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金明
【摘 要】目的:探討分析四物湯聯(lián)合增液湯加味治療習慣性便秘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到我院接受治療的習慣性便秘的患者50例,用四物湯聯(lián)合增液湯加味治療法對50名習慣性便秘的患者進行治療,一個月為治療的一個療程,共接受兩個療程的治療,在兩個療程的治療后對患者進行為期兩個月的隨訪觀察,觀察患者的便秘的緩解情況,以此來判斷四物湯聯(lián)合增液湯加味治療習慣性便秘的臨床效果。結果:經過兩個療程的四物湯聯(lián)合增液湯加味治療后的50名習慣性便秘的患者在為期兩個月的隨訪中,便秘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的有36名,便秘癥狀較治療前明顯緩解的有12名,有2名患者未見明顯好轉,總的治療的有效率為治愈加明顯好轉的=96%。結論:四物湯聯(lián)合增液湯加味治療習慣性便秘的臨床效果明顯,能有效緩解患者的便秘癥狀。
【關鍵詞】四物湯;增液湯加味;習慣性便秘;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5.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1-03--02
習慣性便秘也稱慢性便秘,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糞便干結排便困難,排便次數(shù)減少,一周少于兩次,并且在排便后存在排便不凈的感覺,以上癥狀持續(xù)六個月及以上。習慣性便秘嚴重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健康,因此對于習慣性便秘的治療應該引起重視,不能任由其發(fā)展下去。根據(jù)相關研究資料顯示,四物湯聯(lián)合增液湯加味治療習慣性便秘有較為理想的效果,本文對2017年5月-2019年5月到我院接受治療的習慣性便秘的50例患者進行四物湯聯(lián)合增液湯加味治療,現(xiàn)報道如下[1-2]。
1 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到我院接受治療的習慣性便秘的患者50例,50例患者均被我院明確診斷為習慣性便秘,都出現(xiàn)大便干結、排便困難、一周排便次數(shù)少于2次,病程在六個月及以上;排除其他影響本次研究結果的疾病例如嚴重的胃腸道疾病等;50名患者中有26名男性患者和24名女性患者,年齡在26-4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8.25歲。
1.2 方法
給予50名習慣性便秘的患者四物湯聯(lián)合增液湯加味治療:由12g熟地黃、30g當歸、6g川穹和15g白芍組成的四味湯聯(lián)合由24g麥冬、30g玄參和24g細生地組成的增液湯加水煎服??筛鶕?jù)患者不同的體質適當進行調整,如患者腎陰血虛,可以四物湯聯(lián)合六味地黃湯,若患者口干心煩,可以四物湯聯(lián)合五仁丸。
1.3 觀察指標
在兩個療程的治療后,對50名患者進行為期兩個月的隨訪,若患者便秘的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則歸為治療顯效,若患者便秘的癥狀較治療前緩解則歸為治療有效,若患者的便秘癥狀無明顯好轉則歸為無效,總體治療有效率=顯效+有效[3]。
2 結果
經過兩個療程的治療和為期兩個月的隨訪,便秘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的有36名,便秘癥狀較治療前明顯緩解的有12名,有2名患者未見明顯好轉,總的治療的有效率為治愈加明顯好轉的=96%
3 討論
形成便秘的原因有很多,例如生活習慣欠佳,飲食不均衡,攝入的粗纖維食物過少,蔬菜水果攝入過少;未能養(yǎng)成良好的定時的排便習慣,使得無法形成一個良好的排便反射;由于年齡的增加,攝入過少活動量也相當減少,胃腸功能也逐漸變弱,導致便秘;疾病的影響,如腸道的腫瘤、炎癥型腸炎、直腸脫垂、尿毒癥、糖尿病、帕金森病等,都有可能引起便秘;若長期依賴于瀉藥,也會完成腸道功能的損害完成便秘。眾多的因素皆可導致便秘,便秘又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較大的影響,同時,長期的便秘會誘發(fā)一些列的并發(fā)癥,嚴重危害人體的健康。除了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加強運動外,一定的藥物治療也是必不可少的,中醫(yī)上的四物湯聯(lián)合增液湯加味治療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本文中50例習慣性便秘的患者在經過兩個療程的治療后,取得較好的效果[4]。
綜上所述,四物湯聯(lián)合增液湯加味治療習慣性便秘的臨床效果較好,有效率高達96.7%,值得推廣和使用。
參考文獻:
張曉麗.四物湯聯(lián)合增液湯加味治療習慣性便秘的臨床觀察[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7,9(27):22-25.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7.27.011.
陳林萍,顧一平,趙璟等.中藥導入氣流彌散法治療習慣性便秘的臨床觀察與護理體會[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7,36(23):246-247.
李維花.耳穴壓豆治療85例2型糖尿病患者習慣性便秘的臨床觀察[J].醫(yī)藥前沿,2015,5(1):114-115.
易小軍,黃姝,倪建俐等.加味六磨湯聯(lián)合針灸治療老年習慣性便秘[J].吉林中醫(yī)藥,2018,38(3):339-342.DOI:10.13463/j.cnki.jlzyy.2018.03.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