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華
【摘要】新課標中要求,小學課堂教學要把學生作為教學主體,從而提升教學質量與效率。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師生互動的平臺,只有讓課堂充滿興趣,才能夠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愛上科學課程。為此,本文以《做一個生態(tài)瓶》為例,對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與反思展開探究。
【關鍵詞】科學;小學;教學;反思
科學課程是一門自然課程,它是學生獲取社會知識的重要途徑與渠道。尤其是在小學階段,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對生活中存在的很多內容都充滿好奇,教師若可以有效的展開引導,就能開闊學生的眼界,解答學生的疑惑。
一、小組合作,營造氛圍
對一節(jié)課程展開評價,不止要看教師的教學成效怎樣,同時也需要看學生的學習效果如何。一個成功的課堂總是在和諧、愉快、輕松的氛圍中展開的,在這種氛圍下的課程效率才最高。
在《做一個生態(tài)瓶》的教學中,教師提問到:“大家見過的魚塘里一般都有什么生物呢?”學生們會回答“田螺、魚、荷花、浮萍、水草……”教師又提問到:“大家的觀察都很細致?,F(xiàn)在我們來看一看相關的圖片(多媒體顯示),同學們看到了什么呢?大家來說說魚塘里都有什么生物呢?”學生們又回答道:“有魚,荷花,小蝦……”通過這種方式,一問一答,教師就能夠把對應的問題及內容引導出來。
二、設計方案,深入交流
小學科學這門學科與其他學科不同,不需要學生去死記硬背一些知識,而需要學生通過實踐、動手操作等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科學的設計教學內容,促進學生的交流,只有學生相互交流,大家才會有更多的想法。
例如,在《做一個生態(tài)瓶》一課中,教師給學生們布置作業(yè),讓兩三個同學為一組,一起來設計一個生態(tài)瓶。A組的學生說:“我們設計的生態(tài)瓶中有石子、泥土,有三條小魚,一只小烏龜,還有一些水草。”B組的學生說:“我們設計的生態(tài)瓶中有5條小魚,3只小蝦,還有很多水草。”教師:“大家的設計都很不錯,但是我們的生態(tài)瓶很小,如果生物太多的話,是不是小魚、小蝦就會感覺很擁擠,呼吸的氧氣是不是也不足???”這樣就可以讓學生了解,在設計時,設計的生物應該少一些,這樣小魚小蝦才能夠健康的生活下去。
三、加深學生理解,促進學生思考
小學生由于思維沒有受到束縛,因此想象力十分豐富。在科學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就需要積極利用學生的這個特點,引導學生進行思考。
例如,在《做一個生態(tài)瓶》一課中,教師詢問學生:“生物所需要的生存環(huán)境有哪些?”學生就會回答:“空氣和水”,教師:“大家回答得很對,但是還沒有說完全,請再仔細想想?!睂W生通過思考就會回答道:“養(yǎng)分、陽光……”通過積極的思考,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得到較好的訓練。
四、教學反思
在設計的過程中,教師要科學的引導學生進行活動,讓學生在建設、設計、討論生態(tài)瓶時,進行一系列與環(huán)境和生物相關的研究。而在設計的過程中,先通過多媒體技術進行引導,讓學生對生態(tài)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然后再為學生裝備生態(tài)瓶設計中的相關內容。
【參考文獻】
[1]余輝.小學科學《做一個生態(tài)瓶》的教學及反思[J].新課程(上),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