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燕
【內(nèi)容摘要】在當前素質(zhì)教育改革的過程中,“誠·明”課堂是一個全新的概念,“誠·明”課堂構建是素質(zhì)教育的核心要求,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體現(xiàn)。所謂“誠·明”課堂,指的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用誠懇的情緒、誠實的心態(tài)、誠正的意識和誠志行動感染學生,將此作為教學的原則。這在學生綜合素質(zhì)能力培養(yǎng)和提升的過程中是十分重要的,本文針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誠·明”課堂的思考和實踐進行了深刻的探討和分析。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 “誠·明”課堂? 思考? 實踐
前言
在新課改的不斷要求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已經(jīng)有了很大的改觀,如今的道德與法治課堂在初中教學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道德與法治知識是對初中生而言是實用性很強的知識,提高初中生道德與法治的知識面,對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zhì)能力的發(fā)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在當前教育模式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也要轉(zhuǎn)變教學方式,通過“誠·明”課堂的構建提高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感悟能力。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對“誠·明”課堂展開科學的思考,并加大“誠·明”課堂的實踐,從而使“誠·明”課堂的構建發(fā)揮出重要的作用。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誠·明”課堂的思考
1.“誠·明”課堂的涵義
“誠·明”課堂這個概念源自于《禮記·中庸》,在《禮記·中庸》中對“誠·明”的解釋:誠意味誠謂之教,誠指的是誠心、誠正,而明指的是明理、明白,“誠·明”課堂構建的含義應該是構建明理、誠心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用更真誠的態(tài)度、更誠志的心和更誠懇的教學語言感染學生,使學生也用更誠實更謙虛的態(tài)度對待學習,只要真誠就會明白事理,也只有明白了事理也才能夠最大程度的做到真誠。因此可以將誠和明理解成相互促進、相互作用的關系①?!罢\·明”課堂要求教師的教學要建立在誠懇、明理的基礎上,學生的學習也要建立在明知、明情、明意、明行的基礎上,這樣的教學才是實現(xiàn)學生知行合一的重要措施,才能夠促進穩(wěn)定又具有較強可操作性的教學模式。
2.“誠·明”課堂構建的原則
“誠·明”課堂的構建要遵循科學的原則,只有遵循了科學的原則其良好的作用才能得以發(fā)揮。一、方向性原則,指的是教師在“誠·明”課堂構建中,要首先明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要方向,要制定教學的明確方向,尤其是政治方向不能動搖,要培養(yǎng)學生熱愛國家、熱愛黨的政治教學方向。二、時代性原則,如今隨著素質(zhì)教育改革的不斷踐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也應該與時代發(fā)展接軌,要不斷創(chuàng)新和完善教學模式,采用最先進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三、人文性原則,人文精神是教育的靈魂,在教育的過程中必須要體現(xiàn)人文精神,缺乏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沒有生命力的,也是十分容易在社會發(fā)展進步中遭到淘汰的。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要體現(xiàn)人文精神與人文特征。四、實踐性原則,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實用性很強,為了強化這一特征,就必須要通過提高實踐能力來實現(xiàn),理論與實踐是不可分割的,如果缺乏實踐,學生的理解不會深刻②。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誠·明”課堂的實踐
1.文化導入,呈現(xiàn)目標
在“誠·明”課堂構建中,教師要注重課堂的文化導入環(huán)節(jié),在一堂新課講解之前,教師要通過導入環(huán)節(jié)將教學內(nèi)容中的文化氣息傳遞給學生,這樣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的理解,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親情之愛 家的意味》一課教學之前,教師可以將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家文化滲透給學生,深化學生對家文化的感悟,培養(yǎng)學生的家庭觀念,這對學生不僅會產(chǎn)生重要的啟示作用,也加深了學生對本節(jié)課教學目標的理解,在文化渲染的過程中,學生會自然而然的將全身心投入到課堂中,并與課堂教學融為一體。
2.自主學習,交流展示
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是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最重要的目標,只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了,學生才會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在“誠·明”課堂的構建上,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并通過相互交流展示學習成果。例如在《友誼的天空》一課教學中,針對“網(wǎng)上交友新時空”這個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互動討論,如今是網(wǎng)絡快速發(fā)展的時代,網(wǎng)絡是每一個初中生都會接觸的事物。但是網(wǎng)絡環(huán)境比較復雜,需要學生有較好的自控能力和較強的分辨是非的能力,教師要讓學生思考如何科學應用網(wǎng)絡,讓學生談談對于網(wǎng)上交友的想法,從而提高學生對網(wǎng)絡的正確認識,樹立學生正確的三觀③。互動結束后,還要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闡述交流探討的結果。
3.問題驅(qū)動,合作探究
“誠·明”課堂的構建應該以問題為中心,以問題為驅(qū)動助推課堂教學的高效開展。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問題的鉆研和探索中理解知識點,同時在理解知識點的過程中不斷總結問題,這是問題驅(qū)動教學法促進學生綜合素質(zhì)提升的重要意義。例如在《法律在我們身邊》一課教學中,教師要首先針對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為學生設置問題,可以問學生對法律是怎樣理解的,法律在我們的生活中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讓學生帶著對問題的思考走進學習,并在學習的過程中思考如何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針對某一核心知識點設計問題,讓學生在問題研究的過程中進一步深入思考。合作探究結束后,教師要給學生提供發(fā)表見解的空間,引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本質(zhì),從而實現(xiàn)教育授人以漁的目的。
4.學生質(zhì)疑,教師點撥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很多的困惑,學生有對知識的困惑或者是不同的見解是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后的成果,教師要允許學生質(zhì)疑,并積極解決另學生感到困惑的問題,從而逐漸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例如在《理解權利和義務》一課中,初中生對于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在概念理解上可能會出現(xiàn)偏差或者是混淆,這時教師要允許學生質(zhì)疑,并積極解決學生提出的相關問題,教師可以舉一些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例子來幫助學生區(qū)分公民的權利和義務之間的區(qū)別,并引導學生積極履行義務,并運用法律知識捍衛(wèi)自身權利。教師要在學生產(chǎn)生質(zhì)疑的時候積極引導,并做好對學生的思維點撥④。
5.課堂小結,提升素養(yǎng)
在“誠·明”課堂構建中,課堂小結也是十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課堂小結可以理解成是課堂的完美結束,也可以理解成一堂課的精髓。因為課堂小結既是對課堂教學內(nèi)容的總結,也是對課堂重要問題的歸納,因此課堂小結也要基于學生的學習需展開,以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作為目標,既要幫助學生理清知識脈絡,還要為下節(jié)知識的講解埋下伏筆,使學生充滿期待。
結語
總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改革的過程中,“誠·明”課堂的構建是最重要的一種形式,“誠·明”課堂構建是一個全新的教學理念,尤其是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有著很強的適用性,對于學生參透知識、提高感悟能力和實踐能力有很大的幫助。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誠·明”課堂的實踐中,教師要做好文化導入、將教學目標呈現(xiàn)出來,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通過相互交流展示學習成果,借助問題驅(qū)動,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并在學生的質(zhì)疑中,做好對學生的點撥提示,另外,還要注重課堂小結,通過核心知識內(nèi)容的總結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注釋】
① 薛曉榮.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之我見[J]. 學周刊,2020(04):66.
② 戴濤. 延伸課堂兩端,彰顯活動張力——淺談如何設計道德與法治實踐活動[J]. 科教文匯(中旬刊),2019(12):157-159.
③ 曹志榮. 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有效性策略[J]. 中國農(nóng)村教育,2019 (35):6.
④ 蔣國生. 初中道德與法治“誠·明”課堂的思考與實踐[J]. 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19,35(07):28-34.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田家炳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