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7年部編版語文教材開始全面使用??v觀整個新教材,其中對學生的古詩文學習和教師的古詩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的基礎(chǔ)上,教師可以多注重古詩文內(nèi)部的聯(lián)系,幫助學生將古詩文課堂學習的剩余價值加以利用,提升學生對古詩文的進一步拓展和把握。
【關(guān)鍵詞】古詩文;剩余價值;交叉利用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蘇聯(lián)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yè)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遍喿x不僅是使學生變聰明的方法,更是學生終身受益的好習慣。在教育部統(tǒng)編的語文新教材中,自八年級起每學期有兩個古詩文專題單元,這更是突出了閱讀尤其是古詩文閱讀的地位,對教師和學生的古詩文學習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提高學生古詩文的學習效率,提升學生古詩文學習的素養(yǎng),是初中語文教學中值得商榷的問題。
一、初中古詩文教學現(xiàn)狀
在“一課一得”教學原則的影響下,初中古詩文的教學往往局限于所學文本的相關(guān)知識點。課堂上也主要以教師逐句翻譯賞析、學生記錄并強化知識點這種“填鴨式”教學為主,這樣的教學使文本產(chǎn)生了許多仍待研究的剩余價值,并導致學生古詩文學習的割裂。同時,學生在課堂中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主動性較弱,學生的古詩文學習素養(yǎng)并不理想,不利于教學活動中學生自學與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課堂效果不佳。
隨著時間的推移及知識點的增加,學生本就不牢固的相關(guān)記憶逐漸淡化。在復習環(huán)節(jié),教師的方法往往流于表面,只是再次對先前已割裂的知識點進行強調(diào),對同作者、同體裁、同類型的詩文進行籠統(tǒng)的歸納總結(jié)。這類就詩論詩、就文論文的隔斷式復習,僅僅是知識點的重現(xiàn),并未讓學生真正深入理解和強化記憶,對于學生的古詩文學習也只是杯水車薪??荚囍泄旁娢牟糠值膰乐厥Х郑庇^地顯現(xiàn)出學生對古詩文的理解和運用雜亂無章、張冠李戴。
顯然,只注重“一課一得”的教學原則和忽略古詩文剩余價值聯(lián)系和利用的教學方法,會直接影響學生對古詩文學習的興趣以及對知識點的掌握和運用,最終必然會阻礙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鑒于此,在初中古詩文的教學應用中,應充分挖掘古詩文的剩余價值、注重古詩文剩余價值的交叉利用。
二、初中古詩文剩余價值交叉利用的可行性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闭n標中將古詩文的學習放在一起,并已提出“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的要求,可見古詩、古文的學習是相通的。此外,從“景”“情”兩個角度來看,古詩、古文也有許多交叉可利用之處。
(一)意象的交叉利用
根據(jù)上表,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古詩文中景、情方面的聯(lián)系。古詩文的學習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教師在教學中可引導學生進行相關(guān)剩余價值的合理交叉利用,使學生掌握學習古詩文的相應方法,發(fā)揮學習中的主動性。
三、初中古詩文剩余價值的交叉運用
(一)利用詩文中意象的剩余價值
筆者以《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與《記承天寺夜游》的教學為例?!堵勍醪g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是學生進入初中后學習的第二首古詩,為李白聽聞好友王昌齡被貶龍標縣時所作。在“一課一得”的原則下,本詩的學習目標為“體會詩人與友人之間的深厚友誼,激起學生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而這首詩中楊花、子規(guī)、明月、風等典型意象就是本詩的剩余價值。學生在體悟作者對友人懷才不遇惋惜與思念的同時,能初步朦朧地感受到這些意象中所包含的悲傷、凄涼的情感?!拔壹某钚呐c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月更是承載著詩人對友人無限的擔心與牽掛。
詩、文是相通的,它們是古人表達自己所思所感的載體?!霸S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這看似簡單記敘的背后,有著作者內(nèi)心無限的感慨。元豐六年蘇軾被貶黃州,十月十二日夜里正要入睡之際,突然月光灑進屋內(nèi)。月光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自然現(xiàn)象,其意象中所蘊藏的凄清、承載的情感,不禁令蘇軾產(chǎn)生無限遐想:想到自己的政治遭遇,想到自己如今的處境,想到自己遠在他鄉(xiāng)的親人,愁思不禁涌上心頭。于是披衣而起,在寂寥的寒夜中尋找好友一起欣賞著皎潔的月色,排遣著內(nèi)心的哀思和悲痛。
(二)運用古詩文中表現(xiàn)手法的剩余價值
張岱的《湖心亭看雪》一文在歷代寫雪文章中享有較高的評價:“短文寫盡湖山雪景的潔凈、迷蒙,傳盡西子銀裝素裹的風姿神韻?!苯虒W本文時也會重點抓住“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中的白描手法。因?qū)W生并未系統(tǒng)接觸過這種手法,品賞這漫天雪景及其背后的孤獨之感著實有些難度。此時可由《沁園春·雪》進行遷移:“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詞中采用比喻、夸張、對偶等修辭手法來盡顯北國雪景的恢宏壯麗、氣勢磅礴。同時詩人借這幅“北國風雪圖”來表達其作為革命領(lǐng)袖那揮斥方遒的偉大抱負和堅定決心。在“一課一得”的教學原則下,《沁園春·雪》作為毛澤東豪邁詞的代表,以“體會詩人豪邁的偉人情懷及革命堅定的決心”作為教學目標,“雪”的相關(guān)描寫手法就是本詞的剩余價值。若在之前的教學中補充過景物描寫相關(guān)手法和作用,此處則是對其剩余價值的再次回憶、鞏固。如果在之前的教學中沒有提及,這里正好對這一剩余價值進行補充。張岱運用白描的手法描繪自己所看到的幽靜深遠、潔白廣闊的雪景圖:雪與山、與水、與天連為一色,凸顯出當時寧靜、空明的景致,同時又給讀者留有廣闊的審美想象空間,令人不禁聯(lián)想到那紛紛揚揚的大雪及作者此時內(nèi)心的清冷孤寂。兩篇詩文中剩余價值的交叉利用,使學生對雪乃至整個景物描寫手法和作用知識點的理解相互勾連,有了較為全面、扎實的掌握和認識。
(三)運用古詩文中情感的剩余價值
在教授《小石潭記》時,以“通過反復誦讀,學習借景抒情的手法”作為課堂的教學目標,詩人通過“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知其源?!钡钠鄾鼍跋蠛蜌夥諄硎惆l(fā)悲情時,可聯(lián)系同為登高遠望的《春望》:“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蓖瑯拥谋瘧K境遇,不同的作者,雖看到的景象不同,情感卻一致。一個哀景含悲,一個樂景含悲,結(jié)合這兩篇古詩文手法的學習,學生對借景抒情的內(nèi)涵就理解得較為全面。再以《岳陽樓記》的教學為例,以“通過反復誦讀,理解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人生理想和政治抱負”作為情感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因?qū)W生認知水平和人生閱歷的限制,對于作者的這一理想和抱負不能具體分析和理解時,則可以拿《春望》作為理解《岳陽樓記》情感的切入點,分析一下兩篇詩文中共同體現(xiàn)出的對國家的關(guān)心。此外還可以將兩文中的情感進行深入對比,在比較中加深對《岳陽樓記》中范仲淹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曠達胸襟和《春望》中杜甫對國家命運深深擔憂的感悟。
初中古詩文的閱讀學習是困擾廣大教師的一大難題,若能充分挖掘并利用好古詩、古文的“剩余價值”,引導學生尋找相關(guān)詩文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那么學生將能真正學會、學懂古詩文,語文學習的素養(yǎng)也將得以提升。
參考文獻
[1]倪冬燕.文言文閱讀教學有效策略研究——以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為例[D].蘇州:蘇州大學,2017.
[2]周旬月.縱觀跨越與文本“剩余價值”的再生性利用——以高中古典詩詞教學為例[J].語文教學通訊,2018.
作者簡介:王凡,女,1992年生,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qū)迎春中學,二級教師。