題①蘇東坡于___________歲完婚。妻子是_____________。②蘇東坡在___________歲中進土,其老師是文壇泰斗___________。4.請給第5章擬定一個小標題(概括主要事件)。5.請寫出蘇家三人前往京都的過程?(只寫地名,用箭頭表示)。
在卷二(壯年)時期,筆者又創(chuàng)設了不同的問題1.?閱讀第7章,蘇軾再次回京任職后遇到的重大政治事件是_____________,當時的皇帝是年輕的_____________。?蘇東坡的態(tài)度是_____________?。2.?閱讀第8章講到宋神宗統(tǒng)治期間一次連綿不絕的黨爭,此次黨爭起自_____________???????????(政治事件)。雙方的代表分別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蘇東坡屬于_____________為首的一派。最后因為他出的鄉(xiāng)試考題而終遭罷黜,被貶_____________(地名)。3.?第9章中王安石最終被自己的朋友背叛。4.?第10章通過蘇軾和蘇轍(子由)的對比,詳細總結了對蘇軾一生影響至關重大的性格特點。請把蘇軾的性格特點概括出來。5.?第11章記錄了蘇軾在杭州任職時逍遙自在的生活。請選取并概括蘇軾在杭州的一件趣事或者樂事,并總結其形象特點。
這些問題由淺入深,層層推進,學生能初步把握整本書完整的藝術世界,從最使自己感動的故事、人物、場景、語言等方面入手,反復閱讀品味,深入探究,欣賞語言表達的精彩之處,梳理整本書的感人場景乃至整體的藝術架構,理清人物關系,感受、欣賞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體會整本書的主旨,把握書中重要觀點和作品的價值取向。
整本書的閱讀要堅持原生態(tài)閱讀,所謂原生態(tài)閱讀,就是讀者直接對文本進行解讀,理清文章的關系脈絡等。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能學會思考,學會分析和學會質疑。在整本書深度閱讀教學中,通過誦讀,寫作、表演、辯論、畫畫等活動,學生深化對整本書閱讀的理解,增進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美感體驗,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獨特的美,增強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整本書的深度閱讀,能促進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入學習和思考,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注:本文系廣東教育學會教育科研規(guī)劃小課題“關于任務驅動下的高中整本書深度閱讀教學策略研究”成果(課題編號:GDXKT22380)】
[?參??考??文??獻?]
[1]林崇德.《21世紀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年3月.
[2]鄭金洲.《新課程課堂教學探索系列——自主學習》.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
[3]李衛(wèi)東.混合式學習:整本書閱讀的策略選擇[J].語文建設,2016(9),12-15.
[4]徐鵬.整本書閱讀:內涵、價值與挑戰(zhàn)[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7(1),4-7.
[5].錢夢龍.《語文課要實實在在教會學生閱讀》.200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