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浩清
(甘肅省臨夏州廣河縣回民第一中學,甘肅 臨夏州 731300)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共分課內與課外兩部分。課內閱讀就是課堂閱讀教學,初中生在教師的指引下開展課堂閱讀活動,課外閱讀則是學生在課堂之外自己獨立進行的閱讀活動。語文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課內閱讀能力的同時,課外閱讀即課堂以外的閱讀教學,其目的是基于課堂閱讀基礎上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最終實現(xiàn)課堂閱讀與課外閱讀的緊密結合,讓學生在額外的課文閱讀中體會到語文的魅力,激發(fā)他們的語文興趣,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他們的綜合閱讀能力。
課外閱讀是開闊初中生視野的重要途徑,豐富他們的知識儲備,提高他們的語文水平,對其學習及生活具有非凡意義。名人教育專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提高學生學習效率以及讓其變聰明的辦法并非是沒完沒了地補課,也并非是加大作業(yè)量,而是不斷地閱讀。因此初中語文課外閱讀的大量開展與有效開展是必要的,課外閱讀量增加不但充實了初中生的頭腦,也可凈化滋潤其心靈。這樣他們的閱讀內容不再局限于語文教材,大大增加了課外閱讀量,課外閱讀便能彌補課堂不足、豐富其精神生活、增加信息量,進而提高閱讀與寫作能力。
相關的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新課改下初中語文有效開展課外閱讀教學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成效及評價,但遺留的問題也不少,主要體現(xiàn):第一,課外閱讀教學重視度不足。語文教師關注重點只有學生的語文閱讀成績,忽視了初中生語文閱讀興趣、閱讀感受以及心靈體驗。第二,課外閱讀選材過于局限。第三,缺少信息反饋。教學缺少教學評價未能促進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無法發(fā)揮激勵、導向以及調節(jié)作用,再者缺少信息反饋,不利于師生間的交流和溝通,影響課外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第一,感知層面的加強,在讀書或文章時要讀其“序文、簡介”,要快速讀書,對文章內容與作者思想有一個整體上的理解。如記敘文閱讀要能夠抓住其文章要素與寫作順序,能用概括、簡潔的語言敘述出故事內容;議論文閱讀要能夠抓住文章所提出的中心論點并加以歸納、總結;說明文閱讀要能夠抓住文章中心對象并簡要敘述文章所寫對象的特點。
第二,閱讀理解的加強,其主要強調對文字的積累,尤其是關鍵詞語、名言、中心句、段落、文章的理解,注重彼此間上下的關聯(lián)性,進而實現(xiàn)對全篇文章內容的深入理解。在進行重復閱讀時要善于動筆對重點段落、語句、文字等進行記錄或標注,對于妙語、佳句或不懂的詞語要習慣去揣測作者所使用的意境,可嘗試用自己的語句去替換或摘抄后背誦為己所用,提升自身文字詞語的積累,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第三,領悟能力的加強,以剖析文章中心內容為前提對文章進行再次閱讀,提煉作者所要彰顯的主題與情感,并對此加以內化有所觸動,實現(xiàn)閱讀的深入性進而提升領悟能力。
第四,創(chuàng)新能力的加強,如今各學科間提倡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語文課外閱讀便能通過豐富趣味的文章提升學生思維想象力進而實現(xiàn)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升,初中生在對豐富的文章內容進行閱讀時便是思維的沉浸,通過閱讀積累的語句、詞語、文字,在寫作與說話交流時便能自然地進行整合與運用,這便是語言思維能力的提升,長此以往便能創(chuàng)新出自己獨有的寫作方式。
初中語文教材是教師與學生共同使用的文本資料,其具有典型的公開性、普遍性、實用性、科學性、基礎性,其包羅的知識異常豐富、信息磅礴,是需要語文教師與學生共同進行精心研讀的,并以教材為源點擴展延伸至課外閱讀,以此引導學生形成與完善自我語文知識體系,以豐富的語言文字充實學生語言思維知識庫,激發(fā)學生語文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例如在學習契訶夫的《變色龍》一課后,教師可為學生推薦諷刺小說《格列佛游記》;又如學習施耐庵的《智取生辰綱》以課后,可推薦學生閱讀《水滸傳》,深入認識吳用、晁蓋等人物個性特點,以及后續(xù)楊志和他們的關系;比如初中階段學習魯迅先生的幾個優(yōu)秀作品,如《藤野先生》《社戲》《孔乙己》等,可推薦學生繼續(xù)閱讀他的作品《吶喊》《彷徨》《朝花夕拾》等,通過延伸閱讀深入感悟魯迅先生棄醫(yī)從文、以筆救國的衷腸。
教師在進行課外閱讀課教學時不能盲目地讓學生閱讀,要“授之以漁”,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與技巧,通過課外閱讀實現(xiàn)對方法與技巧的鞏固與完善,進而確保初中生課外閱讀的有效性。如朗讀法、默讀法、精讀法、誦讀法、略讀法、瀏覽法等,根據(jù)不同文章內容使用不同方法。其次是閱讀方式的引導,讓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閱讀實現(xiàn)閱讀能力的提升,如邊閱讀邊思考,閱讀不是讀死書,要善于對讀過的內容進行思考,時刻調動自己的思維去審視與分析,教師在引導時可以采取設疑的方式帶動學生思維的投入;互動閱讀,教師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彼此間合作進行閱讀或閱讀后互相敘述自己的理解,并以此進行交流,交流的過程就是對閱讀文章內化的過程;選擇閱讀,如今受大數(shù)據(jù)環(huán)境的影響,各類文章層出不窮,不乏低俗、惡趣味的文章,這類文章對尚未完全形成個人品格的初中生是心靈的污染,教師要教會學生去分辨去拒絕這類文章;閱讀實踐,通過課外閱讀文章的實用性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可為學生推薦內涵實用性的課外文章,學生進行閱讀后會學到一些生活用語、生活知識等,并將其應用到日常生活中或寫作中。教師通過一些引導的方式為學生建立起閱讀習慣,久而久之學生便能從自身的語言變化中發(fā)現(xiàn)驚喜進而使學生對課外閱讀的興趣得以提升,也因此便會形成自主閱讀習慣。
教師可通過創(chuàng)建閱讀平臺的方式為學生搭建起閱讀環(huán)境,以此吸引學生產(chǎn)生熱情;教師可在班級的某一處角落布置圖書角,擺放一些課外閱讀書籍,可以是學生喜愛的故事書、笑話書、魔術書籍等,并積極鼓勵學生將自己喜愛的書籍捐獻給班級分享給其他同學閱讀,也可從學校或其他班級借書與換書,建立起借與換的登記方式,學生通過圖書角實現(xiàn)了知識的互通、內容的分享,學生日常交流的話題也因此而增多,進而使學生更加熱愛閱讀,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起學生課外閱讀的習慣與能力。
另外,教師與家長應該融入孩子的世界,通過課外書籍的閱讀與孩子建立起有效的溝通。許多家長總會抱怨與孩子之間的關系逐漸疏遠,孩子不愛聽家長說話,其本質是所接觸的事物不同因此無法建立起有效的溝通,而課外書籍便是一座橋梁,能夠拉近家長、教師與孩子之間的距離,進而實現(xiàn)溝通的有效性,也使孩子覺得被重視進而更加喜愛某項事物,因此課外閱讀能力的提升不是孩子一個人的事,也需要家長與教師共同的幫助,才能讓孩子覺得受矚目而產(chǎn)生濃厚的熱情,自主去閱讀。
總之,初中生課外閱讀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家長的用心關注,教師的正確引導是方法的引導,是“授之以漁”的傳授;家長的關注不僅是課外閱讀書籍的提供,更是融入與榜樣的樹立;教師對課外閱讀活動引導方法的探索是激發(fā)初中生閱讀興趣的關鍵,是初中生實現(xiàn)課外閱讀習慣養(yǎng)成的關鍵,是初中生語文知識、語言能力提升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