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中對于學生來講英語是一門地位比較突出的學科,作為重要的語言類學科,在教學組織期間,對學生思維邏輯和學習能力具有較高要求。文本解讀,是學生在英語課程領域需要具備的一項學習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英語閱讀效能和質量。因此,在組織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關注閱讀模塊的教學規(guī)劃與組織,從文本解讀的角度開發(fā)有效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方法支撐下對具體的閱讀文本進行深入解讀,從而保證學生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形成良好的閱讀思維,全面提高學生在英語課上的綜合閱讀和學習質量。
關鍵詞:文本解讀;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優(yōu)化
一、 引言
閱讀是高中生英語學習的重點模塊組成,同時也是影響學生英語思維邏輯和學習能力建設的重要載體。在閱讀教學期間,教師需要重點關注學生文本解讀能力培養(yǎng),在具體的教法上進行創(chuàng)新。從而讓學生擁有良好的閱讀學習環(huán)境,并自主地參與到文本解讀學習活動當中,讓學生在參與文本解讀訓練的過程中,能夠對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內涵以及具體的結構加深理解,全面提高學生在英語閱讀模塊的綜合學習能力。
二、 文本解讀的內涵
文本解讀是英語閱讀學習領域一種必需的學習能力和品質要素,具體指在進行英語閱讀期間,學生自主閱讀文章,并從中對文章的內容和結構進行有效的梳理和分析,從而學生在理解素材文化內涵的同時,在情感層面也能夠形成深刻的領悟。在組織高中生參與英語閱讀學習的過程中,強調文本解讀活動深入開展,能夠讓學生端正自身在英語閱讀中的態(tài)度,在參與學習期間能夠發(fā)散自身的思維,對文章中所包含的主要內容進行深度剖析,讓學生有效理解和吸收文本中的核心內容,并在情感上產生一定的共鳴,讓學生的閱讀理解實現有效地升華,從而保證學生的英語學習更加高效。
三、 高中英語教學中學生文本解讀學習現狀
文本解讀是高中生在參與英語閱讀學習過程中需要掌握的基礎能力品質之一。然而,就目前來講,在組織閱讀教學的過程中,作為英語教師在文本解讀教學規(guī)劃設置方面表現并不規(guī)范,缺乏一定的專業(yè)性,在內容開發(fā)以及活動設置上都不合理,可以說與高中生的英語思維基礎以及學習能力方面存在著明顯偏差,導致學生在參與文本解讀學習期間,思維認知比較淺顯和表面,同時在文本內容的梳理和探究方面,所呈現的能力素養(yǎng)也存在著明顯的局限性。歸咎原因,主要在于教師目前在開展閱讀教學期間,在文本解讀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規(guī)劃設置上缺乏創(chuàng)新性。因此,在接下來的英語授課期間,教師需要明確閱讀模塊的具體授課目標。針對文本解讀活動進行深化落實,讓學生在進行自主閱讀與剖析的過程中,全面提高整體的學習和理解能力,從而讓學生能夠建立起良好的英語素養(yǎng),從而實現英語閱讀教學的合理優(yōu)化與創(chuàng)新。
四、 深化文本解讀,優(yōu)化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路徑
(一)整合文化資源,夯實思維基礎
在組織學生進行文本解讀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認識到學生文化觀念的養(yǎng)成,對于其思維發(fā)散和建設所呈現的作用。因此,在組織閱讀教學期間,則需要針對文化資源進行有效整合。讓學生能夠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掌握更加豐富和完善的英語知識,進一步夯實其在思維方面的認知基礎,也能夠為學生深入地參與到文本閱讀和賞析活動當中,提供基礎的思想助力。
(二)構建閱讀情境,激發(fā)思維想象
對于高中生來講,一些英語文本在學習過程中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剖析與理解期間可能存在著一定的挑戰(zhàn)。因此,為了讓學生能夠深入參與到文本解讀活動當中,則需要在情境方面進行合理設置。并引導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進行大膽想象,讓學生的英語閱讀思維獲得有效發(fā)散,全面提高學生在英語領域的綜合閱讀和分析能力。
比如說,在高中階段的英語授課期間,“Earthquakes”是重要的授課內容,在教學組織與實施期間,為了讓學生對文本解讀產生興趣,并有效發(fā)散學生的英語思維,教師需要通過情境設置的方式,將現實生活中貼近“Earthquakes”的案例和情境素材在課堂上進行呈現,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端正自身的情感價值觀,本著豐富生活常識,強化安全防護技能建設的目的,積極地參與到文本閱讀當中,針對文章中關于地震所闡述的風險類型和災害進行綜合性探索,讓學生在情境構建下對具體的文本內容進行深入解讀。
(三)強調角色轉化,接近作者情感
文本解讀在學生情感認知和共鳴方面所提出的要求比較嚴格,同時對閱讀課程的教學規(guī)劃設計也具有全新的要求。在進行英語授課期間,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強調角色之間的有效轉化,讓能夠切實地站在作者的角度,去分析其所詮釋的情感,讓學生能夠在獲得良好情感認知的基礎上,加深對英語素材的理解和領悟。在組織學生進行文本解讀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思維引導,讓其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問題,對文章內容進行有效梳理。
比如說,在圍繞“Friendship”組織授課期間,針對ANNE's BEST FRIEND文本組織學生進行解析,教師需要先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有效地搜集相關的文化素材,交代好文本的背景。借助多媒體所具有的助力功能,對學生的閱讀環(huán)境進行改良和優(yōu)化,直觀展示猶太人受到破壞的紀實視頻,然后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即“What kind of era did Anne live in ?Why did Anne have such a life?”之后,引導學生在一定情境下進行想象,并根據自身的閱讀理解對具體的問題進行有效剖析。
(四)小組合作交流,探討文本內容
在組織高中生參與文本閱讀與賞析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有效地調整和轉變學生的學習方法,將合作的育人思想有效地貫徹下去,在此基礎上根據學生的認知基礎合理進行分組,然后引導學生通過合作探討的方式對具體的英語文本進行深入閱讀與賞析,共同探索文本中所包含的內容,讓學生能夠建立起良好的英語思維,全面提高其在英語閱讀方面的綜合理解能力。
例如,在圍繞“Healthy eating”組織學生進行文本解讀的過程中,則可以確定具體的課程目標合理設置探究性問題,即“What does the story tell us?”然后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圍繞具體的英語問題進行深入探索和學習,然后根據自身的理解在小組內部進行互動交流,讓學生對具體的英語文本加深理解和領悟。
(五)思維導圖構建,梳理文本結構
在組織高中生進行文本解讀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思維邏輯培育,并在具體的育人方法上進行創(chuàng)新。將思維導圖這一全新的授課模式有效地貫徹到文本解讀活動當中。讓學生借助思維導圖確定具體的文章框架,并在閱讀與解析的過程中,提煉出比較重要的內容,從而有效增強英語知識之間的銜接性,同時也能夠保證學生的閱讀思維邏輯更加清晰,準確地掌握文本的結構,全面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比如說,在圍繞“The Olympic Games”進行閱讀分析時,則可以將思維導圖有效地滲透到課堂上,讓學生利用這一載體對具體的英語素材進行合理的鑒賞與分析。
(六)主旨深化分析,升華文本內涵
為了讓學生在文本解讀的過程中,能夠對文章的核心內容和情感要素加深理解,在組織授課期間,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從主旨層面進行深入分析,從而促使其對具體的文本內涵加深理解,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領悟力。
例如,在圍繞“Wildlife protection”組織閱讀教學期間,則可以先引導學生針對具體的英語素材進行賞析,分析其中所包含的主要知識點,并合理地設置情感目標,圍繞文章主旨設置問題,即“What is the significance of protecting wild animals? How to protect wild animals?”讓學生能夠結合自身的實際生活經驗,在課堂上進行有效的互動,并提出科學的舉措,如Improve the wildlife protection law and strengthen the propaganda of wildlife protection ideas...讓學生在互動交流的過程中對文章主旨加深領悟,促使其在今后的成長過程中,對保護野生動物形成良好的責任意識。
(七)讀寫綜合訓練,強化解讀能力
為實現文本深入解讀,在組織閱讀教學的過程中,作為英語教師需要在訓練活動上進行合理創(chuàng)新。本著讀寫融合的原則,設置綜合性的訓練活動,讓學生在深入閱讀的過程中,根據自身的理解規(guī)范參與到寫作訓練當中,讓學生將閱讀過程中所掌握的基礎知識有效地轉化為實踐技能,并規(guī)范地參與到拓展訓練當中,全面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學習能力。
五、 結論
依前所述,在高中階段,教師需要重點關注英語閱讀模塊教學,根據具體的授課目標強調學生深入參與到文本解讀學習當中。在文本解讀的過程中對具體的文化內涵加深理解,也能夠促使學生有效地掌握基礎的英語知識,讓學生在英語學科范圍內的思維邏輯和理解能力獲得全面提高。在組織學生進行文本解讀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在具體的教法上進行創(chuàng)新,強調文化資源整合、情境設置、角色轉化以及小組合作,通過一系列的教法和手段打造富有生命力的英語課堂,讓學生能夠有效地發(fā)散自身的閱讀思維,并在閱讀參與的過程中,加深對閱讀素材的領悟和理解。
參考文獻:
[1]吳永文.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高中英語閱讀策略教學實證研究[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20,30(3):75-80.
[2]曾東洪.思維導圖在高中英語閱讀文本解讀中的運用[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9,20(12):43-44.
[3]鄭朝霞.例談:通過不同角度的文本解讀體現文本的獨有價值[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7,19(6):125-128.
作者簡介:張巧祿,福建省龍巖市,龍巖學院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