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嬌
【摘要】中國是詩的國度,詩詞是中華文化最精美的部分。兒童詩歌語言精練、想象奇特、韻律優(yōu)美,是小學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探尋詩源尋找教學價值,通過多層次讀,放飛想象,體悟詩志以期讓孩子徜徉于童趣的天空,享受童趣詩歌之美。
【關鍵詞】童趣詩歌;教學價值;教學策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化是我們最大的軟實力,詩詞是我們的“文化基因”。詩詞對建立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至為重要。兒童詩歌又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啟蒙孩子學習中華文化古典詩詞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墩Z文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目標中指出:“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痹摌藴蕠@“語言、想象、情感”這三個方面對第一學段的學生怎樣學習詩歌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一、兒童詩歌的教學價值
兒童詩歌包括兒童詩和兒歌??v觀各版本的小學語文教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兒童詩歌占據(jù)相當一部分比重,且有越來越多的趨勢。以現(xiàn)行部編本語文教材一年級上冊為例,全書除了兩個拼音教學單元外,剩下六個單元24篇選文中就有18篇為兒童詩歌,占據(jù)三分之二的比例。這些選文想象豐富奇特,畫面優(yōu)美,語言活潑,富有童趣,具有獨特的兒童意境,充滿童真童趣,是小學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教學價值。
人類的心理發(fā)展由機械記憶到有意義記憶,由具體思維到抽象思維。兒童特別是低年級的小學生還處于具體思維階段,他們以直觀表象的形式進行思維。跟幼兒園時期相比,小學生對語言的態(tài)度有了根本性的轉變,他們形成了語言意識。兒童詩歌短小精悍,語言優(yōu)美,富有童趣,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語言發(fā)展規(guī)律。
兒童文學作家、中國兒童文學創(chuàng)委會副主任樊發(fā)稼老師說:“詩歌,天然地和兒童有著一種天然的契合關系,它們的想象方式、表達習慣和認知渠道,都有著詩的品質(zhì)。所以這樣的詩句,可以成為兒童內(nèi)心世界的容器,成為兒童認知世界的道路和拐杖。毫不夸張地說,一首契合心性、好的兒童詩可以為一個人的一生抹上一種色彩,烙上一個印記,帶來一種節(jié)奏。”
兒童詩歌站在兒童的立場,以兒童的視角來觀察世界,以符合兒童心理的豐富想象來創(chuàng)造優(yōu)美的意境,表現(xiàn)兒童世界里的童真童趣,傳達兒童有趣的情致、善良的感情和美好的愿望。在激發(fā)兒童的想象、發(fā)展兒童的語言,陶冶兒童的心靈等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兒童詩歌是兒童文學作品的一種,具有兒童文學作品的句式特點:短句為主、大量地使用疊詞以及口語化句式。此外,兒童詩歌還具有本身的特點,相比其他兒童文學作品,它更有韻律性,更富節(jié)奏感。內(nèi)容上,兒童詩歌主要以兒童的視角來觀察世界,傳達兒童的童真童趣?;诖耍P者認為教師在面對此類選文時,應奏響兒童詩歌的教學三部曲:多層次讀、設境想象、品悟詩志,讓小學生充分感受兒童詩歌的語言與韻律,想象兒童詩歌中描繪的畫面,品悟兒童詩歌蘊含的情感,進而能夠仿寫甚至創(chuàng)造兒童詩歌。
二、兒童詩歌教學策略三部曲
(一)多層次讀,使學生打開兒童詩歌的窗戶,讀出兒童詩歌的韻味
詩字繁體為“詩”,從言從寺,漢字中,從言者一定要開口,比如“說”“語”“論”“講”?!墩f文解字》解釋“寺”為“廷也,有法度者也。”這樣說來,“有法度”的言說才是“詩”。如此說來,字數(shù)、平仄、韻腳就是詩的“言說法度”。李重華在《貞一齋詩說》指出,“詩有三要:發(fā)竅于音,征色于象,運神于意”“音”為詩之首要。這個“言說法度”也正是其妙處。它促使詩歌“辭約而旨豐,事近而喻遠”。所以開口讀時學習兒童詩歌的根本,那如何才能讓兒童詩歌教學根深根狀,枝繁葉茂呢?當然不能無目的地反復重復讀,那樣就太表面化,那兒童詩歌之“根”就只能淺淺地扎在肥沃土壤的表層,得不到深層營養(yǎng)的滋潤。著名的特級教師清華大學副校長王玲湘在《那些關于古詩教學的思考》這樣指出,“讀”要適應學情,層層深入。主要有四個層次:初讀,再讀,悟讀,誦讀。初讀階段要讀準讀通,做到字正腔圓;再讀階段要讀出節(jié)奏,要有板有眼;悟讀階段要讀出詩意,要有滋有味;最后誦讀時要讀出詩境,要有聲有色。
(二)激發(fā)想象,為學生插上兒童詩歌的翅膀
著名兒童詩人圣野說過:“沒有翅膀就沒有鳥;沒有想象就沒有詩。沒有美麗的想象,詩就飛翔不起來。”兒童詩歌一個很顯著的特點就是富于想象,故在學習兒童詩歌時可運用多種方式激發(fā)兒童豐富的想象,感受兒童詩歌的內(nèi)容與意境。部編版教材總主編溫如敏教授說:“童年時期,就是激發(fā)和培養(yǎng)想象時期,培養(yǎng)想象力、培養(yǎng)‘直覺思維和‘形象思維的黃金時期。直覺思維、形象與邏輯思維同等重要,偏離任何一方都會制約個人思維力的發(fā)展。小學和中學的語文教育,特別是詩歌教學,在想象力的培養(yǎng),以及‘直覺思維和‘形象思維的訓練方面,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老師在執(zhí)教《小兒垂釣》時這樣來激發(fā)孩子的想象:
師:正當孩子專心致志地釣魚時,又發(fā)生了什么呢?讀讀三四兩句,說說你又看到怎樣的畫面?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個急匆匆的路人在大聲地向小孩問路。
師:假如你就是畫中的那位“蓬頭稚子”,當你正在專心致志地釣魚,一位路人大聲向你問路,你心里會怎么想?你會對路人做什么手勢?
生l:這么大的聲音會把魚嚇跑的,不能讓他再喊了。(生著急快速地搖搖手)
生2:快走開,不知道我在河邊釣魚嗎?把魚都要嚇跑了。(生朝外甩手)
生3:(搖搖手)這地方我也不知道?。?/p>
生4:老師,是“遙招手”,不是搖手。(生邊說邊做動作)我覺得是孩子招手讓遠處的那位路人過來,然后輕聲告訴路人方向。
師:同學們,如果你是畫中的那位問路人,你希望遇到誰呢?(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喊生4的名字)那是用“遙招手”好,還是用“遙搖手”好?
生:我認為用“遙招手”比較合適,因為用搖手直接拒絕別人的提問不太禮貌。
生:我也覺得應該用“遙招手”,因為當時路人離小孩比較遠,如果就這樣大聲告訴他,魚兒會被嚇跑的。如果是“遙搖手”的話,又不太禮貌。
生:用“遙招手”更確切些?!斑b搖手”連用兩個同音字,影響音律美;況且搖手,說明不知道或者不回答,直接給人留下一種“小兒”不好的印象,只顧自己,拒人千里;招手可以理解為“您過來,我再告訴你,我這兒有魚要上鉤,您得走輕點”,進一步體現(xiàn)了小兒的機靈、有禮,讀來別有情趣。
師:難怪讀過此詩的人都如此喜愛這個孩子。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老師抓住“遙招手”這個動作,讓學生想象畫面,激發(fā)討論,在一邊思考一邊想象詩中畫面情境中,引導學生根據(jù)自身經(jīng)驗,感悟此兒童詩歌的畫意,讓學生更真切地體會到小二的機靈、有禮。
(三)體悟詩志,讓學生翱翔于兒童詩歌的天空
特級教師王崧舟認為,“音”為詩之要,“寺”為詩眉目,“志”為詩之魂。兒童詩歌是詩的一種,“志”自然也是兒童詩歌之魂。要抓住這個靈魂,就要讓學生充分體會詩中意象、畫面,品味詩中兒童的意趣?!冻厣稀肥遣烤幗滩囊荒昙壪聝缘囊皇自?。這首詩用質(zhì)樸的語言,描繪了一個“偷采”白蓮的稚子形象。一個“偷”字,將兒童的無邪和頑皮描繪的栩栩如生。所以一老師就抓住這個詩眼來展開教學:
老師出示課文插圖,讓學生看看圖,你覺得是個怎樣的孩子?從哪里看出來的?
學生看著插圖,各種回答生成:
生:這是個可愛的小娃,你看他長得胖乎乎的,真可愛。
這是個頑皮的小娃,因為他正光著腳丫,撐著小艇偷采白蓮。
他是貪玩的小娃,因為他頭上頂著荷葉,玩得正開心。
師適時又拋出一個問題:那從詩中哪個詞語能看出小娃的調(diào)皮可愛呢?(學生很快地找出了“偷”。)
通過組詞讓學生理解這里“偷”是“偷偷地”意思。那他為什么要偷偷地呢?
生:可能是因為荷花剛剛開放,白蓮還沒長好,大人不許采。
也有可能是大人怕他玩水,會有危險。
此時,你從這個“偷”字中體會出了什么?
這個小娃真是太淘氣了!
我體會出小娃的頑皮和可愛。
我感覺到作者對小娃的喜愛。
就這樣,孩子們充分地感受到了小娃的頑皮和可愛以及作者對小娃的喜愛之情。
有人說,要追求有語文味的課堂。這味從何來?就是從讀、從想、從悟中來。兒童詩歌的對象是兒童,這是它最大的特點。老師在教這類詩歌是要“童心未泯”,以要童趣化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兒童詩歌的意趣。一言以蔽之,要關注童趣。以上三種策略中不是單獨進行的,是相互配合相互交織的,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老師始終要“蹲下來”體悟童趣,才能將這種童趣傳遞給學生,才是“讀書有聲”“品讀有味”有語文味的課堂,才能傳遞出語言文字的脈脈溫情,學生才能在童趣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參考文獻】
[1]王崧舟.回到“詩”的源頭[J].語文教學通訊,2010(Z3).
[2]王玲湘.那些關于古詩教學的思考[J].語文教學通訊,2010(Z3).
[3]劉劍華.品讀“偷”之童趣:《池上》教學一得[J].教育研究與評論(課堂觀察),2015(1).
[4]張曉芹.童趣就在詩畫中———《小兒垂釣》教學例談[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4(2).
[5]田華.兒童文學作品的句式特點[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8(10).
[6]牟曉燕.兒童詩歌教學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39).
[7]楊思遠.低學段兒童詩歌教學策略研究[D].廣東技術師范大學,2019.
[8]常小華.小學生詩歌教學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19).
[9]譚紅.小學語文低年段兒童詩教學現(xiàn)狀研究[D].延邊大學,2019.
[10]馮曉倩.小學語文兒童詩教學內(nèi)容探究與教學策略建議[D].杭州師范大學,2019.
[11]丁東娟.以生為本,讓童詩教學回歸本源[J].江西教育,2019(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