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受西方傳統(tǒng)消極心理學思想的影響,我國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實踐中,沿襲了問題取向的工作思維和工作方式,偏重于學生問題和問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不顯著,偏離了“立德樹人”的目標,陷入了發(fā)展的困境。高校積極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包括打造積極的學生觀、積極的問題觀、積極的目標觀、積極的內容觀和積極的方法觀。
【關鍵詞】立德樹人;積極心理學;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0)08-0028-04
【作者簡介】曹加平,南京師范大學(南京,210023)心理健康教育咨詢中心主任,副教授。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梢?,“立德樹人”是我國現階段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的核心和目標。
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抓手之一,直接關系到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成人成才,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tài)?!苯逃吭?017年12月6日發(fā)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提出,要構建“十大”育人體系,堅持育心與育德相結合,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深入構建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咨詢服務、預防干預、平臺保障“五位一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著力培育師生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tài),促進師生心理健康素質與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協(xié)調發(fā)展。這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正確的方向。
一、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由于沿襲了西方消極心理取向的研究思路和工作模式,我國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工作重心失衡,過分關注學生問題和問題學生,使得教育效果低下,陷入了發(fā)展的困境。具體來說,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最為突出。
1.問題取向的工作思維和工作方式,使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偏向消極,忽視普通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yǎng)。
近年來,高校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fā)〔2004〕16號)、《教育部、衛(wèi)生部、共青團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教社政〔2005〕1號)、《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fā)〈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的通知》(教思政廳〔2011〕1號)等文件精神,明確了以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介紹增進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徑、幫助大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優(yōu)良品格、解析心理現象、傳授心理調適方法等為主要任務,幫助大學生消除心理困惑,增強克服困難、承受挫折的能力,珍愛生命、關心集體,悅納自己、善待他人。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工作焦點多集中在心理問題咨詢和心理危機干預等方面,這種以預防心理問題、治療心理障礙、預防危機及處理危機為主要目標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一種以關注學生問題和問題學生為主的消極工作目標。在這種目標的指導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務對象過于狹窄,只關注那些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卻忽視了普通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yǎng),偏離了“立德樹人”的目標。
2.問題取向的工作思維和工作方式,使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產生偏見和抵觸,不愿尋求專業(yè)幫助。
長期以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明顯的問題取向思維,在這種思維指導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常以消除心理問題為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無論是心理科普宣傳還是心理主題教育,通常都會以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為出發(fā)點,并以問題事件作為教學案例。此種導向和做法就會給學生一種印象:心理健康教育是有問題學生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得越多,就意味著心理問題越多、越嚴重。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在很多大學生心中儼然成了心理問題的代名詞,長此以往,他們容易產生消極的自我心理暗示和自我印證,容易關注問題,尋找問題,甚至盲目對號入座,徒增心理負擔。另一方面,很多大學生因此不敢主動參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對學校心理咨詢室和心理健康教師也敬而遠之,生怕由于過多接觸被同學誤認為有心理問題。學校心理咨詢中心成為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方,學生有了心理問題不愿也不敢主動尋求幫助,導致部分學生的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和專業(yè)的幫助。病急亂投醫(yī)或拒絕求助的做法,使學生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嚴重,不僅造成了學校心理咨詢中心資源的閑置和浪費,也為心理危機埋下了禍根。
3.問題取向的工作思維和工作方式,無法發(fā)現學生擁有的資源和品質,不能激活學生的潛能,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效果不理想。
最好的教育是自主教育,衡量教育是否成功,關鍵在于能否激發(fā)學生自我教育的動機,激活學生的潛能。而激發(fā)動機、激活潛能、實現學生自主教育的最佳工作方式就是幫助學生看到自己所擁有的資源、優(yōu)勢、品質、能力,從而樹立自信心,樹立遠大目標和理想。學生一旦有了遠大目標和理想,對未來充滿憧憬和自信,就可以化壓力為動力,不給心理問題生長的空間和土壤。然而,在問題取向的工作思維和工作方式下,學生會發(fā)現越來越多的心理問題,發(fā)現的問題越多,就越容易自我否定,進而感到自卑,也就越難形成遠大的目標和理想,無法燃起實現人生理想的斗志。心理問題乘虛而入,并有了滋生的空間和土壤,如此一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效率必然低下。
這些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使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陷入困境:一方面,國家、社會、學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大學生心理問題發(fā)生率越來越高,心理危機事件頻頻發(fā)生,大量有心理問題的學生不愿意求助,大學生的心理素質難以提升。
二、高校積極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
近年來,積極心理學的研究發(fā)現,關注和培養(yǎng)積極心理品質,不僅可以促進個體身心健康發(fā)展,提升其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而且還可以有效預防各類心理問題和心理危機的發(fā)生。因此,以“消極”為導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體系必須率先改革,構建“積極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體系。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fā)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供應,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绷⒌聵淙耸巧鐣髁x教育的核心,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必須要回答兩個問題:立什么德?樹怎樣的人?要解決當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必須構建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體系,具體來說,需要打造積極的學生觀、積極的問題觀、積極的目標觀、積極的內容觀和積極的方法觀。
1.積極的學生觀。
教育的對象是學生。如何看待學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如何培養(yǎng)學生以及能培養(yǎng)出怎樣的人才。所謂積極的學生觀,就是要相信每個學生都是好的,他們可以成為有用之才。作為教育者,要始終相信,每個學生都希望成為好學生,每個學生都渴望進步、成長、成人、成才,每個學生都希望過上有價值、有意義的生活,每個學生都向往成為一名有益于社會和他人的人,每個學生都能夠成為好的學生?!敖馃o足赤,人無完人”,盯著學生的問題和缺點,致力于糾正問題和改正錯誤,并不能讓學生變得優(yōu)秀和卓越。需要打造積極的學生觀,要善于發(fā)現學生的優(yōu)勢和美德,并致力于發(fā)展這些優(yōu)勢和美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就是要致力于幫助每個學生發(fā)現自己的優(yōu)勢和美德,并為這些優(yōu)勢和美德的發(fā)展與培養(yǎng)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平臺、空間支持。
2.積極的問題觀。
傳統(tǒng)心理學認為,問題都是不好的,是我們努力克服和解決的對象。積極心理學則認為,問題其實也是有價值、有意義的。很多時候,問題是一種信號,問題的發(fā)生是為了告訴我們一些重要的信息。如,失眠可能是提示我們“最近壓力太大了,太累了,需要適當減壓,要對自己好一些”,抑郁可能是提醒我們“這樣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我需要尋找快樂,需要尋找生命的意義”。如果我們對問題的信號加以重視,就能夠以問題為起點,進行積極的自我調節(jié),創(chuàng)造更好的自己。問題也是一種自我保護,問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不安、恐懼、焦慮等消極情緒和體驗,使我們不會“更加痛苦”。如,社交回避可能是為了防止我們在社交過程中出丑,暫時保護了我們的“面子”;考試焦慮可能是為了防止我們考前懈怠,提醒我們努力學習,避免失敗。此外,問題通常是從反面告訴我們:在這個地方,我們有短板,需要及時學習提升。無論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還是學生管理人員、專業(yè)教師,都應該持有積極的問題觀,善待問題,能夠學會透過問題發(fā)現真相,把問題作為學生成長的新契機。
3.積極的目標觀。
沒有消極,并不等于積極;沒有問題,也不等于優(yōu)秀和卓越。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洹钡娜耸歉咝A⒌聵淙说幕灸繕撕腿蝿?,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應樹立積極的目標觀,即多途徑、多平臺培養(yǎng)大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努力培養(yǎng)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的人才,而不僅僅是培養(yǎng)發(fā)現問題、識別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僅關注學生問題和問題學生,不僅僅抓心理危機的預防和干預。
4.積極的內容觀。
心理學有一種說法,叫“注意力等于事實”。人們注意到A,A才會對我們的心理產生暗示和影響;人們沒有注意到B,B通常就不會對我們的心理產生暗示和影響。關注積極,人就容易變得積極;關注消極,人就會變得消極。因此,要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施過程中,就要從積極的內容切入,加以啟發(fā)、引導。在宣傳和教育的過程中,要多一些積極、正向的內容,如“如何獲得幸福感”“如何提升人際交往的魅力”等,而不是“如何避免擺脫不幸”“如何避免人際交往過程中的尷尬”。過分關注學生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如抑郁癥、焦慮、強迫、自殺等,只會造成消極的心理暗示,導致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誤解和抵觸。
5.積極的方法觀。
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其實,人性中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人性向善還是向惡,很大程度上是由環(huán)境決定的。如果環(huán)境可以提供有利于“善”成長的因素,那么,人性將會越來越善;反之,如果環(huán)境中存在大量的有利于“惡”成長的因素,人性就很容易滑向惡的一面。這提示我們:(1)高校要為大學生心理成長和心理素質的提升不斷提供“善”的土壤,如營造積極向上的校風、班風,營造美好的校園環(huán)境。(2)要使用積極正向的語言開展宣傳、教育等工作,如“如何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如何創(chuàng)造人生的意義”,而不是“如何遠離抑郁癥”“不受歡迎怎么辦”等。(3)多關注優(yōu)勢和美德,少盯著缺點和錯誤。優(yōu)勢和美德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潛能,增強學生的自信,使學生越來越好;盯著錯誤和缺點不放,只會讓學生自我評價降低,喪失自信,感覺越來越糟糕。
播下一種心態(tài),收獲一種思想;播下一種思想,收獲一種行為;播下一種行為,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以積極心理學思想為基礎,構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體系,必將成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取向和新趨勢。
【參考文獻】
[1]江光榮,王銘.大學生心理求助行為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3(3):180-184.
[2]任俊.積極心理學思想的理論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6.
[3]宋志英.積極心理學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江蘇高教,2009(4):106-108.
[4]黃建春.積極心理學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J].湖南社會科學,2014(4):247-250.
[5]曾秋燕.積極心理學理念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7(10):200-201.
[6]桑運川,孫榮山,崔瑩.積極心理學理念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6,35(2):84-86.
[7]張秀敏,楊莉萍.學校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建構[J].教育評論,2014(7):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