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春
摘要:學習歷史是對思維的培養(yǎng)和對社會人情感知最好的方法。新時代青年學生只學習歷史知識,是無法真正獲得社會主義制度認同感的。加強歷史學科五大素養(yǎng)在教育活動中的融入,引導學生在家國情懷、道德修養(yǎng)的感召下延承中華歷史文明,可以為建設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奠定良好基礎。鑒于此,文章結合筆者多年工作經驗,對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視閾下“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提出了一些建議,僅供參考。
關鍵詞: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視閾下;家國情懷;培養(yǎng)
引言
伴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開啟,以往以“三維教學目標”為最終教學目的的時代已然過去,“核心素養(yǎng)”正在以絕對的優(yōu)勢在各個學段及學科的教學中嶄露頭角?!凹覈閼选弊鳛闅v史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yǎng)之一,不僅體現(xiàn)了不同素養(yǎng)價值的追求目標,還是歷史學科培養(yǎng)學生的價值體現(xiàn),進一步增強了學生對人民幸福、國家富強的情感,并培養(yǎng)了其國家的高度使命感、歸屬感、認同感與責任感。對此,歷史教師必須加強對學生家國情懷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策略的研究,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一、家國情懷教育的概述
想要歷史老師培養(yǎng)學生這樣的家國情懷,其本質上就需要歷史要有大歷史的情懷。家國情懷是“為中華崛起而讀書”,也可以是“位卑猶敢忘國”。沒有一個大的格局,就不會有這樣一份情懷。只有擁有對歷史教育的高度認知,才能夠讓這些知識伴有溫度。在古代的歷史上,家庭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最小社會組成單位。遠古時期是以母系為主,到夏商周大多數(shù)是以父系社會為主,并一直延續(xù)至今。由于我國是單一的農業(yè)經濟國家,所以也就助長了我國的專制封建社會。并且在古代的歷史上也是涌現(xiàn)出了很多的愛國英雄,并且是以漢族、異族區(qū)分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歷史上的家國情懷,是由單一民族形成的家國情懷。在現(xiàn)代經過兩千多年的土地戰(zhàn)爭(也被叫做王朝更替),民族有了非常大的變化;新的政權建立,不再是帝王專制;而在此背景下現(xiàn)代的家國情懷就是專指自己的祖國與家庭,母系重回社會的舞臺,而父親不再是絕對的權威,家庭成員也互相關心。
二、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途徑
(一)創(chuàng)設有利情境,突顯家國氛圍
學習歷史不可以太功利,它見效不快,是不斷淬煉的過程。環(huán)境和意識決定了學生的歷史認知。受到自我學識、閱歷和社會和自身所處環(huán)境的影響,認知也會隨環(huán)境的改變而改變?!巴鯉煴倍ㄖ性?,家祭無忘告乃翁。”歷史書字里行間都是人情,先賢志士都讓人感動。要正所謂讀史可以明智。歷史究其本質而言就是事實的記述,歷史觀念的提出是因為人們需要從歷史的記述中尋找經驗,吸取教訓。學生從思考和感悟中建立自己的認知和知識體系,培養(yǎng)思考的習慣。歷史是根據年代而成的,以橫縱觀念全面性地看待問題,有認同感的批判是在了解自己國家歷史的基礎上作出的辯證批評。
(二)開拓資源,豐富歷史內容
我國有著五千年的歷史文明,土地資源十分豐富,人們在不同時期、不同土地上每天經歷著不同的事情。通過分析史料,我們可發(fā)現(xiàn)許多城市即使經歷時代更替,名稱也發(fā)生了變化,但依然留下了許多的歷史資源,這可為教師的歷史教學提供重要的實踐資源,進而在幫助學生了解家鄉(xiāng)歷史,激發(fā)其熱愛家鄉(xiāng)之情的同時,感受時代在不斷發(fā)展下給予人民的美好生活,熱愛國家與擁護黨的領導。歷史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的時候,不能僅僅停留在課堂教學中,還必須要在課堂教學之余,積極開展歷史課外活動,促使學生在實踐參與的過程中,近距離接觸歷史,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具體來說,教師可組織學生觀看歷史影視劇,使得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對歷史形成全面、深刻的認識;也可以組織學生到歷史博物館中進行參觀,與歷史文物近距離接觸,并在這一過程中,對中華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還可以在教學中融入本土歷史資源,讓學生近距離接觸歷史事件,進而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信心、榮譽感等,最終達到深化學生家國情懷教育的目的。
(三)利用信息技術,落實家國情懷
在歷史的長河中,很多地方都留下很多的歷史素材。特別是當這些素材被搬上網絡視頻后,人們的想象力比意志力還要強大,所以當我們不由自主的運用了想象力,心中的家國情懷也就油然而生了。一些城市學校的電子設備更新的很快,也能夠通過更多的途徑把視頻資料進行展示,而在歷史課堂上就可以采取針對性的視頻,播放給青少年看。只有國家強大后,小家才能過得更幸福。雖然現(xiàn)在是和平年代,但是青少年身上肩負著國家未來,所以一定要讓青少年樹立遠大的理想?,F(xiàn)今的網絡上,因為新冠病毒而涌現(xiàn)出來一批批的醫(yī)生護士的信息報道;而這也正是傳播“家國情懷”的好時機,老師可以利用網絡信息技術組織一次別開生面的活動;搜集一些和新冠病毒有關的人事,如鐘南山院士等人。通過正在發(fā)生的事情來教育學生,怎么去感悟“家國情懷”。這些都是很好的關于愛國、家國情懷的教育素材,我們當然可以把它們和歷史課本有機的結合起來,這樣也就可以達到培育青少年“家國情懷”的目的。
(四)解析名人,給予精神指引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誕生了許多的優(yōu)秀人物,如戚繼光、鄭成功、林則徐、孫中山、毛澤東等,這些都是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的重要載體。因此,教師在開展歷史教學的時候,可對教材中的歷史優(yōu)秀人物素材進行挖掘,使得學生在歷史優(yōu)秀人物的先進事跡中,受到啟發(fā)和感悟等,進而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強烈的家國情懷。對于歷史教學來說,教師可從歷史人物入手,對其愛國事跡展開深入分析,讓學生深刻感受到偉人所具備的強大人格魅力,有效培養(yǎng)其“家國情懷”素養(yǎng)。
結束語
每一個抽身離去的背景身后都有一個文化的注腳,都是一個時代的記憶或者縮影。文化比武力更強大,更持久。歷史教育對于培養(yǎng)民族認同感很重要,通過家國情懷素養(yǎng)培養(yǎng),讓新時代青年在正確歷史觀的指導下全面、客觀地認識社會問題,為新時代特色社會建設與民族復興偉業(yè)貢獻一分力量。
參考文獻
[1]劉衛(wèi)華.在歷史教學中培育家國情懷[J].文教資料,2019(26):212-213.
[2]郭萬勇.論家國情懷與歷史教學相結合的研究——以岳麓版必修Ⅲ第8課“筆墨丹青”為例[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9(09):139-140.
[3]薛權開,王芳.以“家國情懷”為價值引領的歷史教學探索[J].江蘇教育,2019(67):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