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蓉
【摘要】重點考察團省委首創(chuàng)“PU平臺”(大學生成長服務平臺)建設與思政教育工作的關聯(lián)性,通過調研、分析平臺的使用狀態(tài),積極探索手機媒體在思想引領中的角色和地位,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提供優(yōu)化“PU平臺”服務與引領功能的意見與建議;同時,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為“PU平臺”在全國推廣,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根據(jù)。
【關鍵詞】PU平臺 高校 思政工作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高校學生工作的重要課題,新世紀以來,互聯(lián)網和以手機為代表的新媒體發(fā)展態(tài)勢更為迅猛,信息時代的新型技術手段已深刻地改變著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內容和形式。有關應用手機新媒體于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理論成果并不多見。2014年,江蘇團省委銳意改革,搶抓機遇,積極創(chuàng)新江蘇省高校思政工作載體與途徑,在國內率先創(chuàng)建了省域范圍的手機Pocket University—“PU平臺”(大學生成長服務平臺),利用該平臺實施思政教育實踐行動,尚處于開創(chuàng)階段,目前尚無理論成果面世。綜上,本文就江蘇省“PU平臺”與高校思政工作關系進行探討。
一、“PU平臺”研究的理論價值。
在“手機信息社會”,手機的普及已成為現(xiàn)實生活無法回避的事實,2014年,高校手機普及率接近100%,全國2468萬大學生成為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使用的主流群體。如何有效利用以手機為代表的新媒體,優(yōu)化“江蘇省大學生成長服務平臺”(簡稱“PU平臺”)的服務功能,豐富平臺的建設內容,進一步完善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工作機制,并積極創(chuàng)新思政教育的途徑與方法。由此,為國內高校思政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論支撐。
二、“PU平臺”研究的實際應用價值
本文著力調研、分析平臺的潛在功能及其實現(xiàn)情況,結合南京市及周邊城市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現(xiàn)狀,不斷開發(fā)適合平臺運行和學生需要的優(yōu)質網絡產品,以此為載體,進一步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從而提高高校思政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影響力。
三、“PU平臺”的發(fā)展及研究調查
(一)首創(chuàng)“PU平臺”內涵及功能推廣
2014年,“PU平臺”運用移動互聯(lián)技術,集成省內大學教育資源,服務于大學生第二課堂和日常生活的成長服務平臺。
(二)“PU平臺”研究的目標和內容分析
第一部分:選定樣本,調研當前大學生使用手機狀況,重點分析手機普及率、使用偏好、使用心理、手機上網需求及手機消費情況等,由此尋找具有規(guī)律性的內容,從而提高平臺服務的指向性和目的性。
第二部分:著力操作層面的實踐性研究,探索如何利用手機“PU”平臺實現(xiàn)信息交互、資源共享,并創(chuàng)造網絡產品以提供優(yōu)質服務;第三部分:在總結經驗成果的基礎上,注重研究“PU平臺”的功能完善、效果提升和應用推廣問題,以期在全省范圍內深度共享資源、密切互通經驗,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應用品牌化、戰(zhàn)略化成果。
(三)“PU平臺”研究調查情況
本文以金陵科技學院為例,發(fā)放調查問卷2000份,收回有效問卷1994份,回收率為99%。經調查顯示,1885名學生曾使用過“PU平臺”,比例為94.2%。在1994名參與調查學生當中,有1006名學生對“PU平臺”比較滿意。30.8%同學平均每周使用“PU”平臺的頻率為1次,20.3%的同學使用頻率為3次以上。80.2%的同學建議增加版塊如下:(1)增加考研及留學信息功能,提供高質就業(yè)途徑。(2)增加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指導、招聘信息及兼職信息功能。(3)增加重點課程“微課堂”視頻及在線答疑功能。(4)增加大學生法律維權咨詢功能。(5)增設服務學生各項工作常規(guī)流程及基本模版。(6)在“PU平臺”原有的“校園部落”功能基礎上,增添社交功能。(7)增加團購功能,提升瀏覽量和關注度。能結合各學校食堂美食特點,開設團購優(yōu)惠項目。(8)增加新生指南及服務功能。(9)增加人氣旅游景點線路推薦及講解功能。(10)增加專業(yè)交流論壇等。
四、“PU平臺”對網絡時代江蘇省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度影響
(一)“PU平臺”優(yōu)點整合及推廣方案
“PU平臺”在服務學生的同時,還應在功能設計及內容創(chuàng)意上下功夫,不斷完善。在目前運行的基礎上,結合大學生思政工作,取得突出的“六大成效”:一是學生用戶以學號注冊認證,團組織通過平臺掌握大學生群體活動可靠信息;二是用戶可以在平臺上自主發(fā)送原創(chuàng)性信息,學生由信息傳導的終端變?yōu)閳F學活動原點;三是徹底改變信息傳播單向模式,變單向傳播為雙向互動;四是平臺吸引、整合校內各部門與學生相關的服務信息,極大提升服務效率;五是徹底改變高校團學活動的“二八”現(xiàn)象,普通學生參與團學活動熱情大大增強;六是通過平臺為廣大入校新生提供一站式綜合服務,切實增強新生對團組織的認同感。
(二)“PU平臺”與高校思政工作有機融合,密切關聯(lián)
1.針對教育工作者而言,在加強大學生對“PU平臺”了解的同時,更應該展開對教育工作者關于“PU平臺”的培訓,使其轉變思維方式,創(chuàng)新固有的教學方法,通過PU平臺和課堂教育兩者的相結合來全面展開思想政治工作建設。
2.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培養(yǎng)其正確的三觀,提高其認知能力和信息辨別能力;同時鼓勵學生在社會中實踐,引導學生合理使用“PU平臺”,培養(yǎng)其道德責任心、獨立意識和主體意識。
3.成立“PU平臺”管理領導小組,建立校、學院及班級“危機管理”和“三級預警”機制,出臺《PU平臺用戶守則》、《高校PU平臺管理規(guī)則》等相關管理文件。通過這樣的管理制度和組織體系,基本形成較為合理的“條塊結合,工作高效”的“PU平臺”管理和監(jiān)控的工作體制,確保高校“PU平臺”安全、高效、有序地運行。
4.“PU平臺”必須與現(xiàn)實無縫對接?;ヂ?lián)網具有及時、互動、靈活等優(yōu)勢,對此,應充分發(fā)揮互聯(lián)網優(yōu)勢,在“PU平臺”上設立一些論壇、留言本、郵箱、空間等形式的版塊,為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服務。同時結合大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針對他們關心的熱難點問題,把思想政治理論編寫成生動形象的PU平臺程序,以此吸引大學生主動使用“PU平臺”。同時,“PU平臺”不是萬能的,它只是給思想政治工作者提供一種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若想顯現(xiàn)出強大的生命力和活力,必須實現(xiàn)網絡與現(xiàn)實的深度結合。因此,我們在強調思想政治工作網絡化、倡導使用“PU平臺”的同時,也應充分發(fā)揮傳統(tǒng)思想政治工作的優(yōu)勢,如加強學生與教育工作者面對面的溝通交流等。
5.關注“PU平臺”網絡新聞,引導網絡輿情,建立一套網絡輿情工作機制。一是建立網絡輿情信息收集機制。二是建立網絡輿情分析機制。三是建立信息處理機制。為此,輔導員要掌握網絡心理學和網絡知識,懂得網絡用語,學會用平等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以提高網絡思政工作效率。
(三)“PU平臺”為江蘇省高校思政工作提供創(chuàng)新載體與途徑
第一,創(chuàng)新大學生思政教育理念。第二,創(chuàng)新大學生思政教育載體。第三,創(chuàng)新大學生思政教育渠道和方法。
江蘇省內高?!癙U平臺”系統(tǒng)已覆蓋南京等12個市,其中南京有40所高校參與。本文著力研究互聯(lián)網和以手機為代表的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如何開展。重點考察該平臺建設與思政教育工作的關聯(lián)性,通過調研、分析平臺的使用狀態(tài),積極探索手機媒體在思想引領中的角色和地位,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提供優(yōu)化“PU平臺”服務與引領功能的意見與建議;同時,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為“PU平臺”在全國推廣,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根據(jù)。
參考文獻:
[1]胡明輝.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工作探析[J].懷化學院學報,2011,(7).
[2]錢雪華.基于網絡文化新特點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視域[J].教育與職業(yè),2010,(10).
[3]蔡曉平,王丹丹.網絡輿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視閾[J].廣東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11,(6).
[4]鄧麗敏.網絡思政工作的特點與渠道[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